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史
  • 杨宽
  • 3975字
  • 2021-03-31 08:00:52

二 卿事寮和太史寮的职掌

从西周金文来看,西周中央政权有两大官署,即卿事寮和太史寮。毛公鼎铭文:

彶(及)兹卿事寮、大(太)史寮,于父即尹。命女(汝)(司)公族(与)参(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与)朕事。

在这样一系列官职中,卿事寮和太史寮居于首位,而且只有他们称“寮”,说明这是当时中央政权的两大官署。此外公族掌管公族的事,三有司即司土(司徒)、司马、司工(司空),师氏和虎臣是军官,事是国君的近臣。

金文的“卿事”,即是文献的“卿士”,古“士”、“事”音义俱近。《说文》:“士,事也。”卿事或卿士,或者用作卿的通称,如《尚书·洪范》说:“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或者专指总领诸卿的执政大臣。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皇父卿士”,官职在司徒、太宰、膳夫、内史之上,当为执政大臣《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说:“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这一批大臣,又见于《汉书·古今人表》下下等,计有皇父卿士、司徒皮(皮与番音同通用)、太宰家伯、膳夫中术(郑玄笺以为仲允之字)、内史掫子(掫与棸音同通用)、趣马蹶、师氏萭(萭与楀音同通用),列在幽王、褒姒、虢石父之后,申侯、平王之前,作为幽王时人。。周厉王因任用“好专利”的荣夷公为卿士而被驱逐(《国语·周语上》)。周幽王因任用“谗谄巧从”的虢石父为卿士而政治败坏(《国语·郑语》)。执政大臣的称为卿士或卿事,是卿事寮长官的简称,其正式官职,西周初期即是太保或大师,西周中期以后为大师。《诗经·大雅·常武》说: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大祖”是说祖庙。这是说宣王册命卿士于南仲的祖庙。所说“大师皇父”,大师即是卿士,皇父即是南仲,他以南为氏,字仲皇父,可以简称南仲,也可称为皇父,他以大师之职为卿事寮的长官,《毛传》以为南仲和皇父为两人,郑玄笺以为南仲是皇父的太祖,都不确注42

注42《毛传》:“王命南仲于大祖,皇父为大师。”此以大祖为太祖庙,甚是。但以南仲与皇父为两人,不确。不应同时对两人用同样的策命之辞。郑玄笺:“南仲,文王时武臣也,宣王之命卿士为大将也,乃用其南仲为大祖者,今大师皇父是也。”此又以南仲为文王的武臣,是皇父的太祖,这是依据《诗经·小雅·出车》的毛传的。《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赫赫南仲,狁于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毛传:“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其实,《出车》所叙写的,亦为宣王时事,《常武》和《出车》的南仲当为一人。《常武》说:“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这是说宣王册命卿士于南仲的祖庙,后四句是概括册命之辞。所谓“大师皇父”,是重复申说,大师即是卿士,皇父即是南仲,他以南为氏,字仲皇父,也可以简称南仲。这是当时称“字”的通例。参看第六编第八章《“冠礼”新探》第二节“字的来源及其意义”。南仲见于《汉书·古今人表》上下等,在召虎、方叔之后,正当宣王时。

《诗经·小雅·节南山》说:“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均(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从上下文看,这个“师尹”即是大师尹氏的简称。尹氏大师既是赫赫有声威,为人民所注视,又是周朝的柱石,掌握着国家的权柄,无疑是执政大臣。尹氏,王国维认为即指内史尹或作册尹,金文称内史之长为内史尹或作册尹,亦单称尹氏。他还引用《节南山》,作出论断说:“百官之长皆曰尹,而内史尹、作册尹独单称尹氏者,以其位尊而地要也。尹氏之职,掌书王命及制禄命官,与大师同秉国政”(《观堂别集》卷一《书作册诗尹氏说》)。这一论断十分正确。太师和尹氏所以能够同秉国政,因为太师是卿事寮的官长,而尹氏是太史寮的官长。

《国语·周语上》记载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因此进谏,讲到籍礼举行的情况说:

及籍,后稷监之,膳夫、农正陈籍礼,太史赞王,王敬从之。王耕一,班三之,庶人终于千亩。其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

举行籍礼要掌握时令和管理耕作,所以归太史寮主持,由“太史赞王”(韦注:赞,导也)。后稷、膳夫、农正等官,都该是太史寮所属的官吏。等到“庶人终于千亩”的时候,所以要“后稷省功,太史监之;司徒省民,太师监之”。因为耕作的技艺必须由农官监督,农官是属于太史寮的。同时人民的劳役的征发必须由司徒监察,司徒是属于卿事寮的。由此可知,司徒、司马、司空等“三有司”,都该是卿事寮的属官。

卿事寮的职掌,主管“三事”和“四方”,金文有明证。令彝铭文说:

惟八月,辰才(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授)卿事寮。丁亥,令告于周公宫。公令出同卿事寮。惟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早)至于成周,出令: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者(诸)尹、眔里君、眔百工;眔者(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

图三十四 令彝铭文(盖铭)

铭文开头讲成王命令周公之子明保主管“三事四方”,授给卿事寮。明保的“保”当是官职,即是太保。下文出于明保的臣下令的叙述,所以一连五处都称为“明公”,以“公”为尊称。明公就是以太保之职主管卿事寮。明公接受卿事寮而“尹三事四方”,说明卿事寮的职务就是主管“三事四方”。所谓“三事”,就是指王畿以内的三种政务。所谓“四方”,就是指王畿以外所分封的四方诸侯地区的政务。

“三事”这个称谓,见于《尚书·立政》和《诗经·小雅·雨无正》等。《尚书·立政》记周公说:

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

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兹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人。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准人。

依据上下文看,“常伯”就是“牧”,他的政务是“牧”,是指王畿以内的地方官。郑玄解释说:“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书疏》引)。伯或牧是对地方官的统称。“常任”就是“任人”,他的政务是“事”,是指王畿以内掌管军政大事的行政官。“准人”就是“准夫”,他的政务是“准”。伪《孔传》说:“准人平法,谓士官。”孙星衍又说:“‘准’字熹平石经作‘辟’,辟亦法也”(《尚书今古文注疏》)。

《诗经·小雅·雨无正》说: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胡承珙认为“三事大夫”即是《尚书·立政》所说“作三事”,“任人是任事之官,准夫是平法之官,牧谓养民之官”,“三事大夫疑为在内卿大夫之总称,对下邦君句,为在外诸侯之统称”(《毛诗后笺》卷十九)。这是正确的。令彝铭文:“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者(诸)尹、眔里君、眔百工。”诸尹、里君、百工,即是王畿以内官员的总称,就是“三事大夫”。诸尹相当于“任人”或“常任”,里君相当于“牧”或“常伯”,只是“百工”泛指各种官吏,和《立政》所谓“准人”有出入。《雨无正》所说“三事大夫”,是指王畿以内统治的官吏,即《尚书·酒诰》所谓“内服”;所说“邦君诸侯”,是指王畿以外统治四方的诸侯,即《尚书·酒诰》所谓“外服”。令彝铭文:“眔者(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是倒装句法,就是说四方令发布到四方的诸侯,包括侯、甸、男在内注43。这又和《雨无正》所说“邦君诸侯”相当。

注43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一《令彝三跋》。

卿事寮不仅主管王畿以内的“三事”,所属有“三事大夫”,而且主管王畿以外“四方”的事,四方的诸侯也由他们管理。《左传·定公四年》说:“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所谓“以尹天下”,就是管理四方诸侯。卿事寮可以说是周王的办公厅和参谋部,掌管着政治、军事、刑法等等。古代是兵刑不分的。卿事寮的长官,无论大师或大保都掌握军政大权,所以召公和周公都曾出征。周公还曾作《誓命》,主管刑罚,说“在九刑不忘(妄)”(《左传·文公十八年》)。

太史寮的官长是太史,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录历史、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耕作等等。太史寮可以说是周王的秘书处和文化部,太史可以说是周王的秘书长,同时又是历史家、天文学家、宗教家。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领袖。其地位仅次于主管卿事寮的太师或太保。

《礼记·曲礼》讲到天子有“六大”和“五官”: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这些官制,虽然出于后人记述,但是它的来源比较原始。它把“六大”称为“天官”,看作神职,是有来历的。它把大史作为六大之一,其实大史就是“六大”之长,“六大”都该属于太史寮,而太史就是太史寮的官长。至于“天子之五官”,都是治民之官,该属于卿事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谈到少皞“以鸟名官”的传说,也是比较原始的: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

前面五种官,都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相当于“天官”。后面五种以鸠为名的官,相当于“天子之五官”,只是“司士”和“司事”有差别。其实,“士”和“事”音义俱近,“司事”就是“司士”。原始官职不外乎“天官”和治民之官两大系统,西周中央政权之所以分设太史寮和卿事寮两大官署,当即由此而发展形成。

要特别指出的是,西周设有“太宗”这个官,亦称“宗伯”,是主管宗族内部事务的最高长官。它和太保、太师、太史的地位相等。《国语·周语上》记载虢文公所说籍礼,讲到最后各级官吏出动巡查,“农师一之,农正再之,后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太师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王则大徇”。次序由低级逐步升到高级,直到王为止,可知宗伯与太保、太师、太史的地位是相等的,而且同样以“太”为官名。《尚书·顾命》所载成王死后,康王即位典礼,是当时朝廷上最重大的册命礼,由太保、太史、大宗参与,“皆麻冕彤裳”,穿着同样的礼服,由太保执着“介圭”(大圭),上宗(即太宗)执着“瑁”,太史执着册命的“书”(简策),可知太宗的职位与太保、太史相同,既不属于卿事寮,也不属于太史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