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FSMP在慢性肾病患者的应用

第一节 流行病学概述

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NKF)在其组织撰写的《肾脏病/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K/DOQI)中对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作出了如下定义:①肾损害≥3个月,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降低。肾损害是指肾脏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常表现为下列之一:肾脏形态学和(或)病理异常;或具备肾损害的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以及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②GFR<60m l/(min·1.73m2)≥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表现。CKD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国内、外关于CKD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目前世界上超过5亿人患有不同的慢性肾脏疾病,每年超过百万人死于与CKD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CKD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其预后差、医疗费用高而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近10余年来,美国、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2%~13.0%;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海燕教授牵头,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国性横断面研究-中国慢性肾病流行病学调查,历经4年时间,其结果2012年3月发表在Lancet。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8%,据此估算,截止2012年我国已有1.2亿CKD患者[1]。据统计,CKD患者中约有2%患者会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需通过透析或肾移植治疗来维持生命;按照每例ESRD患者透析治疗年花费10万元人民币计算,我国每年将为这些透析患者支付近4000亿元人民币。中国近年来因ESRD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数量(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以每年11%以上的速率增长。但是与其他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ESRD治疗的不足反映在透析率较低,其原因在于中国ESRD患者缺乏经济和临床医疗资源[2]。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CKD往往具有起病隐匿、病因复杂、治疗困难等特点。CKD患者的知晓率、早期治疗率、治疗有效率和长期生存率均不理想,目前人均收入高的农村地区成为CKD的新增长点;同时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CKD的发病率将进一步增加[3]。此外,CKD还与其他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男性恶性肿瘤等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如何延缓CKD的进展已成为肾脏病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CKD其实是一个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中国CK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与罹患CKD独立相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毒性药物长期大量摄入等,多数为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因此生活方式的改变是CKD防治的关键策略。早在1869年国外学者就指出:饮食和营养处方应是肾脏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CKD营养疗法,医学营养治疗是肾脏病治疗的重要环节,营养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护残存肾功能、延缓肾脏病进展和推迟开始透析时间;预防和纠正肾功能异常导致的营养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等,减少并发症;改善透析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