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更著家国情——从《谢觉哉家书》看家风

中汽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黄秀娟

家书作为亲友间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工具,除了叙述家庭琐事,也记载了社会风云和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家书是亲情联系的纽带,也是家风传承的载体,尺素间或倾诉对亲人的牵挂思念,或写满父母的谆谆教诲,或饱含游子对家的深深依恋,或诠释时代洪流中的家国情怀。一封家书就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血脉纽带。如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抑或微信留言,沟通变得方便快捷,空间隔阂随之消弭。于是,我们变得疏于动笔,更难得写上一封家书了。不知不觉中,纸质家书已渐行渐远,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时代发展可以淘汰老旧的载体,但积淀在传统家书中的家风传承、精神血脉和家国情怀,当是涵养后世、代代传承的瑰宝,这也正是家书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

《谢觉哉家书》这本由谢觉哉之子谢飞导演选编而成的家书首次走进公众视野。全书共115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谢老在家书中发自内心地抒发着对家园的思眷、对子女的教导和对乡亲故友的感怀,同时展示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一封家书,一个家族,一段历史,尺牍之音,微言大义,一纸书函背后映射出宏大的历史画卷,字里行间浸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近日捧读《谢觉哉家书》,我被深深地感动,岁月流逝洗不尽殷殷之情,时代洪流掩不住拳拳之心,透过家书折射出时代变迁,使历史变得具体可感。让我们随着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去触摸这段历史的温度,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天下情怀。

一、克勤克俭于家,立德立言立行

谢觉哉写给子女的家书中,优良家风渗透在字里行间。谢老倡导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在身体力行的同时,要求家人克勤克俭,并以此来立人、持家、治国,可谓道德传家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家乡的子女亲属希望在北京当官的谢觉哉给予“照顾”,谢老在家书中教育儿孙和亲友要安心农村生产,学习新知识,跟上新时代,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谢老还告诫子女凡事要自己动手,他在信中写道,“凡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动手。扫地、洗衣服、煮饭、炒菜、院子里挖土种菜,都要做,做惯了,就闲不住,身体也会强壮” ,“人总要有上进心,从困难中打开局面,也必然可以打开局面。自己不努力,依靠人,这样的办法,现在吃不开了”。谢老写给子女的信中反复强调“要靠自己”“父母管不了许多”,同时希望家乡的子女在农事上多用心,而不能只想着找个闲差度日。谢觉哉在对子女生活细节的教导上,时刻不忘告诫孩子们,“用毛笔要爱护毛笔。写完把笔洗洗,插入笔帽。要爱护书籍,看完要放回原处。要爱惜自己的衣服、鞋子、被褥、用品等,要知道来之不易”。谢觉哉倡导自力更生、勤俭节约不是寒酸吝啬,不是物质匮乏年代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智慧,是一个革命家的精神境界。今天,我们在谢觉哉家书中学习这种克勤克俭的家风,感受这种传统美德所焕发的时代价值和活力,并引导我们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自古以来,勤俭总是与道德相伴而行,与家国共存共生,成为家风传承中最经典的内容。《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尚书》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勤俭看似小事,其实攸关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国家发展离不开革命先辈的勤劳节俭,民族繁荣经历了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正是因为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才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传统逐渐被一些人所忽视所淡忘,坚持节约的自律能力逐渐降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务必狠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达目的不能轻言收兵”。习总书记意在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讲勤俭,其意义已经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克勤克俭,而更多体现为一种高尚品格、一种社会责任、一种民族精神。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行勤俭,树家风,正国风,好家风蔚然成风,好国风才能水到渠成。

二、修身以严为宜,为官以廉为尚

谢觉哉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谢老虽然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道德情操深受党内外人士的高度赞扬,在律己严家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清廉家风的典范。

建国初期,谢觉哉担任我国第一任内务部长,在湖南老家务农的子女、亲属想凭借他的地位,到北京找份工作。国家正值用人之际,为子女亲属安排工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谢老没有满足亲友的要求。他对儿子说:“全国刚解放,上头下头都要人,你有文化,还是回家乡工作好。”听从谢老嘱咐,二儿子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后来,谢觉哉在家务农的大儿子也提出参加工作的要求。谢老明确答复:“种田人还是要的。”谢觉哉的一个妹夫写信要求安排工作,谢老始终没有应允。后来,妹夫又当面重提此事,谢老幽默地说:“要我安排你的工作,除非我回家当老百姓,你来当部长。” 1957年1月,谢觉哉给家乡两个儿子的信中写道:“儿子要看父亲,父亲也想看看儿子,是人之常情。刻下你们很穷,北方是荒年,饿死人;你们筹措路费不易,到这里,我又替你们搞吃的住的,也是件麻烦事。如你们还没起身,可以等我一下,等到今年秋收后,估计那时候光景会好一些。到那时来看我,是一样的。打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湖南方言,指不挣钱的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有诗一首,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周老官是谢老同村的一位老雇农,在乡村以老实勤恳闻名。谢老在家书中自比周老官,无疑在告知子女,他是新社会的人民公仆,夙夜在公,用权为公。谢觉哉严于律己,从严治家,对子女言传身教,希望子女们明白“居新社会学新本事”才能立足,而不是借助长辈的权势,优良家风跃然纸上。

谢觉哉不为子女和亲属安排工作,不是不关心亲人,而是他心中还有比亲情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党性原则。谢老在给子女的信中坚定地讲道:“我们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的子女。共产党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帮助广大人民过好日子,要工作在先享受在后,当广大人民还十分困难的时候,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应该感到不安,而绝不应该感到不足。”谢觉哉修身以严为宜,为官以廉为尚。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常敲警钟头脑清”,警钟长鸣,才能头脑清醒,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他还经常自觉地开展自我批评,将自我批评比作“跟自己打官司”,自己当“被告”,自己当“律师”,自己当“法官”,勇于剖析自我,对自身缺点毫不客气。谢觉哉为人克己自律、言正行端,做官清廉自守、两袖清风,同时确保亲属立得正、行得直。家风连着作风,家事连着国事,从个人到家庭,从小家到国家,从家风到国风,塑造着革命先辈的伟岸形象,不断浸润着社会文明的风骨。

《道德经》有云:“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个人的风格风范,以及家风、国风,都是一以贯之的,这其中,良好的家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年轻一代,没有经受过血与火的历史考验,没有经历过先辈白手创业的艰难,在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家风的指引和约束作用日渐弱化。今天,我们当真不需要家风了吗?不,我们从来不该忘记,也是时候应该警醒,家风永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无形力量,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予以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他再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首次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家风入纪,意味着良好家风不只是个人私事,同时也是关乎党内制度规矩的公事。家风,关乎每个家庭成员的品行,同时给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也将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当代共产党人既要继承先辈的革命事业,又要学习先辈的崇高品质,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正己身,严家风,使清风正气代代相传。

三、耿耿丹心报国,铮铮铁骨为民

在革命战争年代,谢觉哉同志积极投身革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对家园的情意转化为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为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1925年,谢觉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人生道路随着中国革命辗转,长期与家乡亲人音信不通。1937年初,谢老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发家信,代之以诗。”此时,阔别故土已整整十年,他在家书中写道:“冷冷关中月,飕飕塞上风。星霜忽十易,云山犹万重。忆昔少壮时,春出归必冬。蹉跎三十载,汝妪我已翁。谓有敝庐在,偃息相与终。……我行山川异,南北又西东。徒手出蛟窟,挥鞭入蚕丛。……家乡时入梦,风景依稀中。园韭绿如褥,庭松苍似龙。稚子已逾冠,雏孙正应门。别离何足惜,贵不负初衷。国破家宁在,貌衰心尚童。偶得朔风便,一纸当告存。”这封书信是写给家乡何敦秀夫人的,诗中感慨岁月无情,世事变迁,对夫人的感激,对自己的责备,对革命的坚定,溢于言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战争岁月的家书源于心灵的告白,千言万语化作朴素诗行,隔着漫漫光阴婉转道来,我们能透过家书感受到硝烟的弥漫,战争的残酷以及亲情的温暖,谢老字字句句生动而深刻地流露出国难当前、舍家救国的崇高信念,令人肃然起敬。

1939年,谢觉哉收到家乡“雏孙”的来信,信中说“今年十月祖母六十正寿,望祖父回家”。谢觉哉当时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因事务繁忙不能回家,他在回信中写道:“四十一年当中,我在外的日子占多半,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天南地北,热海冰山,一个信没有也不能有。最近可以通信了,但回家的机会,还得等待。如果是平凡女子的话,不免会悔不该嫁个读书郎,更悔不该嫁个革命者……再过一十九年即是我俩结婚的六十周年纪念,老话叫‘重谐花烛’,要重新拜堂行礼。那时候,也许不要到那时候,革命已经成功,国家安泰,我能够告老还乡,重温夫妻旧梦。”昔日书信虽已褪色泛黄,但饱含的深情厚谊却历久弥新,谢觉哉放弃家园亲情选择革命道路,并非不顾念夫妻之情,而是他的炽烈情怀早已从个人走向家国,从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

谢觉哉在家书中写道:“赶上了历史,做了最前进的共产党员”,“革命前途未可知,我已以身许党。”1944年,他在六十寿辰之时,做《六十自讼》以自勉,“匆匆六十年,华发压双肩。未肯容颜老,犹争意象鲜。外包形豹变,内蕴旨蝉联。沙与金俱下,荣兼愧未蠲。孤才知极直,钻始识弥坚。不羡松乔寿,重研马列篇。放之弥六合,卷也得真荃。战斗涂膏地,操存欲晓天。劝农祈大有,听雨且高眠。待补当年阙,还过日六千”。在平易近人的文字背后,是一位革命者坚定的信仰。人们给谢老祝寿时赠送诗句“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也正是谢老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后,谢觉哉写给子女的信中感叹:“愿速化为千广厦,九州男妇尽欢颜。”谢觉哉给家乡县长、乡长写信,在信中和他们讨论养猪、种田养鱼、林木保护、中小学劳动教育等问题。谢老的家书看似闲话家常,琐碎平淡,书信往来中不仅是对亲人的真情流露,对子女人格成长的谆谆教诲,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的思想、个性、信仰与追求,以及他把个人价值寄托于家国天下的赤子情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家和国是一脉相承的,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一体是中国人精神内涵中不变的传承。从个人、家庭到民族、国家,家国情怀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液里,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要把实现个人价值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以优良家风砥砺优秀品质,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这正是家风传承所蕴涵的时代课题。

一本家书记录烽火岁月,一生风骨浸润家风传承,一段历史写就家国情怀。纵然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家风传承就像精神脐带,不断滋养着后代的精神血脉,让我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方能不负时代,不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