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第4版)
- 安德仲
- 12字
- 2020-08-29 03:15:51
第五章 脊髓及其病变综合征
一、生理、解剖
脊髓包绕三层特殊的结缔组织,统称脊膜。最外层为硬膜,硬膜外的腔隙称硬膜外腔,内含脂肪性结缔组织,其中包埋着静脉丛。静脉丛在脊髓的前面和后面最多,形成所谓椎管内前静脉丛和后静脉丛。
硬膜:是致密的结缔组织,自枕骨大孔始向下一直延伸到第二骶骨,枕骨大孔以上接续着硬脑膜,硬脑膜与颅骨骨膜融合。因而,在枕骨大孔以上只有个别部位两层分开,一般没有两层之间的硬膜外腔。硬脊膜沿着每一支脊神经向椎间孔延伸,形成硬膜根袖,在两侧固定于椎骨骨膜之上。自硬膜向前延伸的纤维韧带组织,经过硬膜外腔,固定于脊椎之后纵韧带。硬脊膜的下端渐成丝状(硬膜丝),下达第二骶骨,终止于其骨膜。脊髓下达至第1、2腰椎体即已终止,脊髓终止后的硬膜腔为一硬膜囊,内含脊髓终丝及马尾神经。
硬膜外面粗糙,内面为平滑的纤维母细胞层,形成硬膜下腔的外壁。硬膜下腔一般是一隐在的间隙,只含有足以润湿其壁的少量液体。有小静脉,偶有细纤维组织条交错其中。此腔隙虽小,但可积液或积血而压迫脊髓,并常与周围神经的结缔组织腔相通,因而它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蛛网膜:外面平滑犹如硬膜的内面,延续于神经根,偶尔延续于血管周围,构成横过硬膜下腔的小梁,内面有无数的短丝或小梁,横过蛛网膜下腔,与软膜相接。在蛛网膜下腔内有脑脊液循环。
软膜:紧贴于脊髓的表面,是一层结缔组织,软膜内敷盖着一层扁平细胞。
齿状韧带:软膜、蛛网膜和硬膜通过齿状韧带相互联结。齿状韧带左右成对,是结缔组织性坚固条带,与软膜相连,系于前、后神经根之间的脊髓上,它发出突起,横过蛛网膜下腔,穿过蛛网膜,固定于硬膜上。第一条齿状韧带在第一对脊神经的稍上方,以后每两条脊神经之间均有一条,一般只延续到第十二胸神经根与第一腰神经之间。因而共有齿状韧带20~21条。齿状韧带固定脊髓于蛛网膜下腔,防止脊髓转动,脊髓外的某一方向受压使脊髓移动时,可使齿状韧带拉紧,使脊髓症状复杂化。考虑脊髓定位体征时,应想到这个情况(图5-1)。
脊髓位于椎管内,其上端与延髓相连,相当于锥体交叉或第一对颈神经根出口处,下端位于第一和第二腰椎的交界处,长42~45cm。
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每一节段有两对神经根——前根和后根。临床上又将脊髓分为下列各部:
颈部——由8个颈节构成;
胸部——由12个胸节构成;
腰部——由5个腰节构成;
骶部——由5个骶节构成;
最下面一个节段(有时是两个节段)是尾节。
脊髓横断面的直径平均为1cm左右,有两处直径显著增大,称为脊髓膨大。颈膨大包括五、六、七、八颈节和一、二胸节;腰膨大包括所有的腰节和一、二骶节。下面的三个(第三到第五)骶节和尾节构成脊髓圆锥,即圆锥样的脊髓末端。
和脊髓的节段数相当,从脊髓发出31对运动前根,并有31对感觉后根进入脊髓。前根和后根在椎管内逐渐接近,通过位于椎间孔的脊神经节后合成一束。由两根构成的运动和感觉纤维总束从椎间孔穿出,称为根神经。
在发育过程中,脊髓的长度较脊柱长得慢,至成人时,脊髓比脊柱短了许多,脊髓的下端仅及于一、二腰椎的交界处。因此,通往各个椎间孔的神经根,只有在脊髓上部(颈部)是平行的;从胸脊髓开始,神经根便向下斜行;在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节段神经根,在椎管内的方向,则几乎是垂直的,构成马尾(图5-2)。
在估计脊髓各节段和脊椎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上述脊髓和脊柱长度不等的情况。在颈部,脊髓节段比相应的脊椎高一个椎骨;上部胸节高出两个椎骨;下胸节则高出三个椎骨(例如,第五颈节位于第四颈椎处,第五胸节位于第三胸椎处,而第十一胸节则位于第八胸椎处附近等)。腰节和骶节与椎骨更不相符,腰节位于第十、十一和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处,马尾则位于第二腰椎以下。这种相互关系,对于决定病变部位后的外科手术,尤其重要。
在脊髓横断面上,可明显地区别出位于中央的灰质与周围的白质(图5-3)。灰质呈四翅伸展的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一狭窄的覆以室管膜的中央管。在正常状态下,中央管常常是闭合的。中央管前面的灰质横条称为灰质前连合,中央管后面的灰质称为后连合。灰质的其余部分分为脊髓前角和后角。在前角的外侧部灰质向外突出,称为侧角(在下颈髓和上胸髓中比较明显),由此走向后角的细条灰质网,称为网状结构。
脊髓灰质由神经细胞、细胞突起以及胶质细胞组成。近代神经解剖学将灰质细胞结构由后向前分为10个板层(图5-4),其中主要的细胞群有:
(1)感觉细胞,后角内的板层Ⅰ~Ⅳ是皮肤感觉传入纤维的终止区。
(2)小脑本体感受细胞(第二神经元),在后角基底。
(3)交感(和副交感)脊髓中枢(血管舒缩、泌汗中枢等)细胞,比较分散,但主要集中于侧角,为中间(前后角之间)内侧柱及中间外侧柱细胞群,发出的纤维进入前根,达交感(副交感)节。
(4)前角细胞在板层Ⅸ,主要含两种运动细胞:α运动神经元及γ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构成前根,终于梭外肌纤维。
γ运动神经元发出轴突经前根终于梭内肌纤维。
(5)联合细胞用以建立各节段的联系,多位于周边部位,后角板层Ⅰ(后角缘核),可能主要完成节间联系。
除脊髓灰质外,进入后角的感觉根,从前角发出的运动根也属于节段性结构。病变分布为节段性时,症状只见于受害节段范围内。随病变在脊髓横断面上分布的范围,可以见到包括运动、感觉、反射、血管、汗液分泌以及营养等各种异常的节段性障碍。
脊髓白质大部由有髓鞘的纵行纤维构成。在这些纤维之间有神经胶质。这些纤维就是所谓传导束,有的长,有的短;有上行的,也有下行的。白质位于灰质周围,依据“H”形之灰质的分隔,可将白质分为:①前索:位于前角和前根的内侧;②后索:位于两后角和两后根之间;③侧索:位于脊髓之两外侧,前后根之间。
在前索中,有下列下行传导束通过:
皮质脊髓前束:在前索内侧缘,其纤维部分终止于同侧,部分终止于对侧前角运动细胞。
网状脊髓束:主要起自脑桥和延脑的网状结构,起于脑桥的纤维几乎全部在内纵束中下降,位于前索的内侧部;起于延髓的纤维,在同侧侧索前部下降;这两个束主要终止于前角底部的板层Ⅷ、Ⅶ,少数纤维终止于板层Ⅸ,它们可能通过中间神经元影响γ运动神经元,从而调整肌张力。可能脑桥的纤维起易化作用而延髓的纤维起抑制作用。
内纵束:位于前索的后部,起自前庭内侧核、网状结构、上丘、间质核(interstitial nucleus),多数纤维只达上颈髓,终于板层Ⅷ和Ⅶ的一部。主要调节头颈肌的共济运动与姿势反射。
前庭脊髓束:位于前根内侧,前索的腹侧边缘部,大部分纤维终止于颈腰髓,终止于板层Ⅷ和Ⅶ的一部分,通过中间神经元影响α和γ运动神经元。
顶盖脊髓束:主要起自四叠体上丘,位于前索前内侧部,有交叉,大部分纤维仅达上颈髓,少量纤维达下颈髓,终止于板层Ⅷ、Ⅶ和Ⅵ的一部分,此束可能有完成视、听觉姿势反射的功能。
在后索中,有上行传导束通过,这就是薄束和楔状束。这是关节肌肉觉、振动觉和部分触觉的第一神经元纤维,它的细胞在脊髓神经节中。薄束位于内侧,是来自下面脊髓节段的纤维(下肢来的纤维);楔状束在后索的外侧,是从较高脊髓节段来的纤维(上肢来的纤维)。
在侧索中,有下行的和上行的传导束:
下行传导束:锥体束系的皮质脊髓侧束,位于侧索偏后部。其纤维部分通过中间神经元(板层Ⅳ、Ⅴ、Ⅵ等部),部分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它将“随意”运动的冲动和从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来的,特别是从大脑皮质来的抑制性冲动传递给下级运动神经元。
红核脊髓束,在锥体束前方通过,从对侧中脑的红核发出,交叉后下行,终止于板层Ⅴ、Ⅶ、Ⅷ,经中间神经元或γ运动神经元,间接影响α运动神经元。
上行传导束:脊髓丘脑束是痛觉、温度觉和部分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在灰质前连合交叉后进入对侧的侧索。
脊髓小脑后束和前束或称Flechsig束和Gowers束。这是小脑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该神经元位于后角基底部,此二传导束位于侧索周边。脊髓小脑后束在后,前束在前。
这里说到的,只是功能最重要的脊髓传导束。所有的下行传导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因此,下运动神经元广泛地联系着与张力和运动有关的神经系各部分。当然,神经系各部发向前角的冲动,既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就是说,在脊髓前角细胞中,集中了决定肌张力和运动效应的神经系复杂活动的最终结果。
联系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长束,主要位于脊髓白质的周边部。靠近灰质的部分,还有大量上行及下行纤维。这是节段间纤维束或联合束,它们建立脊髓各节段之间的联系。灰质的周围部和它的联合细胞,以及附近的纤维白质,构成所谓脊髓的固有结构,联系着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着复杂的、各种各样的脊髓反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