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杂志《大调和》昭和二年(1927)四月的创刊号至次年正月号上,以《工艺之道》为题分九次连载的论文的结集。值此刊行之际,我对篇目次序做了更改,并对全文进行了订正和增补,从而使各篇章之间的联系更为有机。

有关工艺的诸多问题仍然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与已经有积累的美术理论相比较,实在处于相当初级的地步。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至今尚不曾见到与工艺的意义相关的深刻、睿智或是正确的见解。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断片式的,没有整理成体系,且都缺乏内在的意义。需要耕耘并培育的地方在无限地扩大。而这片土地的性质如何,会培育出何种作物,却总是被漏看或者错看。

不过,早晚都会有人出现,在这未开垦的土地上耕下第一锄。毫无疑问,这是一片值得耕作的天然的沃野。而我置身于最初困难重重的准备工作之中,像所有的开垦者所做的那样,我努力地拔去杂草,除去石头,捣碎土块,整好田地。我在地里埋下了几颗种子,待到春回大地,萌芽的时刻总会到来。这就是迎来收获的喜悦的人们所拥有的全部。而我必须要做的工作,则是为了硕果结成的那一天所做的最早的准备。我倾注了许多的爱与热情来从事这一份工作。

回想起来,为了得出如今书中所述的某一思想,十多年的岁月就在观察与反思中流逝而去。过去的一年,也是在毫无间断的笔耕中度过的。我认为这是值得认真追究的意义深刻的问题。然而,有的朋友为我放弃了对宗教的思索,却在思考如此奇怪的问题而感到惋惜。还有一些人给我以忠告,希望我重回原来的轨道。我虽然很乐意接受大家的好意,不过,如果他们读过本书的话,我想误解就会消除的吧。我并非懒于追求宗教的真理。透过工艺这一媒介,终于发现了在我之前的著作《关于神》里好不容易摸索到的最终的道路——“他力之道他力之道:指柳宗悦提出的无力的众生献身于佛便能得救的观点。他力指佛与菩萨的加持之力。”的深度与美感。因此,虽然是在论述工艺,就我个人而言,这仍是一部追求“信”之世界的内心记录。

很多人认为宗教的法则仅限于宗教本身。然而,万般事物都在相同的法则下孕育成长。人们对于宗教与工艺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结,不无疑惑地探索着,然后以为它不过是器物而已,表现出轻蔑的态度。不过,也许是因为不了解无处不在的法则的力量,抑或是因为不相信法则具有力量,因此这种看法恰恰可以说是过于非宗教吧。虽说只不过是器物,其低微而渺小的存在却潜藏着惊人的秘义。无论何物,离开法则就不复存在。关于这一点,本书将会做出答复。

我在本书中最想强调的是,无论怎样的工艺之美,都显示出与“民众”“实用”“大量”“廉价”“平常”等等所谓的平凡的世界有着深深的联结。不,应该说这些性质才是工艺之美的基础。然而因为它们自身的力量微弱,如果要造就这种奇迹,就需要除此以外的其他因素。我所追求的,正是对隐藏在背后的力量的探索。我看到守护它们的是自然的睿智,以及互爱的制度。显现出对无心的自然的皈依,以及集结的众生之心。这样的美是他力之美。与这样的美相对应的,如“知识”“个性”“稀有”“高价”“异常”等等,就越发地显得渺小了吧。

必须要注意的有两点。我在这部书里,是站在无名的大众一方的。这并不仅仅是对受迫害者的同情。我想对不得不甘于平庸的大众的命运,更为强烈地肯定其积极的意义。咒骂天才、赞美平庸的无识之人总是有的,然而我希望揭示出大众们被抛弃的一生中所包含的令人惊叹的义理,并赞美这命运中所隐含的巨大的意义。也希望去唤醒赞美天才的人常常忽视的一个真理。我观察到审美理想与社会理念的全面融合。在忙于面对社会问题的当今学术界,这样的所见与主张,如果能够作为正确的材料被接受,那就再好不过了。

接下来是对被忽视的日常杂用器具的辩护。我试图指出,与“用”结合最为紧密的日用器具,是工艺之美最为健全的表现。用具与美器实际上是一体的。若不能与“用”相即相容,就不可能产生工艺之美。如果这里有美萌生的话,平日里谁都会使用的器物,生活中所需要的共通的用具,大量生产的廉价物品,谁都可以买得起的商品,最为平凡的随身之物,这些东西便都与美有着最深厚的联结。以我的直观与理性,必然要肯定平凡的事物与异常的美是一致的。这神秘的提示正是本书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在这里,审美理想与经济学的理念相结合。以上这些,就是为了阐释尽可能地脱离社会性的互爱生活以及货币价值即是美的保证(读者可以从题为《工艺的基础》一章中,最为简单明了地看到与之相关的要义)。

如果读者中有人对于工艺不大抱有亲切感,也没有通读全书的耐性,那么只读本书第一章《工艺之美》这篇文字也是可以的。这一章既是总论,也是结论,接下来的各章都以第一章为基调展开详细的论述。我所撰写的关于美的这一章文字,应当不会让读者产生倦怠之情。另外,为了那些忙碌的读者们,最后增补了一篇《概要》。将我在书中论述过的思想的要义,尽可能简洁而明了地依序再次叙述了一遍。


最后,我要完成致谢这个令人愉快的任务。在这里,我必须要记录下对于这些思想的形成,直接或间接给予影响的两位友人:河井宽次郎兄与滨田庄司兄。此外,关于书中的插图及其说明,我要感谢石丸重治、青山二郎、内山省三、浅川巧诸兄的厚谊。制版方面由田中松太郎先生、出版方面由伊藤长蔵先生耗费不少心力。最后,我要向笃信我的志向的京都市的外上加茂,以及最早结成工艺合作社的青田五良、黑田辰秋与铃木实三位先生表达不尽的谢意。本书的装帧所使用的布料就是由该合作社设计的。

昭和三年(1928)晚秋于洛东神乐冈

柳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