实验2-4 粗硫酸铜的提纯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化学法提纯硫酸铜的原理与方法。
2.练习并初步学会无机制备的某些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
粗硫酸铜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FeSO4、Fe2(SO4)3等]。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法除去,可溶性杂质FeSO4需用氧化剂H2O2将Fe2+氧化为Fe3+,然后用调节溶液酸度的方法(pH=3.5~4.0),使Fe3+完全水解成为Fe(OH)3沉淀而除去。其反应原理如下:
2FeSO4+H2SO4+H2O2Fe2(SO4)3+2H2O
Fe3++3H2OFe(OH)3↓+3H+
除去Fe3+后的溶液,用KSCN检验Fe3+是否还存在,若Fe3+已沉淀完全,即可过滤后对滤液进行蒸发结晶。其他微量可溶性杂质在硫酸铜结晶时,仍留于母液之中,经过滤可与硫酸铜分离。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台秤;研钵;普通漏斗和漏斗架;布氏漏斗;吸滤瓶;蒸发皿;烧杯;石棉网;真空泵。
药品:固体粗硫酸铜;HCl(2mol·L-1);H2SO4(1mol·L-1);NH3·H2O(1mol·L-1,6mol·L-1);NaOH(2mol·L-1);KSCN(1mol·L-1);H2O2(质量分数为3%);滤纸;pH试纸。
四、实验步骤
1. 粗硫酸铜的提纯
①用台秤称取16~17g粗硫酸铜固体,置于研钵中研细后,从其中称出15g作提纯用。另称取1g,用于比较提纯前、后硫酸铜中杂质含量的变化。
②将15g研细的硫酸铜置于100mL小烧杯中,用50mL蒸馏水溶解,加热并搅拌,然后向其中滴加2mL 3%的H2O2,继续将溶液加热,同时逐滴加入2mol·L-1的NaOH溶液,保持溶液的pH=3.5~4.0,再加热片刻,使Fe3+充分水解成Fe(OH)3沉淀,静置一定时间后在普通漏斗上过滤,滤液置于蒸发皿中。
③在提纯后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1mol·L-1H2SO4进行酸化,使pH=1.0~2.0,然后在石棉网上加热、蒸发,浓缩至液面上出现一薄层结晶时,即停止加热。
④浓缩液冷却至室温,析出的硫酸铜结晶在布氏漏斗上进行抽滤,将水分尽量抽干。
⑤停止抽滤后,将硫酸铜置于滤纸上,吸去硫酸铜表面的水分。
⑥在台秤上称其质量,并计算收率。
2. 硫酸铜纯度的检验
①将之前已称好的1g粗硫酸铜晶体粉末,置于小烧杯中,用10mL蒸馏水溶解,加入1mL 1mol·L-1的稀H2SO4酸化,然后加入2mL 3%的H2O2,煮沸片刻,使其中的Fe2+氧化成Fe3+。
②待溶液冷却后,在搅拌下,逐滴加入6mol·L-1氨水,直至最初生成的蓝色沉淀完全消失,溶液呈深蓝色为止。此时Fe3+已完全转化成Fe(OH)3沉淀,而Cu2+则完全转化为[Cu(NH3)4]2+:
Fe3++3NH3·H2OFe(OH)3↓+
2CuSO4+2NH3·H2OCu2(OH)2SO4↓(蓝色)+(NH4)2SO4
Cu2(OH)2SO4+(NH4)2SO4+6NH3·H2O2[Cu(NH3)4]SO4+8H2O
③用普通漏斗过滤,并用滴管将1mol·L-1氨水滴于滤纸内的沉淀上,直到蓝色洗去为止(滤液可弃去),此时棕黄色的Fe(OH)3留在滤纸上。
④用滴管把3mL稍热的2mol·L-1HCI滴于上述滤纸上,以溶解Fe(OH)3。如果一次不能完全溶解,可将滤液加热,再滴到滤纸上洗涤。
⑤在滤液中滴入2滴1mol·L-1的KSCN溶液,则溶液应呈血红色。Fe3+愈多,血红色愈深,因此可根据血红色的深浅程度比较出Fe3+的多与少。保留此血红色溶液与下面试验进行对照。
⑥称取1g提纯过的精硫酸铜,重复上面的实验操作,比较二者出现血红色的深浅程度,以评定产品的质量。
思考题
1.除Fe3+时,为什么要调节pH=3.5~4.0,pH值过高或过低对实验有何影响?
2.提纯后的硫酸铜溶液中,为什么用1mol·L-1的硫酸进行酸化?且pH值调节到1.0~2.0?
3.检验硫酸铜纯度时为什么用氨水洗涤Fe(OH)3,且要洗到蓝色没有为止?
4.哪些常见氧化剂可以将Fe2+氧化为Fe3+?实验中选用H2O2作氧化剂有什么优点?还可选用什么物质作氧化剂?
5.调节溶液的pH为什么常用稀酸、稀碱?除酸、碱外,还可选用哪些物质?选用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