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标签思维:让别人记住你的不是技能,而是标签

擅长学习的人,往往都借助学习过程给自己反复强化一个标签。好标签能被别人记住,单纯强化技能点反而很难。所以在学习技能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想想看,哪些技能更容易成为职场标签。比如在Word和PPT之间,Word高手就很难成为一个职场标签,但是PPT高手绝对会让很多人记住。

为什么?——因为PPT不会做是很多人的痛点,但是Word排版不好,很少有人会苦恼。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选择学习何种技能更容易脱颖而出大有启发。

一旦我们选择开始学习能成为标签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就需要不断强化这个标签。所以很多人称自己是×××撰稿人、×××讲师、××践行者……不管人们学习了哪些技能,最终都会把这些技能用于强化自己对外的标签上,最终大家会慢慢记住他们的标签,从而放大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今很多人说一看到PPT,就想起找秋叶团队学,这大概算是我的一个标签塑造成功了。其实在互联网上会做PPT的定制设计师、模板设计师或演示设计师很多,很多设计师的专业制作水平并不比我弱,为什么大家记住的是我而不是其他PPT高手?

我专注于做好专业的PPT在线课程和图书品牌的定位,为了打造这个定位,我不遗余力地在培训、演讲、直播、PPT作品、教程、图书、微博和微信等内容中,都反复强调自己的标签。

我之所以被别人记住,是因为我不断地在所有的平台上强调自己的标签是“坚持出PPT、做PPT教程的老师”。不管是免费教程,还是付费教程,我都坚持传递这个明确的信息——在PPT教学领域,秋叶老师是专业的。随着这个标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我,整个秋叶PPT团队也被认为是一个很专业的团队,以致很多人说:“学PPT,找秋叶PPT团队就好。”

现在很多人打磨技能,就是真的只打磨技能,而没有给自己加上一个能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的标签,只拥有某一技能的人很容易被淹没,而标签才是最能放大个人技能的武器。

我最早是做互联网项目经理,后来做网络推广,再后来做内训,这些方向都有潜力赚到钱。但当我32岁时选择把PPT作为事业突破口以后,在长达五六年的时间里,我尽量把所有的注意力和资源都专注在一个点,努力学习和PPT有关的知识,打造PPT标签,反而借PPT打开了种种可能。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网络推广这些标签,我一律不提,但把这些技能变成运营PPT的基础能力,终于国内很多人认同我的PPT标签,为后来转型做在线教育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又比如我的好朋友萧秋水,她现在玩摄影、吃美食、去旅游、写美文、出好书和做IP,这些都是她在打磨的技能,但这些不是她的标签,她的标签是做自由幸福的生活女性,这个标签符合她的气场。有了这些标签,所有的技能打磨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入口,对外有了真实的输出价值。

美国特劳特先生有一本书很有名,叫《定位》,这本书提出一个大问题:如何进入顾客心智以赢得选择?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消费社会来临,产品过剩,要让自己被顾客记住,就得让自己在顾客大脑里植入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标签。一旦消费者想起汉堡就是麦当劳,想起可乐就是可口可乐,想起咖啡就是星巴克,那么你就赢了。

很多人一想到学PPT,很自然想到“秋叶”两个字,某种意义上,我丰富了“秋叶”这个词的含义,这才是定位成功。

现在很多人叫自己斜杠青年,给自己一堆标签,如果只看这些朋友的自我介绍,真的是藏龙卧虎,感觉自己被瞬间“秒杀”,渺小得不得了。

但是这些斜杠标签,用定位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是自嗨式卡位。

什么是自嗨式卡位?首先很多人把拿到证书当作标签。比如现在很多妈妈一介绍自己就是×××教练,还获得了×××证书。我也很支持妈妈们去学习,但你获得×××教练资格和你本人卡住一个标签是两码事。

另外,很多人把一个阶段性进展当作卡位成功。举一个例子,有的朋友在网上申请到了一个自媒体平台给的头衔,这算一个门槛,但是能拿到这个头衔的人很多,他要卡住的,必须是别人想卡而卡不住的位置。

凡是能够批量复制的,都不是卡位标签。

很多第一并没有真正意义,比如当年微博火的时候,很多人抢着写微博的图书,但是大家最后记住的不是第一个出版图书的人,而是把同类书卖得最多的那个人。所以简单追求某个“第一”的标签还不够,还要考虑能否做出第一流的影响力。当然先做到第一人,再追求做到第一影响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滚动发展过程。

标签越小越容易占住第一,把一个概念不断细分,赋予它更细的含义,我们或许就能找到唯一的一个主标签,然后持续在这个标签下做有质量的内容输出,慢慢就从一个小标签的第一,开始扩大自己的基本受众群,争取更大标签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