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2014年以来,始于英国监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推动,系统性的“开放银行”理念逐步走到金融创新前台,经历多年探索之后,在近两年受到各国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

开放银行是银行4.0阶段的起点,也是银行服务完整性的起点。

从银行服务提供方式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至今经历了4个阶段:银行1.0,网点服务阶段;银行2.0,自助银行阶段;银行3.0,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阶段;银行4.0,银行即服务阶段。从出现借贷行为开始算起,银行服务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技术是对银行业的最大束缚,也是最大的推动力。在1.0阶段,人们只能在有银行网点的地方获得银行服务,甚至不得不长途跋涉才能到达银行网点所在地。由于银行之间信息传递和提供服务成本的高昂,能够获得银行服务的也只是少数富人或者居住于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人群。2.0阶段,银行服务随着商业模式的复杂化而不断变化,更多人成为银行的客户。然而,银行服务的提供方式直到自动柜员机(ATM)出现之前都没有本质变化。自动柜员机出现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了银行服务只有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才能提供的可能性。支付终端(POS)等同样使得银行服务得以延伸,后来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同样延伸了银行服务。

3.0阶段,20世纪互联网的出现则彻底改变了银行服务的提供方式。一方面,基于个人电脑终端可以使人们快速获得银行服务;另一方面,银行内部所有信息都不再依赖于纸质版本,而是可以全部数字化,这是未来变革的基础。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银行服务提供方式。银行服务再次不必发生在“银行”,第三方支付、手机“银行”账户等都让人们对于银行本身的需求不断降低。但是银行服务却“飞入寻常百姓家”。更低的门槛、更低的费用,使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在享受着智能手机时代的红利,以及基于它的银行服务。

在对个人数据和隐私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的当今社会,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银行这个“巨无霸”。人们的金融数据所有权是否仍由银行独占,已经有了新的释义和法律规定。由欧盟开启的数据保护及支付服务的立法,在增加银行业竞争的同时,也给予新进入者平等竞争的机会。银行也同样感受到数字化革命不断深入带来的冲击,开始积极参与银行服务无界时代的竞争。然而,银行服务再也不是基于银行实体,虚拟化的银行本身即可提供。

人类对于自由的追寻贯穿了人类进化史,而技术进步就是人类自由征途上最有力的工具。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享有银行服务自然是自由的一部分。不管是银行业自身的进步还是外部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银行本身也是在技术进步的浪潮中不断前行。数字化革命不同于工业革命和电力革命的根本点在于,前者使得时间仅仅成为数字。全球轮动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实时跨境汇款、永不停止的商业活动,背后都需要银行服务的不间断支持。

由科技武装起来的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新兴银行都在不断撼动传统银行的地位,人们信赖的不再是银行本身,而是银行服务。在无形的“银行服务”面前,西装革履的客户经理、闹市区的营业网点、古色古香的银行大楼,都不再是客户考虑的因素,也不会再吸引客户的关注,而所谓的品牌忠诚更可能是无稽之谈。谁能更快速地深入消费者的各个场景,谁就更能够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至于微小的利差,在无所不在的银行服务面前不会再是消费者重要的考量。

金融的创新永远都是金融产品的创新,无论是期货、期权还是利率掉期或外汇掉期的出现,永远比新时代银行大楼的创新重要得多。数字化革命的深入正在对经济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银行服务本身也难以不被变革。从网点银行阶段走来的银行1.0时代,到互联网银行的银行3.0时代,银行服务是割裂的。消费者需要在不同的银行开设账户,即使第三方支付在银行服务中打开缺口,也不过使得消费者更加不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很难有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所有储蓄余额的情况,也无法了解自己剩余信用额度情况,中小企业的结算依然需要统计不同银行账户信息,这些难道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吗?

银行服务的无界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自然是银行服务的完整性。开放银行就是完整服务的催化剂,它第一次使得人们通过单独一个应用程序就可以对自己的所有银行账户信息了如指掌成为可能。人们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授权让第三方自由使用自己的金融数据,创造了能让自己获得更优质金融服务的可能。同时,使基于历史形成的所谓的“百年银行”品牌在新兴银行面前不再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新进入银行业的新兴银行获得了和传统大型银行平等竞争的机会。曾经富丽堂皇的银行大厦,或许终将化为处理器中的一连串数字,而“银行服务”则成为类似互联网一样的存在,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需要,但是“生蛋的鸡”是谁将不再那么重要。

伴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新技术在商业银行各个层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深刻影响着银行的内部架构与外部环境。从技术和业务两个层面出发,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关注战略与细节层面的开放合作问题。从长远来看,“开放银行”不仅仅是一项具体的技术或业务解决方案,而且是金融科技时代银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开放银行”建设离不开对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就金融科技的底层重大技术来看,需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分布式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密码技术、量子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还有一些尚在发展的前沿技术,如边缘计算、数字孪生、脑机结合、增强现实等,以及有向无环图(DAG)、哈希图(Hashgraph)等下一代分布式技术。当然,不同技术的成熟度和可应用程度实际上是有差异的,这也影响到银行科技创新的技术路径选择。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开放银行的推出是基于数据保护的。在数据保护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开放消费者数据将带来安全问题隐患。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数据可能被另做它用,成为被人觊觎的金矿。认清名曰“金融创新”之后,是否如同互联网金融、数字化代币形成新的系统性风险之源,对于监管者而言或许比追上“潮流”重要许多。本书紧跟开放银行发展潮流,透彻分析了当今开放式银行主流模式,并就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对开放银行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阐述,在章节内容中适当地融入开放银行国内外最新典型案例,并结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逐一分析了开放银行对金融业态的影响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影响,为银行、金融科技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案例参考。

本书共分为5章。第一章为“商业银行的‘本我’与‘自我’”,介绍了银行服务及银行服务的提供方式。我们认为银行1.0阶段就是网点银行阶段,银行2.0阶段则是自助银行阶段,银行3.0阶段是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阶段,银行4.0阶段则是银行即服务阶段,开放银行拉开了银行4.0阶段的序幕。第二章为“开放银行:银行成为平台”,是核心章节。本章尝试完整分析开放银行是什么,以及开放银行的基本架构。重点介绍了开放银行被提出的过程和驱动因素,讨论了开放银行对于参与者的影响,并且重点说明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在这里的重要角色,以及开放银行带来的益处。第三章为“开放银行实践”,介绍了国内外经典案例,重点是需要首批开放的9家银行中的部分银行以及部分新兴(挑战者)银行。第四章为“开放银行数据保护溯源与数据所有权之争”。开放银行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数据保护法律的修改,因此需要从法律修改的角度来厘清开放银行出现的背景,并且引出启发性思考。第五章为“未来银行:银行开放与服务无界”,作为总结性章节重点说明了开放银行的变革只是起点,银行开放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基于这些技术进步,银行需要做哪些转型准备。除此之外,银行服务的完整性才是人们所需要的,本章探讨了未来银行的可能性,透过之前的发展来预测未来银行可能的状态。

本书的撰写工作得到了众多行业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在此特别感谢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副书记周延礼先生为本书做序。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先生,波士顿咨询资深顾问孙中东先生,第四范式合伙人、执行副总裁杜宁先生,《比较》杂志社副主编吴素萍女士,启迪科技副总裁蒋永庆先生,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邓建鹏先生,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边鹏博士,中科软张正博士等专家对本书给予的意见和建议。本书如有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