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校书十余次

南朝承东晋之旧,第一次之大整理,不为一般所习知。《宋书》卷五十九。《殷淳传》:“少帝景平初,为秘书郎,衡阳王文学,秘书丞,中书黄门侍郎。……在秘书阁,撰《四部书目》,(《南史》卷二十五。作《四部书大目》)凡四十卷,行于世。元嘉十一年卒。”《古今书最》、《隋志》、《唐志》并不载此目。惟《新唐志》有“殷淳《四部书目序录》三十九卷”,即其书也。夫既称为“大目”或“序录”,又多至四十卷,则其必有异于普通无叙录之书目矣。王俭《七志》亦有四十卷,其体制必略同。淳于少帝时即入秘书,然少帝在位仅有一年,次年即为文帝元嘉元年,则淳第二次入秘书为丞时已在元嘉之初。《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征为秘书监,使整理秘阁书,补足阙文。”事在诛徐羡之之后,考卷五《文帝纪》,诛徐在元嘉三年,则灵运为监,淳为丞,时代近接。灵运素惮公事,且“寻迁侍中”,于元嘉五年托疾东归,遂不复入建业。而《隋志序》乃载“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名数殆皆有误。《古今书最》载《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有书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卷,可知《隋志》之“六”字实为“一”字之误。而“谢灵运或亦为殷淳之误也”。灵运官职较高于淳,古书往往但著长官之名而没小官之功。故殷、谢之业,或为同功,实南朝校书撰录之第一次。第二次则在后废帝元徽元年。先是,秘书郎太子舍人王俭“超迁秘书丞,上表求校坟籍,依《七略》,撰《七志》四十卷”。《南齐书》卷二十三。“元徽元年八月辛亥”,《宋书》卷五。“上表献之”。《南齐书》。但《宋书》作三十卷。分为七类,见《分类篇》。“其道佛附见”,见《宗教目录篇》。“合九条”。《隋志》称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夫既“不述作者之意”,则似无叙录;然又“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所谓传者,非专指作者之传记,乃称书名之解题也。其体制当与《郡斋读书志》及《直斋书录解题》略似,重在说明书之内容而不述作者之思想,故其文字当稍简耳。著者陋见,认定自荀勖、殷淳,经过王俭、毋煚,下逮郡斋、直斋二录,皆属同一系统,介乎有叙录之《别录》与无叙录之《晋中经簿》两者之间。在编目解题方面实衍《七略》之绪也。王俭同年“又撰定《元徽四部书目》”,《南齐书》卷二十三。“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隋志》。而其目仅四卷,当《七志》十分之一,盖有目而无解题,故渺小若是耳。梁初任昉、殷钧之业,即继承此项《秘阁四部书目录》《古今书最》正名如是。而作,故昉虽“躬加部集”,《隋志》。“手自雠校”,《梁书》卷十四。其结果亦不过“篇目定焉”。同上。殷钧所撰《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四卷,《隋志》。即与昉同功之果也。是时当梁武帝极盛右文之际,秘阁四部之外,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隋志》。“令刘孝标撰《文德殿四部目录》”,同上。僧绍、宝唱先后撰《众经目录》。见《宗教目录篇》。“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隋志》。而书画亦有目录,看《专科目录篇》。此外非目录学之业,如任昉编《地记》,见《隋志》。其先有齐人陆澄编《地理书》。吴均撰《通史》,见《梁书》卷四十九。何思澄等撰《华林遍略》,同上。大半皆由梁武帝发纵指挥,对于古代文化作一番大规模之整理,其业甚盛。然多因而不创,故其成绩未能卓绝,目录方面亦无以超轶前代焉。同时虽有阮孝绪撰《七录》,广罗当代官私目录为一编,在《分类篇》中颇有地位,然非确有其书,未经校雠,故无叙录,书名虽似《七略》、《七志》,而实质迥殊,数量亦仅仅十二卷,诚未堪比拟耳。分类则同一系统,且为《七林》、《隋志》之祖,请看《分类篇》。自此以后,梁元帝虽藏书十四万卷,而未闻有校雠著录之事。陈代则宣帝太建中尝钞写古籍,而其规模则远逊宋、梁矣。至于北朝,则魏、齐、周、隋皆尝校书。魏孝文帝永明末,卢昶“转秘书丞”,《魏书》卷四十七。宣武帝世宗“即位之后”,孙惠蔚“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褫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篇目虽多,全定者少。此种现象,刘向校书时当亦如此。臣请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篇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今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诏许之。”《魏书》卷八十四。此次规模不小,惠蔚后又“迁秘书监,仍知史事”,同上。似其功可成,当有目录,而史不之载。迨北齐“迁邺,颇更鸠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隋志》。文宣帝天保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樊逊与高乾和“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乃借书于邢子才、魏收等之家,“凡所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阙”。《北齐书》卷四十五,《北史》卷八十三。魏齐二度,皆仅校经史而不及子集。北周则明帝即位后,尝“集公卿已下有文学者八十余人于麟趾殿刊校经史”,《周书》卷四。与其事者为元伟、萧、韦孝宽、萧大圜、宗懔、王褒、姚最、明克让等。似亦仅有经史而无子集,但未可定。其故皆莫之知。其目录亦不见于史。隋代则文帝“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道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隋志》。《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当即是时所作也。“及平陈以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隋志》。《开皇九年四部目录》当即是时所作也。及十七年,“许善心除秘书丞。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仿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类例焉。又奏追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错谬”。《隋书》卷五十八,《北史》卷八十三。此则注重分类而无叙录者也。“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瑠璃轴,中品绀瑠璃轴,下品漆轴,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藏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有《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隋志》。参看《宗教目录篇》及《专科目录篇》。此种横亘于四部书画、佛道之大规模整理,实为梁武帝以后范围最大之一次,前此惟汉成帝时可比,后此惟唐玄宗、宋仁宗、清高宗时可比。其余皆不堪相拟焉。据上所述,则南朝之宋有二度,殷淳、王俭。梁有数处,秘阁、文德殿、华林园。(此外各代编目甚多,非大规模之整理,故不录。)北朝则魏、齐、周各有一度,史惟载其一录。隋独有四度。其同一现象,在分类方面为多用李充“四部”而无小类,除《七志》、《七录》、《七林》外。在编目方面为删除叙录而存书目,殷淳《大目》及《七志》除外。在目录学史中,实上接两晋而为最衰弱之一期焉。《七录》分类之特色应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