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家的小“青蛙”——乐乐

201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作为妈妈的我,和许许多多青春期孩子家长一样,经历了一场作业风波,我和正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儿乐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吵架持续了两个小时,乐乐大哭,我也哭了,在争吵中两个人的嗓子都哑了,起因却是一件小事——我发现乐乐没有做数学老师留的补充作业,而在下午看了两个小时的电视。乐乐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补充的作业,不是必须要做的,班里有不少同学都是不做的。

乐乐,是我女儿的小名。出生前大名还没想出来,我们就先为她起好了这个小名,这代表着作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快乐。然而,父母的期望,却不只有快乐这么简单。从内心深处,我希望她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可什么是优秀呢?我的心里没有实在的标准,觉得总应该是超过大多数别的孩子吧。

然而,随着乐乐逐渐长大,我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按照这个标准,乐乐就是一个“不够优秀”的孩子。在众多家长群的“术语”中,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被称为“牛娃”,而不属于牛娃之列的普通孩子,则被家长们自嘲地称为“青蛙”。而我家乐乐,就是一只小“青蛙”。

乐乐的成绩在班里是中上游,偶尔还能得到个全班前几名;从小也随着大流,参加了各种兴趣班、奥数班、英语班,虽然成绩都不突出,够不上顶尖中学的要求,倒也能上一个不错的初中;乐乐很少因为成绩优异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也很少因为成绩差被老师批评;她也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却从来没在什么活动里成为主角;她似乎从来没有为什么而拼搏过,也从来没有因为太不努力而让老师、让我们操心过。总之,她就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在班里最容易被老师忽略的那种孩子。“优秀的毕竟就是那几个孩子。”我似乎也无奈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然而在那个晚上,当我上了一天班,疲惫地走进家门,看到乐乐卧在沙发上,诚实而理直气壮地告诉我看了两个小时的电视时,我联想到她的种种“不优秀”的事实,不由得火从心头起,从下午没有做补充作业这件事说起,一直数落到她没有任何自我挑战的意识,除了被学校要求一定要做的作业外,总是一点都不愿意多做;没有计划性也没有自律性,这么大了起床都需要我不断催,有什么计划好的事情都记不住,总是要问我、问同学;干什么都舍不得花力气,没点拿得出手的特长;一天到晚懒洋洋的;没有目标也没有什么喜欢的事情……乐乐也很生气,不断和我辩驳。而我,作为一个家长的失败感迎面袭来,我知道我发火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这一次作业,是长期以来积累的情绪的爆发:“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愿意更努力一些、更优秀一些呢?”所有的不甘心,所有的焦虑,在这一刻爆发了。而乐乐的大哭,除了因为我的批评而委屈,我不知道是否内心也有一定的不甘心。

几年后的今天,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和远在美国的乐乐的视频聊天。这时的乐乐,正在一所优秀的美国寄宿高中读第二年。乐乐告诉我,她现在正在为下学期选课,在已经选到3门高级别课程的情况下,她正在和老师沟通,力争选到第4门高级别课程。我知道高级别课程难度和作业量比普通课程会高很多。乐乐就读的学校对高级别课程的选择要求也很严格,最多只允许选4门高级别课。我劝乐乐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乐乐却让我不用管了,她已经约了相关的老师和同学帮她辅导,甚至想好了如何说服负责安排课程的老师。乐乐还兴奋地告诉我说,她在下午的校际游泳比赛的蝶泳项目里取得了第3名,而两周前教练让她报这个项目时她甚至还不能游完50米的蝶泳,这两周里每天课后她自己刻苦加练,终于取得了好成绩!我提醒她别忘了周末和一位顾问的约谈时,乐乐说她早已安排好了,她展示给我看她这个周末的日程安排表: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去找老师,什么时间进行她创建的俱乐部活动,什么时间和顾问约谈……

视频里的乐乐皮肤黝黑,闪着健康的光泽,脸上是自信的笑容。我欣慰地笑了。这时的我已不再纠结于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尽管这时的乐乐仍不是人群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但她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我知道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优秀”。

而乐乐和我的这些变化,正是来自一段艰苦而又收获巨大的申请美国高中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