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 (美)威廉·E.布隆代尔
- 2221字
- 2020-06-26 04:16:46
获得好故事有哪些渠道?
靠阅读“窃取”思想
广泛阅读。除了少数一些能够随时随地发掘故事的天才外,其他人要想做到思如泉涌、提笔成章,就必须成为一位如饥似渴的广泛阅读者。仅仅翻阅一些高发行量的大众报刊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报刊的内容虽然能够让一名记者紧跟事件发展,在竞争中不至于落伍,但是这些报刊对故事的报道往往已经相当成功,记者根据这样的报道进行再创作的机会已经很小,很难再写出能够与之媲美的报道。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可以期待的最好情况就是,一个故事已经成形,但还不完整,需要进一步雕琢,去粗存精;或者他能从其他人故事报道的主线中发掘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第二视角。不过,那些总是希望在现成的故事上进行二度加工的记者,很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错误的迹象来体现故事的重要性。不过编辑可不是吃干饭的,即便他们真的很愚蠢,绝大多数读者也不是傻瓜,是真是假,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你的选题要广泛。你的选题不但是自己感兴趣的,还应该是涉及面很广但又缺乏报道的。此外找到与选题相关的出版物,进行大量阅读,包括专业期刊、行业通讯、学术刊物、智囊团和基金会的报告、一级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这些都应该在你的阅读范围之内。
这样的阅读可能是令人痛苦的,很可能大量的内容都枯燥无味、没有用处。但这样的出版物不是新闻媒体的竞争者,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内容中窃取思想而不受惩罚。不仅如此,这些出版物所发表的最新进展和原创思想,往往都要先于大众媒介。
随时记录灵感。在阅读材料时,一方面你要把想到的故事点迅速做成笔记,另一方面要把重要资料做成剪报收集起来。数据可以储存在大脑中等以后去回忆,但灵感与创意就如晨雾一样,往往转瞬即逝。如果没有笔记的话,过一段时间当你再去看自己的剪报时,很可能会奇怪自己为什么要留这些东西。
为选题做档案。一定要有系统的档案记录,否则你很可能无法找到自己最初的创意。一位特稿写作者需要给自己的选题进行档案管理,并且定期进行整理。如何建立这些档案取决于作者的报道领域和兴趣品味,但每一个档案系统都应该包括一个“备忘录”。这里记录的是一些时效性强,或者看上去很热门的选题——这些选题如果不赶快完成,机会就可能消失,或者被竞争对手抢走。
如果你做了以上这些事情,那你就自然而然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像一个专线记者(只报道某个领域内的新闻)一样,全面关注这个领域。
依靠“中间人”提供信息
正如他们所言,他们的名片夹里有成百上千的联系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公关人士和一些与高层权威有密切关系的人士。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这个名片夹,就会发现还缺少了一种人——中间人。他们不在顶端决策层,但却对政策十分了解;他们也不在基层,但却对下面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
来自高层的信息源当然有用,但他们的身份往往限制了对他们的使用。不仅如此,他们地位太高,往往看不到下面发生的事情;他们工作太忙,脑袋里要装的事情太多,往往没有时间去理会某个不名一文的媒体记者;他们太在乎自己和所属机构的地位和形象,很难给出诚恳全面的意见。
和高层人物正好相反,中间人往往能够提供更多的细节,引导记者们去把故事写得栩栩如生。他们很少去怀疑别人,而且,如果有人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他们会觉得受宠若惊,会很乐意与记者合作。最后,这些中间人还可能发展成高层人物,而他们也会记得当年的老熟人。
保持与这些信息源的联系十分重要。做记者的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他可能会把信息源的资料存档,然后就渐渐把这些人遗忘,直到有另一个故事需要他们帮忙提供材料时,才会想起他们。记者和自己名片夹中的那些非公关类信息源的联系少得可怜,他甚至好几年也不给别人打个电话。如果现在记者突然打电话给这些人,他们很可能把记者当成富勒刷子公司(the Fuller Brush Company)的推销员。疏忽让记者失去了已经建立起来的联系渠道。
“但是我找不出什么联系的理由呀。”我们的记者会抱怨说。和许多人一样,他已经习惯了运用自己完美的构思能力去凭空发掘故事想法。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他坚信这一定会发生——他会把信息源加到自己的空中楼阁里去。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逆向思维。记者应该利用那些消息灵通而又乐意合作的信息源——我们称之为“聪明人”,这类人物我们后面还会碰到——去帮助他构思创作这些故事。当记者坐在办公桌前,嚼着金枪鱼罐头,喝着威士忌,为自己长时间的辛劳庆祝时,他没想到自己早就可以和一个比自己更明白的人在一起,分享纯正的法式大餐和夏敦埃酒(chardonnay)了。
与其按照一个已经形成的思路去采访某人,不如坐下来和人聊天,这种方式也许收获更大。前者是一种商业上的交换:记者想要得到信息,以便在工作上得到提升,或者至少保住饭碗;而对于信息提供者来说,他所说的话要变成报刊上的白纸黑字,所以他必须考虑自己的利益,来决定是合作,还是敷衍。
后者就大不一样。当一个记者仅仅是在和信息源聊天,谈一些大体上的想法,而不是某个具体故事时,二者间的化学反应就会发生变化,因为信息源知道自己没有被强行拽进某个故事中。这时候,记者是一个学生,而信息源则成了老师。记者的目标不再是从信息源的嘴中把信息一点点地挤出来,而是在对方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的帮助下,来构思一个想法。这种交易是对智力的挑战,记者关注的是如何奉承对方,而不是威胁对方。这种奉承将让你随心所欲。
在获得原材料的渠道大大增加后,我们的记者就要开始思考这些材料,从中挖掘出写作的灵感。我们可以提供好几种方法,帮助你完成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