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昆山腔的改革

嘉靖、隆庆间,在江苏苏州地区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集南北曲演唱经验之大成,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而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在中国戏曲声腔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关魏良辅的籍贯和生平,因无完备的史料,只能根据当时和后世的一些零星记述,作一粗略的勾勒。嘉靖间文征明写本《南词引正》全称为《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嘉靖间李开先《词谑·词乐》列举当时著名音乐家,有“太仓魏上泉”,并说:“魏良辅兼能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第354页。按,《词谑》现存明嘉靖间刻本万历间张彝宣《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云:“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张彝宣:《梅花草堂笔谈》,收入张静庐辑:《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上海:贝叶山房,1936)。据此,魏良辅当活动在嘉靖年间,别号尚泉(上泉),原籍或即为江苏太仓蒋星煜《魏良辅之生平和昆腔的发展》一文,以曲家魏良辅与江西新建魏良辅为一人,见其《中国戏曲史钩沉》(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第47—50页。谢巍《魏良辅身世略考》亦持此说,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三辑(1983)。按,此说论据不足。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苏州卷·梁辰鱼年谱》详辩之(第137—138页),可参看。。他约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前后,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前后参见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第一章,第24—27页;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第二章,第58—61页。

魏良辅“生而审音”,早年就“能谐音律,转音若丝”,但却“长于歌而劣于弹”依次见沈宠绥:《度曲须知》卷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第198页;张彝宣:《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条;李开先:《词谑·词乐》,《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第354页。。据清初余怀《寄畅园闻歌记》记载:

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泪。见张潮辑:《虞初新志》(民国间文明书局石印本),卷四。

为了吸取南北曲诸腔的长处,魏良辅结识交游了许多南曲乐工歌手,如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还有梁溪人陈梦萱、顾渭滨、吕起渭、潘荆南,以及他的弟子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实际上,这时在魏良辅周围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见解和理想的艺术集团。魏良辅还经常征询当时极负声望的老曲家过云适的意见,“每有得,必往咨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覆数交勿厌”。据记载,当时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因罪贬谪太仓卫,深得魏良辅赏识,做了良辅的女婿,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参见余怀:《寄畅园闻歌记》;张彝宣:《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叶梦珠:《阅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十《纪闻》,第221—222页。

魏良辅等人集思广益,通力合作,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唱曲。魏良辅以北曲音乐组织的谨严为据,从清唱入手,吸取弋阳、海盐两腔的曲调,在昆山腔的宫调、板眼、平仄、气韵、声口等方面苦心研磨,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彻底改变了南曲原有的“随心令”式的民间风格。其结果如沈宠绥《度曲须知》卷上所说的:

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第198页。

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第二,伴奏。南曲诸声腔中,弋阳腔没有管弦伴奏;至少在万历以前,余姚腔、海盐腔等用锣、鼓、板,也是无管弦伴奏的徒歌。祝允明《猥谈》说,余姚、海盐等腔,“若以被之管弦,必致失笑”。而徐渭《南词叙录》说:

今昆山以笛、管、笙、琶按节而唱南曲者,字虽不应,颇相谐和,殊为可听,亦吴俗敏妙之事。

可见在嘉靖年间,昆山腔已有管弦伴奏,有别于其他声腔。据记载,当时张野塘与魏良辅之女成婚后,“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使与南音相近。并改三弦之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其后又有乐工杨六,为昆山新腔制造新乐器“提琴”,“仅两弦,取生丝张小弓,贯两弦中,相轧成声,与三弦相高下”叶梦珠:《阅世编》卷十《纪闻》,第222页。。于是,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之类乐器合在一起,集南北曲乐队之精华,创立了一个规模完整、丝竹并用的乐队体制,“皆能和曲之微,而令悠长婉转以成顿挫也”潘之恒:《鸾啸小品》(明崇祯间刻本),卷二《叙曲》。

明人张丑《真迹日录贰集》录存文征明手写《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有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金坛曹含斋跋语,然则昆腔新声之成当在此年之前。魏良辅等人的改革首先用于清唱。魏良辅《曲律》自诩:昆腔新声“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第6页。;沈宠绥《度曲须知》卷上也说:昆腔新声“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