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你心里的小孩,他长大了吗

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都可能会面对内心那个仍未长大、依旧幼稚的“孩子”。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有责任呵护好他。


如果你突然发现,孩子与你共享的时光,并不是他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刻;如果你向孩子一眼望去,他却在慌张地躲避你的眼神;如果你对别的孩子稍微关心一点,他就怨愤交加、不依不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无能,怎么竟然没办法让孩子相信自己呢?

即使你在抚养孩子时感到无力和迷失,也千万不要使劲儿地怪罪自己,因为你也可能还是个“孩子”。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的。有些人的心灵伴随身体的成长走到了青年、中年,并一直走下去;还有些人的心灵一直停留在儿时的岁月里没有长大。如今为人父母的你,是否还在追寻那个“心中的小孩”呢?请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一起来品味童年的经历吧。


Part1.小惠的儿时回忆:

“我爸和我妈工作都挺忙的,他们是双职工。白天我奶奶看着我,因为怕我出危险,她就只让我在屋子里玩。她会忙着做各种家务,收拾屋子、买菜、做饭,一天很少有时间是闲着的。我经常自己玩,很独立。周末的时候,爸妈有时会休息,但他们也没有时间陪着我。他们总是很忙,忙工作、忙生活……我爸爸是个善良、勤快的人,他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妈妈希望我学会自立,不要什么事儿都要大人来帮忙。如果我需要买什么东西,只要是我真正需要的,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我。但如果我有心事,我会埋在心里,因为没法儿讲给他们听。我的童年生活很平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但是现在想想,真是挺闷的。”


在小惠的回忆中,童年生活就是在大人的忙碌和自己的所谓“独立”中度过的,父母很少陪伴她,他们也没有什么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和情感沟通。对于小惠来说,童年时光没有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一抹快乐而难忘的印记,尽管生活波澜不惊,却缺失了来自父母的悉心陪伴和心灵呵护。所以,当小惠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也常常会纠结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要把事情做好还是迁就孩子呢?如果陪伴孩子,势必会丧失很多自己的工作时间,而耽误了工作,是最不能原谅的。在小惠的心里,住着一个“孤独的小孩”。


Part2.小进的童年回忆:

“我是我们家最大的孩子。父母生了我们姐妹四个,他们一直想要个男孩,但始终未能如愿。小时候,我记得我们姐妹几个总会争吵,然后妈妈就要求我让着她们。可是,她们凭什么就可以先挑过年的糖果、可以在我的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呢?甚至还缠着妈妈给她们不停地讲故事……我太烦了!尽管我做了很多让步,但是妈妈还是会对妹妹们说‘你姐姐真不像个当姐姐的、你们还得让着她!’唉,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小进的童年生活似乎定格在了无奈、委屈和痛苦的画面中,当孩子们发生争执的时候,妈妈偏袒妹妹们而忽略了她的内心感受。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要得到,为了让妈妈对自己好点,小进不断地改变自己以讨好大人,她显得比同龄人更“早熟”,她会做出父母期望的事情来换取他们的笑脸,然而内心却充满了嫉妒、恐惧和焦虑。这些慢慢融入了她的性格。如今,小进当了妈妈之后,她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与她奶奶这么亲?我才是她的亲妈,孩子最爱的人应该是我!在小进的心里,住着一个“焦虑的小孩”。


Part3.小简的童年回忆:

“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总爱喝酒,他经常喝得人事不省,被工友们送回家。不过这也是个好事,起码他睡着了就不会有麻烦。如果他还没有醉倒的话,那么回家肯定会与我妈大吵一架,有时还会动手。我最怕听到他们吵架和砸东西的声音,好几次,我以为他们第二天就会离婚了。我乖乖地躺在床上,他们以为我睡着了,其实我根本就没睡,睁着眼到天亮。”


小简很平静地回忆着,好像在说别人家的事情一样,但这恰恰是最让人忧心的。父亲酗酒,父母吵架,这些痛苦的经历加注在幼小的小简身上,而他还要装作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来让父母安心,他的内心就像被千万层厚重的铠甲包裹住一样。现在小简的问题是:我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我常常会突然地对儿子变得暴躁不安起来,然后又会后悔自己出手太重。在小简的心里,住着一个“恐惧的小孩”。

因为从小受到过某些对待而导致相应的心理机能没能够健全发展,有些长大了的成年人内心里却依旧像个小孩。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这些问题仍会在不经意间浮出水面。

如果他的心里住着一个“孤独的小孩”,那么他的孩子也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因为他在幼小时就学会了“做事是第一位的”,好好学习、勤奋工作才是人生的正经事,至于玩闹、嬉戏只会浪费时间。所以,成年后的他可能会变得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淡漠,并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再亲近人群,做事依赖秩序和规则,看起来非常理性却缺少丰沛的情感交流。他内心空虚寂寞,而且特别讨厌自己的情绪化,因为这样会影响“正常的、规律的生活”,而踏实的工作、实实在在的业绩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他的心态无形中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的性格中会慢慢揉进冷漠、封闭的种子。

如果他的心里住着一个“焦虑的小孩”,那么,这种对周遭一切的不确定感和想要抓住每一根稻草的紧迫感也会时时困扰他。因为从小就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为了得到他们的关注与认可,他会挖空心思去表现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委曲求全中放弃了自我,转而寻求他人的肯定。所以,现在的他仍很在意别人的想法,常常提防身边的人,对人际关系敏感而焦躁,并充满危机感。因为他的“紧张”和“专注”,使孩子不知道到底应该离他有多远,孩子极有可能会被缠绕进矛盾、纠葛的关系里。

如果他的心里住着一个“恐惧的小孩”,郁积在心中的不安与愤怒也许会让他对别人的冒犯过于敏感,因为一点点小事而与他人大动干戈,很容易被愤怒和惊恐冲昏头脑,以致做出让自己后悔不及的事情来。同时,他不定时发作的臭脾气可能会把孩子吓坏,孩子由于无法确定父母究竟爱不爱自己,因而会不断地怀疑自己——我到底值不值得被爱?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是一个人生命进程中的慢性毒药,它会慢慢蚕食掉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和对生活的感觉,变得激情不再,从而丧失前进的动力。

在每个人漫长的一生中,都可能会面对内心那个仍未长大、依旧幼稚的“孩子”。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有责任呵护好他。怎样去做才能安慰成长的痛楚、呵护“不安的孩子”并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而丰满呢?

首先,我们要真正看见“他”!尽管对如今的你来说,离开了原来的家,也走过了很远的路,似乎童年的经历已经变成久远的回忆,但这并不代表不会受到过往的影响。当你在某一刻猛然发觉自己的口气很像曾经的父母,或者从孩子脸上的表情不自觉地联想到曾经的自己时,就可以判断出这是启动了“童年模式”的按钮。上一代人对我们的教育,有着他们的特点和局限,而在我们这一代就要“去其糟粕”,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再延续这种精神的羁绊。

其次,坦然面对这个“可怜的孩子”。无论你“心中住着的小孩”是什么样子的,他之所以没能够长大,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本该得到的东西。就像我们给自己的孩子喂养食物一样,“心中的小孩”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因为我们的父母给他们喂养了太多的苦闷、冷漠、训斥和责骂。这些物质经过吸收利用,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身体和头脑里的一部分,让我们常常无法分辨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你必须知道,要想改变它们,“长治”方能“久安”。

最后,收下这个“孩子”,带着他一起长大。重新起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课题要做。对于只知道做事而遗忘了快乐的人,成长的课题就是“享受生活”。为自己打开心门,去接触各种美好的东西,找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与同事、朋友、邻居聊聊天,去户外释放自己,都会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加柔软和丰富,也会对生活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对于心中焦虑、丢失了自我的人,要做的成长课题就是“寻找自我”。学会关注自己、爱惜自己,不再为了讨好别人而殚精竭虑、小心翼翼,时常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该往哪儿走。如果你在生活中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而变得冲动和暴躁,如果你在遇到麻烦和纠纷时常常思维混乱、情感纷杂,你的成长课题就是“接纳过去”。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父母,原谅并接纳他们的过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接纳自己童年时的糟糕经历。要知道,父母是父母,你是你。彼时,你还很小,无法保护自己。而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了,有力量也更具备理性,你不会像他们那样重蹈覆辙,你有机会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

心理小贴士

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早年的困扰,不应该成为一生的桎梏。如果你的心里仍然住着一个小孩,那么,请好好珍惜他,因为正是他来告诉你,你还有很多成长的可能。

当你看到这个孩子时,改变就已经开始。向他露出一个大大的笑脸吧,把你的手伸向他,把温暖和关怀送给他,从此刻起,与他一起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