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小羊倌奇遇关义士 结金兰悉心练武功

人在成长的路上,最大的幸福是遇到一位引路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位红颜知己。这两者李海青都遇到了。

诗曰:

月老红绳皆暗抛,痴情男女兴致高。

西厢云影花枝动,可盼佳期一步遥。

李海青所住的张家围子在当时属于郭尔罗斯后旗,现在属于肇源新站乡,名叫四合村。所说的围子,就是当年立屯子的人家使用树木或者土墙围起来的村落。这里属松嫩平原,地势比较平坦。围子北面和南面都有大泡子,除此外都是草甸子,是天然的大牧场。每到农闲之时,各家都牵着自家的马牛羊到大甸子上放牧,也有的人家雇人放牧整群牛羊。夏天,整个大草原还是小动物们的世界,狐狸昼伏夜出,山兔奔来跑去,大眼贼儿忙忙碌碌,还有各类的候鸟在叽叽喳喳。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端午节初晓,李海青从东草甸子踏青赶到家,把采摘回来的艾蒿、黄花菜、山韭菜,交给了正在准备做早饭的大嫂。海青的母亲和两个小侄儿,正忙着在杨树枝上挂着彩纸叠成的葫芦和插艾蒿。于是,李海青在房檐下大门旁,插上了葫芦。青青的杨树枝,五色斑斓的纸葫芦,在微风中摇曳,很是好看。当忙完这些活儿后,过节的气氛马上呈现了出来。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其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最后自沉汨罗江。人们怕江中的鱼鳖伤害屈原,就在其祭日,每年的五月初五,向江里撒粽子,以示怀念。但是在北方,尤其是东北,还有“耽误节”之说。说的是在蒙古统治时期,东北的汉族人备受屈辱,家家都养个鞑子。而这个鞑子在家中为非作歹,无恶不作,常常激起民愤。百姓咬牙切齿,于是在暗中串联,要在五月初五杀鞑子。可是由于事情有变,这件事被耽误了,没有做成,于是又决定在八月十五再举事。八月十五发月饼,月饼一家一块,每块月饼中藏一把刀。事情成功了,八月十五成了团圆节,五月初五就成了“耽误节”,后来被谐音为端午节。

可无论怎么说,过节就有新气象。李家今天的早饭与往日也有所不同,往日是苞米面大饼子、土豆菠菜汤,或有时给干活儿的男人们来一盘韭菜炒鸡蛋,算是最好的菜了。可今天是过节,过节是孩子们常盼望的,因为会有好嚼果吃。无论是穷的或富的人家,在这个日子吃的相对平时要好了许多。今天李家,除下了一锅面条荷苞鸡蛋外,又煮了一瓦盆熟鸡蛋,随后又端上来四盘子煮熟后用凉水泡凉的粽子,摆放在饭桌上,全家人其乐融融,高兴地吃着早饭。李海青的大侄儿大宝说:“奶奶,粽子真好吃。”奶奶听完后说:“小馋猫,好吃就多吃,今天管够吃,想吃啥就吃啥。”只见大宝、二宝小哥俩吃得特别开心,小腮帮鼓得老高,吃饭的样子可爱极了。

吃完早饭,母亲跟往常一样,给李海青准备好一天的吃喝。今天带的是粽子和熟鸡蛋,外加上一竹桶水。李海青头戴草帽,双臂斜挎着干粮袋和竹节水桶,肩上扛着卷好的防雨蓑衣,挥舞着皮鞭,赶着羊群,向放牧的东草甸子而去。

李海青今天的心情特别好,多么希望木兰姐也能到东草甸子来,把自己今天带的好吃的分给她一半,让木兰姐也品尝一下李家端午节的美味。李海青心里高兴,一路上歌声起伏不断。有时喊两嗓子老家山东的吕剧高腔,有时也哼几句入乡随俗的东北二人转小调,不知不觉走了六七里路,一片绿油油的大草甸映入了李海青的视线。同时拂面吹来的凉爽风里夹杂着草甸子上蒿草、山花、野菜的幽香,让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大自然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李海青把羊群赶到草壮的地方,自己找了块高岗地停了下来,卸下身上带来的所有东西,身上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坐到地上,一边歇息,一边开始盘算起来。现在自己已经16岁了。给雇主放羊也快两年了,过年17岁,眼看到18岁就是成人了。准备年底把放羊的活儿辞掉。学一门手艺,出徒后靠这门手艺,来养家糊口。

回忆这两年多的放牧生涯,是木兰姐伴随着他走过的。在这段美好的日子里,木兰姐经常到草甸子上去看他,发现他身体不舒服,急忙送药,发现他衣服划破,及时补好,就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照顾他。两个人从小朋友之间纯真的友谊,演变成了真挚与刻骨铭心的姐弟恋。时间长了不见面,彼此相互牵挂。木兰姐过年就18岁了,18岁姑娘一枝花,姑娘18岁就意味着已是成年女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而自己家自从全家闯关东到北大荒谋生,已有五六个年头,由于父母治家有方勤俭持家,大哥二哥相继结婚,大嫂膝下已有两个男孩,二嫂也添了个女娃,家中添人进口,生活的担子明显加重。

更不幸的是二哥患上了痨病(肺结核),当时治疗这种病的西药还没传到中国,得了这种病就是不治之症。中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效。家中几年来的积蓄基本花空了。眼下父母已无力再为自己操办婚事,只好缓两年再说。但是扎木苏荣大叔是否同意等,木兰姐是否能说服自己的阿爸,都是未知数。李海青的脑子里成了乱麻团,理不清剪不断。有时一想起这事,就会整夜睡不着觉。今天坐到地上,由于整夜失眠,李海青觉得心神有些疲惫,想躺在原地睡一会儿,缓解一下乏困。但一想,草甸子上有一百多头羊在活动,又不敢睡得太实,只能是似睡非睡地眯一会儿。

此时,向东南望去,离李海青的牧羊处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依稀可见七八十匹马在那儿慢跑或低头吃草。牧马人骑在训练有素的枣红马上,时不时地向李海青这边张望。不多时,只见牧马人催马扬鞭向李海青的休息地飞驰而来,马踏近前,那人下马抱拳打招呼:“你好!欢迎草甸上新来的小伙伴。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前屯刘家地主雇的马倌,因为我姓关,屯子里的人都叫我关马倌。不知小兄弟怎么称呼?”李海青听完来人的问话后,爽快地回答说:“我姓李,名字叫李海青。我是张家围子种粮户李开树家雇的羊倌,在李家放羊也两年多了。不过以前在北草甸子放牧,因草不好,今天头一天转到东草甸子上来。今后咱哥俩同在一个甸子放牧,小弟年小不懂规矩,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关大哥往后多多关照。”关马倌一看李海青虽然年龄不大,头脑清醒特机灵,是一个可造之才,将来定能干一番事业,初次见面就对李海青留下了好印象。

关马倌和李海青同在东草甸子上放牧,两个人是个伴儿,再也不感到寂寞了。两个人说说话、聊聊天,很快一天就过去了。通过一段时间相处,关马倌越来越喜欢这位纯朴善良的小兄弟,并把自己走南闯北所到之处的奇闻轶事讲给李海青听。有时也讲些历史故事,如《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岳》中的岳飞大战金兀术,明戚继光抗击倭寇,清寿山将军抗击沙俄等人的爱国故事。关马倌的讲述,让李海青眼前一亮,决心以先辈为榜样,做一个爱国有用的人。同时也让李海青明白了许多为人之道,什么是正人君子,什么是势利小人。怎样做人并做一个好人。通过关马倌的不断教诲,李海青觉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关马倌也把自己家发生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李海青。

关马倌,真名叫关寿峰。此后也成为东北抗日义士,在与李海青相识三十我年后,关寿峰因在“九一八”事变后和女儿关秀姑在北平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而献身。在《啼笑姻缘》一书中,张恨水先生(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曾对父女俩有过精彩的描写。1885年,关马倌生于河北沧州大王庄,从小跟舅舅和父亲习武强身,家族堪称武术世家。1894年关马倌的父亲关鸿年镖师应同门师兄之邀,参加了驰名中外的甲午海战。可是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在海战中丧生,也有人说没死,战败后没脸见江东父老,去了关外或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关马倌从16岁开始寻父,整整找了4年,从关里打听到关外,最后落脚到肇州农村当马倌,但始终没有父亲的消息。时间如梭,转眼之间,关马倌和李海青接触已有三个多月了。

一天,关马倌愁容满面地跟李海青说:“海青,我恨透了日本人,母亲因思念父亲已离开了人世,临死都没合上眼。是日本人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害得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为寻找亲人,我吃尽了苦头,遭了不少罪,现在看来再怎么找,也是毫无结果。父亲肯定殉国了,我也该离开这个地方了。总不能在这儿当一辈子马倌,我准备去奉天投军,干一番事业。在我没离开之前,我想把我会的一些功夫传授给你,你我兄弟相处一场,也是缘分。一是给你留个念想,二是你可以防身,以后也会派上用场。”

李海青听完关马倌一番发自肺腑的话,非常感动,心想真是老天待我不薄啊,让我碰上了关贵人。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专心致志地学马术和武术,决不辜负关大哥的厚爱。一般人学武术都是从小学起,先从弯腰劈叉等基本功夫练起,而李海青学武术时年龄偏大,关马倌根据李海青的自身条件,选些记得快、实用的腾空跳跃的拳脚功夫,作为基本功练习。又教李海青防身的南拳北脚、擒拿、散打格斗。接着又教李海青一套三十六路霹雳刀法,这套刀法是河北王家的独门绝技,也是关马倌外祖父的家传。最后学马术,学马术可没有学武术那么轻松了。一天学下来,李海青可谓伤痕累累,不但筋疲力尽,而且伤痛难忍,好了一茬旧伤又迎来一茬新伤。关马倌看在眼里都心疼得不得了,跟李海青说:“会骑马就算了,别再练马术了。”倔强的李海青没有退缩半步。终于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功到自然成”,学会了“镫里藏身,八步敢铲,海底捞月,倒挂金钟”等马术上的一些高难动作。关马倌见李海青两门绝技学成,非常欣慰,半年多的时间总算没白费。转过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已过,也是该分手的时候了。当李海青得知关马倌要走时,就向关马倌请求说:“关大哥,我真舍不得和你分手,实在要走等我三月初八过完生日,你三月初九再走好吗?我真想跟你再待两个月,你我兄弟分手,不知今后还能不能见面。你是我父母外第三个最亲的人,小弟终生不忘仁兄的教导和提携。”关马倌答应了李海青的请求。

三月初八这天,李家准备了一桌酒菜,小海青把关马倌请到家中做客。当关马倌入席后,李海青的父亲代表全家,感谢关马倌一年多来对小海青的关心培养和照顾,并教了小海青健体强身的硬功夫和为人处世的要领。李海青见父亲把话说完,急忙跪在关马倌身前,要学古人,要跟关马倌结拜成义兄弟。关马倌见李海青如此诚意,深受感动,急忙双手拉起了小海青,答应了他的请求,摆上香案在关老爷像前结拜。完毕,重新见过李海青的父母、哥嫂。当晚关马倌和李海青住在一个炕上,聊了一宿。

三月初九清晨,李海青的母亲和大嫂蒸了一大锅白面馒头,煮了好多鸡蛋,让关马倌带着路上吃。关马倌离开了李家,李海青送了一程又一程。关马倌叮嘱他遇事多动脑,无事别惹事,有事别怕事,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李海青说:“哥,我记住了。”已经送出去十多里了,李海青还送,关马倌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兄弟不要送了。”最后兄弟俩挥泪而别。关马倌走后,李海青接替了马倌。一年后,李海青也出外谋生,准备多赚点儿钱,把钱赚足好迎娶木兰姐过门,了却自己的心愿。李海青和关马倌的相识,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正是:

古人重义讲桃园,孺子可教黄石边。

今日关公亲指点,他年身手必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