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收藏观

在不断模仿古希腊雕塑的过程中,古罗马艺术家们一边学习古希腊的艺术风格,一边将自己的技艺以及本土的审美与之相结合,催生了一种既和古希腊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受到伊特鲁里亚艺术影响的风格。我们之前曾经谈到过,伊特鲁里亚的雕塑艺术处处体现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而他们的饰品则彰显着伊特鲁里亚人丝毫不介意“炫富”这件事。这些特质在罗马时代依然存在,并得以发扬光大。在罗马帝国漫长的历史中,罗马艺术自己也产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这些艺术作品通过自身的变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的国家的故事。

上文提到,起初罗马人将他们劫掠的大多数珍宝都献给了神庙,那些特别大的战利品则作为纪念碑放在广场上。不过神庙终究有放不下的那一天,于是罗马人就开始建造新的神庙来存放这些战利品。在新神庙建造之初,建筑师们会提前做好规划,划分出用来陈列艺术品的区域。

这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这种神庙的功能和博物馆一样。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马人建造新神庙和英国人建造大英博物馆的缘由差不多。罗马人收藏艺术的动机非常明确:就是要把(抢来的)艺术品当作功勋的纪念章。这一点和他们对待艺术的审美也相当一致,他们要比注重精神世界的希腊人务实得多。因为炫耀的关系,罗马人对待收藏品的很多观念其实一直影响到了今天。

比如,罗马人非常在意一件艺术品的“出处”。在罗马人看来,从一艘无名沉船上抢来的雕塑,和某个著名神殿里的雕塑自然不可相提并论。比如古罗马的苏拉,他是一位攻克雅典的伟大战士,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自己的收藏却是如数家珍。他清楚地记得自己收藏的一件赫拉克勒斯雕像的作者是艺术家利西波斯,在被他据为己有之前,它曾经先后为亚历山大大帝和汉尼拔的收藏。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说“我这件齐白石的国画最初是他送给徐悲鸿的,后来我爷爷拿金条跟徐悲鸿换的”一样,一听就不寻常。哪怕题材和风格都非常相近,有着众多传奇故事加身的作品往往卖得要比另一件作品贵得多。

罗马人重视出处的观念,使得他们的一些古董收藏有着清晰的传承记载。比如直到今天,学者们依然可以确认,卢浮宫里的一件丘比特头像和梵蒂冈的一件莫勒阿格雕像,均是出自恺撒大帝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