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编 中华文化之渊源(上古)

一五 何谓国学?

一国有一国之文化,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国学者,特指我中华学术之总合,大体言之,即以四部所分,为经学、史学、子学、文学也。

国学之名,颇有争议。自西学东渐,国人即以中学为国学,与西学对称,国学者,中学也,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人每兴一国之学能否遽称国学之质疑。谓英国无英学,美国无美学,则我国自亦不必有国学也。

虽然,吾国学问居世界之独特地位,自不待言。其语系自成一体,传承有绪,发达自给,世无其匹;其文化渊源有自,绵延至今从无间断者,世无其匹;其学术体系递相祖述、独树一格,世无其匹;其艺文之品类,博大而精深,世无其匹。其创始、渊源、发展、更新,皆吾先民自力更生而来。如是独特辉煌之文化,举世共尊者自不待言,号为国学,正以见其源正流清、体大虑周,吾人应共仰之、珍之者;不必外人所无,我必不能有。故本书仍以“国学”名之也。

尧帝

唐尧氏,又称陶唐氏,名放勋《故宫周刊》

一六 试述字形之起源

(一)结绳许慎《说文解字序》云:“神农氏结绳为治以统其事。”

(二)八卦许氏《说文序》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一七 造字始于何人?

许氏《说文序》云:“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舜帝

有虞氏,姚姓,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故宫周刊》

一八 文字最初之意义如何?

(一)文许氏《说文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者物象之本。”

(二)字许氏《说文序》云:“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一九 文字学何以又称小学?

中国学术史中,从未见“文字学”之名。唯此一科研究之实际,则由来已久。周官保氏教国子以六艺,“书”之用处最广。许氏《说文序》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刘歆作《七略》,遂列六书于六经之后,谓之小学。前清一代,经师戴震、段玉裁等兼顾“形”“音”“义”三事,系统之学以成。近年学者始以“文字学”名之(此为1934年撰稿之实际——今按)

大禹

姒姓,名文命,建立夏朝《故宫周刊》

二〇 何谓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己亥,河南安阳县西五里有小屯,龟甲、兽骨忽发现其中,上有刻辞。屯在洹水之南,为殷商武乙故都;《史记·项羽本纪》所谓“洹水南,殷虚”者是也。刻辞内,殷代帝王名号颇多,遂有人断为殷代遗物,称曰“殷虚书契”。契者,刻也;意即刻文于龟甲上也。或称“契文”,或号“殷契”。又因刻辞中皆贞卜之语(贞卜即问卜),故又名“殷商贞卜文字”。普通称“龟甲文”“甲骨文”或“龟甲兽骨文字”。

二一 何谓“金石之学”?

金谓钟鼎彝器之属,石谓碑碣墓志之属。古人每喜于日用物器,镌文勒字,以备不忘。而颂功纪事,亦喜铭诸金石。三代之前则金多而石少,三代之后相反。秦始皇封泰山、瑯琊皆有刻石。东汉以降,碑碣之风尤盛。梁元帝集录碑刻,为《碑英》百二十卷,是为金石文字著录之始。顾其书不传。宋赵明诚等,始从事搜集,辑为目录(《金石录》等)。迄清代而大昌明,金石之学,称为专家。识文字之源流,订经史之讹阙,胥赖之矣。

甲骨图

商代涂朱牛骨刻辞

二二 试举出历代金石著作数种

历代金石著作其尤著者有:

二三 何谓训诂学?

注解字义,谓之训诂。训诂分本训与转训二种:考究字之古义者,为本训;证验字之今义者,为转训。《尔雅》有《释诂》《释训》两篇,故谓此类之学为训诂学。训诂之学于汉为盛,盖以秦火之余,断简残编,亟待整理,故训诂之学大盛于时。

二四 试述古书读校法

自先秦载籍,至于晚近四库所收藏、私家所著录,皆得名为古书。其卷帙浩繁,门类庞杂,词义奥衍,篇简残脱,加以今古异文,笺注异说,入主出奴,是非淆然,故治古书必应遵循一定之法。试以简述之。

读书之方法:研治古书,应审谛者,约有六事:(一)别真伪;(二)识门径;(三)明训诂;(四)辨章句;(五)考故实;(六)通条理。

校书之方法:校雠之事,非仅比核文字之异同所能尽也。因以揭为八端:(一)辨次部类;(二)整齐杂语;(三)搜辑遗佚;(四)鉴别伪书;(五)辨订传说;(六)是正错牾;(七)比较异同;(八)创通义例。

此述其大凡,预设此一规矩,验之以实际,读者在实践中当能求其真知耳。

商汤

又称成汤、太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建立商朝《故宫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