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门

温病兼大气下陷

天津公安局科长康国屏之幼女晓卿,年九岁,于孟秋得温病兼大气下陷。

病因

因得罪其母惧谴谪,藏楼下屋中,屋窗四敞,卧床上睡着,被风吹袭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病时服药失宜,热邪内陷,神昏不语,后经中西医多位诊治二十余日,病益加剧,医者见病危已至极点,皆辞不治。继延愚为诊视,其两目上窜,几不见黑睛,精神昏愦,毫无知觉,身体颤动不安,时作嗳声,其肌肤甚热,启其齿见其舌缩而干,苔薄微黄,偶灌以水或米汤犹知下咽,其气息不匀,间有喘时,其脉数逾六至,左部细而浮,不任重按,右部亦弦细,重诊似有力,大便旬日未行。

诊断

此外感之热久不退,灼耗真阴,以致肝脏虚损,木燥生风而欲上脱也。当用药清其实热,滋其真阴,而更辅以酸收敛肝之品,庶可救此极危之证。

处方

生石膏轧细二两 野台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净萸肉一两 生怀山药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大盅,分三次温饮下,每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方解

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地黄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而又加萸肉也。此方若不加萸肉为愚常用之方,以治寒温证当用白虎加人参汤而体弱阴亏者,今加萸肉藉以收敛肝气之将脱也。至此方不用白虎汤加减,而必用白虎加人参为之加减者,因病至此际,非加人参于白虎汤中,不能退其深陷之热,复其昏愦之神明也。此理参观药物篇人参解后所附医案自明。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目睛即不上窜,身体安稳不复颤动,嗳声已止,气息已匀,精神较前明了而仍不能言,大便犹未通下,肌肤犹热,脉数已减,不若从前之浮弦,而右部重诊仍似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石膏轧细两半 野台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净萸肉六钱 天冬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饮下,每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三诊

日服药一剂,连服两日,热已全退,精神之明了,似将复原,而仍不能言,大便仍未通下,间有努力欲便之象,遂用灌肠法以通其便。再诊其脉,六部皆微弱无力,知其所以不能言者,胸中大气虚陷,不能上达于舌本也。宜于大剂滋补药中,再加升补气分之品。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大甘枸杞一两 沙参一两 天冬六钱 寸麦冬六钱 生箭芪三钱 野台参三钱 升麻一钱 桔梗一钱

共煎汤一盅半,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煎服两剂,遂能言语,因即原方去升麻减沙参之半,再加萸肉、生麦芽各三钱,再服数剂以善后。

说明

医者救危险将脱之证喜用人参,而喻嘉言谓气若上脱,但知重用人参转令人气高不返,必重用赭石辅之始能奏效,此诚千古不磨之论也。此方中之用人参原非用其救脱,因此证真阴大亏,惟石膏与人参并用,独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白虎加人参汤之实用也。至于萸肉,其补益气分之力远不如参,而其挽救气分之上脱则远胜于参。诚以肝主疏泄,人之元气甚虚者,恒因肝之疏泄过甚而上脱,重用萸肉以敛肝使之不复疏泄,则元气之欲上脱者即可不脱,此愚屡次用之奏效而确知其然者也。

温病兼气虚气郁

天津南开义善里,迟氏妇,年二十二岁,于季秋得温病。

病因

其素日血分不调,恒作灼热,心中亦恒发热,因热贪凉,薄受外感,即成温病。

证候

初受外感时,医者以温药发其汗,汗出之后,表里陡然大热,呕吐难进饮食,饮水亦恒吐出,气息不调,恒作呻吟,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日三四次,其舌苔薄而黄,脉象似有力而不实,左部尤不任重按,一分钟百零二至,摇摇有动象。

诊断

其胃中为热药发表所伤,是以呕吐,其素日阴亏,肝肾有热,又兼外感之热内迫,致小便不利,水归大肠,是以泄泻。其舌苔薄而黄者,外感原不甚剧(舌苔薄,亦主胃气虚),而治以滋阴清热,上止呕吐、下调二便之剂。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八钱 生杭芍八钱 生怀地黄六钱 清半夏温水洗三次五钱 碎竹茹三钱 生麦芽三钱 净青黛二钱 连翘二钱 甘草三钱 鲜茅根四钱

药共十一味,先将前十味水煎十余沸,再入茅根同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两盅,分三次温饮下。服药后防其呕吐可口含生姜一片,或于煎药时加生姜三片亦可。至药房中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煎汤,以之代水煎药。

方解

方中之义,山药与滑石并用,一滋阴以退热而能固大便,一清火以退热而善利小便;芍药与甘草并用,为芍药甘草汤,仲师用之以复真阴,而芍药亦善利小便,甘草亦善补大便,汇集四味成方,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也(方载方剂篇五卷),以治上有燥热下焦滑泻之证,莫不随手奏效。半夏善止呕吐,然必须洗净矾味(药房清半夏亦有矾),屡洗之则药力减,是以用至五钱。竹茹亦善止呕吐,其碎者为竹之皮,津沽药房名为竹茹粉,其止呕之力较整者为优。至于青黛、生姜亦止呕吐之副品也,用生麦芽、鲜茅根者,以二药皆善利小便,而又善达肝木之郁以调气分也。用生地黄者,以其为滋补真阴之主药,即可为治脉数动摇者之要药也。

复诊

将药煎服一剂,呕吐与泄泻皆愈,小便已利,脉象不复摇摇,仍似有力,至数未减,其表里之热稍退,气息仍似不顺,舌苔仍黄,欲投以重剂以清其热,犹恐大便不实,拟再治以清解之剂。

处方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八钱 生杭芍六钱 天花粉六钱 生麦芽三钱 鲜茅根三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三诊

将药煎服后,病又见轻,家人以为病愈无须服药矣,至翌日晚十一点钟后,见其面红,精神昏愦,时作呻吟,始知其病犹未愈。及愚诊视时,夜已过半,其脉左右皆弦硬而长,数近七至,两目直视,其呻吟之声,似阻隔不顺,舌苔变黑,问其心中何如?自言热甚,且觉气息不接续,此其气分虚而且郁,又兼血虚阴亏,而阳明之热又炽盛也。其脉近七至者,固为阴虚有热之象,而正气虚损不能抗拒外邪者,其脉亦恒现数象,至其脉不为洪滑而为弦硬者,亦气血两亏邪热炽盛之现象也。拟用白虎加人参汤,再加滋阴理气之品,盖此时大便已实,故敢放胆治之。

处方

生石膏轧细五两 野台参六钱 知母六钱 天花粉六钱 玄参六钱 生杭芍五钱 生莱菔子捣碎四钱 生麦芽三钱 鲜茅根三钱 粳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四次温饮下,病愈不必尽剂。

效果

将药分四次服完,热退强半,精神已清,气息已顺,脉象较前缓和,而大便犹未通下,因即原方将石膏改用四两,莱菔子改用二钱,如前煎服,服至三次后,大便通下,其热全退,遂停后服。

说明

愚用白虎加人参汤,或以玄参代知母(产后寒温证用之),或以芍药代知母(寒温兼下痢者用之),或以生地黄代知母(寒温兼阴虚者用之),或以生山药代粳米(寒温热实下焦气化不固者用之,产后寒温证用之),又恒于原方之外,加生地黄、玄参、沙参诸药以生津液,加鲜茅根、芦根、生麦芽诸药以宣通气化,初未有加莱菔子者,惟此证之气分虚而且郁,白虎汤中加人参可补其气分之虚,再加莱菔子更可理其气分之郁也。至于莱菔子必须生用者,取其有升发之力也。又须知此证不治以白虎汤而必治以白虎加人参汤者,不但为其气分虚也,凡人外感之热炽盛,真阴又复亏损,此乃极危险之证,此时若但用生地黄、玄参诸滋阴之品不能奏效,即将此等药加于白虎汤中亦不能奏效,惟生石膏与人参并用,独能于邪热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所以伤寒汗吐下后与渴者治以白虎汤时,仲圣不加他药而独加人参也。观拙著方剂篇六卷所载治寒温诸案及药物篇一卷人参解后附载之案,医论篇五卷论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之用法,则于此理益晓然矣。

温病兼泄泻

王竹荪年四十九岁,得温病兼泄泻。

病因

丙寅仲春,避乱来津。其人素吸鸦片,立志蠲除,因致身弱。于仲夏晚间乘凉稍过,遂得温病,且兼泄泻。

证候

表里俱壮热,舌苔边黄、中黑,甚干,精神昏愦,时作谵语,小便短涩,大便一日夜四五次,带有黏滞,其臭异常,且含有灼热之气。其脉左右皆洪长,重诊欠实,至数略数,两呼吸间可九至。

诊断

此纯系温病之热,阳明与少阳合病也。为其病在阳明,故脉象洪长;为其兼入少阳,故小便短少,至水归大便而滑泻;为其身形素弱,故脉中虽挟有外感之实热,而仍重按不实也。当泻热兼补其正,又大剂徐徐服之,方与滑泻无碍也。

处方

生石膏细末三两 生山药一两 大生地一两半 生杭芍八钱 甘草三钱 野台参五钱

煎汤三大盅,徐徐温饮下。一次只饮一大口,时为早六点钟,限至晚八点钟服完。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生山药代粳米,以生地代知母,而又加白芍也。以白虎汤清阳明之热,为其脉不实故加人参;为其滑泻故以生山药代粳米,生地代知母;为其少阳之府有热,致小便不利而滑泻,所以又加白芍以清少阳之热,即以利小便也。

效果

所备之药,如法服完。翌晨精神顿爽,大热已退,滑泻亦见愈,脉象已近平和。因泻仍不止,又为疏方用生山药一两,滑石一两,生杭芍五钱,玄参五钱,甘草三钱(此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加玄参也)。一剂泻止,脉静身凉,脱然全愈。

温病兼吐泻腿抽

族侄秀川,年五十三岁,在天津业商,于仲春下旬得温病兼吐泻,腿筋抽缩作疼。

病因

素为腿筋抽疼病,犯时即卧床不能起,一日在铺中,旧病陡发,急乘洋车回寓,因腿疼出汗在路受风,遂成温病,继又吐泻交作。

证候

表里俱壮热,呕吐连连不止,饮水少许亦吐出,一日夜泻十余次。得病已三日,小便滴沥全无,腿疼剧时恒作号呼,其脉左部浮弦似有力,按之不实。右部则弦长有力,重按甚硬,一息逾五至。

诊断

此证因阴分素亏血不荣筋,是以腿筋抽疼。今又加以外感之壮热,传入阳明以灼耗其阴分,是以其脉象不为洪滑有力而为弦硬有力,此乃火盛阴亏之现象也。其作呕吐者,因其右脉弦硬且长,当有冲气上冲,因致胃气不下行而上逆也。其小便不利大便滑泻者,因阴虚肾亏不能漉水,水归大肠是以下焦之气化不能固摄也。当用拙拟滋阴宣解汤(在方剂篇五卷),以清热滋阴,调理二便,再加止呕吐及舒筋定疼之品辅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一两 生杭芍一两 清半夏温水淘三次四钱 碎竹茹三钱 净青黛二钱 连翘钱半 蝉退钱半 甘草三钱 全蜈蚣大者一条为末

药共十味,将前九味煎汤一大盅,送服蜈蚣细末,防其呕吐俾分三次温服,蜈蚣末亦分三次送服,服后口含生姜片以防恶心。

方解

方中用蝉退者,不但因其能托邪外出,因蝉之为物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是以其蜕亦有利小便固大便之力也。用蜈蚣者,因此物节节有脑,原善理脑髓神经,腿筋之抽疼,固由于肝血虚损不能荣筋,而与神经之分支在腿者,实有关系,有蜈蚣以理之,则神经不至于妄行也。

复诊

将药服后呕吐未止,幸三次所服之药皆未吐出,小便通下两次,大便之泻全止,腿疼已愈强半,表里仍壮热,脉象仍弦长有力。为其滑泻已愈,拟放胆用重剂以清阳阴之热,阳明胃之热清,则呕吐当自止矣。

处方

生石膏捣细三两 生怀山药两半 生怀地黄一两 生杭芍五钱 滑石五钱 碎竹茹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四次温饮下。

方解

按用白虎汤之定例,凡在汗吐下后当加人参。此方中以生地黄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与石膏、甘草同用,斯亦白虎汤也,而不加人参者,以其吐犹未止,加之恐助胃气上升。于斯变通其方,重用生山药至两半,其冲和稠黏之液,既可代粳米和胃,其培脾滋肾之功,又可代人参补益气血也。至于用白虎汤而复用滑石、芍药者,因二药皆善通利小便,防其水饮仍归大肠也。且芍药与甘草同用名芍药甘草汤,仲圣用以复真阴,前方之小便得通,实芍药之功居多(阴虚小便不利者,必重用芍药始能奏效)。矧弦为肝脉,此证之脉象弦硬,肝经必有炽盛之热,而芍药能生肝血、退肝热,为柔肝之要药,即为治脉象弦硬之要药也。

三诊

将药分四次服完,表里之热退强半,腿疼全愈,脉象亦较前缓和,惟呕吐未能全愈,犹恶心懒进饮食,幸其大便犹固。俾先用生赭石细末两半,煎汤一盅半,分三次温饮下,饮至第二次后,觉胃脘开通,恶心全无,遂将赭石停饮,进稀米粥一大瓯,遂又为疏方以清余热。

处方

生石膏捣细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生杭芍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两次服完,表里之热全消,大便通下一次,病遂脱然全愈。惟其脉一息犹五至,知其真阴未尽复也。俾用生怀山药轧细过罗,每用七八钱或两许,煮粥调以蔗糖,当点心服之。若服久或觉发闷,可以送服西药百布圣五分,若无西药处,可用生鸡内金细末三分代之。

温病少阴证

表弟刘爽园,二十五岁,业农,于季春得温病。

病因

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

证候

因相距四十余里,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诊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蜷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口唇干裂,舌干而缩,薄有黄苔欲黑,频频饮水不少濡润,饮食懒进,一日之间,惟强饮米汤瓯许,自言心中热而且干,周身酸软无力,抚其肌肤不甚发热,体温三十七度八分,其脉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细,至数如常,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少赤涩。

诊断

此伏气触发于外,感而成温,因肾脏虚损而窜入少阴也。《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冬时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即时成为伤寒,恒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气化之升降,暗生内热,至春阳萌动之时,其所生之热恒激发于春阳而成温。然此等温病未必入少阴也。《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言冬不藏精之人,因阴虚多生内热,至春令阳回其内热必益加增,略为外感激发,即可成温病。而此等温病亦未必入少阴也。惟其人冬伤于寒又兼冬不藏精,其所伤之寒伏于三焦,随春阳而化热,恒因其素不藏精乘虚而窜入少阴,此等证若未至春令即化热窜入少阴,则为少阴伤寒,即伤寒少阴证二三日以上,宜用黄连阿胶汤者也;若已至春令始化热窜入少阴,当可名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中内有实热,脉转微细者也。诚以脉生于心,必肾阴上潮与心阳相济,而后其跳动始有力,此所谓一阴一阳互为之根也。盖此证因温邪窜入少阴,俾心肾不能相济,是以内虽蕴有实热,而脉转微细。其咽喉疼者,因少阴之脉上通咽喉,其热邪循经上逆也。其唇裂舌干而缩者,肾中真阴为邪热遏抑不能上潮,而心中之亢阳益妄动上升以铄耗其津液也。至于心中发热且发干,以及大便燥结、小便赤涩,亦无非阴亏阳亢之所致。为其肾阴、心阳不能相济为功,是以精神昏愦,闭目蜷卧,烦人言语,此乃热邪深陷气化隔阂之候。在温病中最为险证。正不可因其脉象无火,身不甚热,而视为易治之证也。愚向拟有坎离互根汤(在医论篇六卷)可为治此病的方,今将其方略为加减,俾与病候相宜。

处方

生石膏轧细三两 野台参四钱 生怀地黄一两 生怀山药八钱 玄参五钱 辽沙参五钱 甘草三钱 鲜茅根五钱

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鲜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此方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水煮数沸,取其汤代水煎药。

方解

温病之实热,非生石膏莫解,辅以人参并能解邪实正虚之热,再辅以地黄、山药诸滋阴之品,更能解肾亏阴虚之热。且人参与滋阴之品同用,又能助肾阴上潮以解上焦之燥热。用鸡子黄者,化学家谓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为滋补肾脏最要之品也。用茅根者,以其禀少阳初生之气(春日发生最早),其质中空凉而能散,用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热上出外散以消解无余也。

复诊

将药三次服完,周身之热度增高,脉象较前有力,似近洪滑,诸病皆见轻减,精神已振。惟心中仍觉有余热,大便犹未通下,宜再以大剂凉润之药清之,而少佐以补气之品。

处方

生石膏轧细一两 大潞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八钱 辽沙参八钱 大甘枸杞六钱 甘草二钱 鲜茅根四钱

共药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说明

此证之脉象沉细,是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也。迨服药之后,脉近洪滑,是肾气已能上潮于心而心肾相交也。为其心肾相交,是以诸病皆见轻减,非若寻常温病其脉洪大为增剧也。如谓如此以论脉跳动,终属理想之谈者,可更进征诸西人之实验,夫西人原谓肾司漉水,以外别无他用者也。今因其实验益精,已渐悟心肾相济之理,曾于所出之新药发明之。近今德国所出之药,有苏泼拉来宁为强心要药。药后附以说明,谓人肾脏之旁有小核名副肾,其汁周流身中调剂血脉,经医家发明副肾之汁有收束血管,增进血压及强心止血之力。然此汁在于人身者不能取,遂由法普唯耳坑厂用化学方法造成精制副肾液粉子(苏发拉来宁),尤比天然副肾液之功力为佳,乃强心、强脉、止血、敛津、增长血压之要药也。夫医家之论肾原取广义,凡督脉、任脉、冲脉及胞室与肾相连之处皆可为副肾,彼所谓副肾约不外此类。详观西人之所云云,不亦确知心肾可以相济乎。所有异者,中医由理想而得,故所言者肾之气化,西人由实验而得,故所言者肾之形迹。究之人之先天原由气化以生形迹,至后天更可由形迹以生气化,形迹与气化实乃无所区别也。

温病结胸

张姓叟,年近五旬,住天津西关外下头,以缮缉破鞋为业,于季夏得温病结胸证。

病因

心有忿怒,继复饱食,夜眠又当窗受风,晨起遂觉头疼发热,心下痞闷,服药数次病益进。

证候

初但心下痞闷,继则胸膈之间亦甚痞塞,且甚烦热,其脉左部沉弦,右部沉牢。

诊断

寒温下早成结胸,若表有外感,里有瘀积,不知表散药与消积药并用,而专事开破以消其积,则外感乘虚而入亦可成结胸。审证察脉,其病属结胸无疑,然其结之非剧,本陷胸汤之义而通变治之可也。

处方

病者旬余辍工,家几断炊,愚怜其贫,为拟简便之方,与以自制通彻丸(即牵牛轧取头次末,水泛为小丸)五钱及自制离中丹(即益元散以生石膏代滑石)两半,俾先服通彻丸三钱,迟一点半钟,若不觉药力猛烈,再服下所余二钱,候须臾再服离中丹三钱,服后多饮开水,俾出汗。若痞塞开后,仍有余热者,将所余离中丹分数次徐徐服之,每服后皆宜多饮开水取微汗。

效果

如法将两种药服下,痞塞与烦热皆愈。

温病结胸

赵殿杰,年四十二岁,盐山人,在天津西门外开利源恒织布工厂,得温病结胸证。

病因

季春下旬,因饭后有汗出受风,翌日头疼,身热无汗,心中发闷,医者外散其表热,内攻其发闷,服药后表未汗解,而热与发闷转加剧。医者见服药无效,再疏方时益将攻破之药加重,下大便一次,遂至成结胸证。

证候

胸中满闷异常,似觉有物填塞,压其气息不能上达,且发热嗜饮水,小便不利,大便日溏泻两三次。其脉左部弦长,右部中分似洪而重按不实,一息五至强。

诊断

此证因下早而成结胸,又因小便不利而致溏泻,即其证脉合参,此乃上实下虚,外感之热兼挟有阴虚之热也。治之者宜上开其结,下止其泻,兼清其内伤、外感之热,庶可奏效。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五钱 生莱菔子捣碎一两 滑石一两 生杭芍六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服药后上焦之结已愈强半,气息颇形顺适,灼热亦减,已不感渴,大便仍溏,服药后下一次,脉象较前平和仍微数,遂再即原方略加减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五钱 生莱菔子捣碎八钱 滑石八钱 生杭芍五钱 甘草三钱

先用白茅根(鲜者更好)、青竹茹各二两,同煎数沸,取汤以之代水煎药。

效果

将药煎服后,诸病皆愈,惟大便仍不实,俾每日用生怀山药细末两许,水调煮作茶汤,以之送服西药百布圣五分,充作点心,以善其后。

温  病

俞寿卿,年过四旬,住天津大胡同经理房租,于孟夏得温病。

病因

与人动气争闹,头面出汗为风所袭,遂成温病。

证候

表里俱发热,胸膈满闷有似结胸,呼吸甚觉不利,夜不能寐,其脉左右皆浮弦有力,舌苔白厚,大便三日未行。

诊断

此病系在太阳而连及阳明、少阳也。为其病在太阳,所以脉浮;为其连及阳明,所以按之有力;为其更连及少阳,是以脉浮有力而又兼弦也。其胸膈满闷呼吸不利者,因其怒气溢于胸中,挟风邪痰饮凝结于太阳部位也。宜外解太阳之表,内清阳明之热,兼和解其少阳,更开荡其胸膈,方为完全之策。

处方

生石膏捣细二两 蒌仁炒捣二两 生莱菔子捣碎八钱 天花粉六钱 苏子炒捣三钱 连翘三钱 薄荷叶二钱 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后,覆衾取微汗。

效果

服药后阅一小时,遍身得汗,胸次豁然,温热全消,夜能安睡,脉已和平如常,惟大便犹未通下,俾但用西药旃那叶一钱,开水浸服两次,大便遂通下。

风  温

赵印龙,邑北境许孝子庄人,年近三旬,业农,于孟秋得风温病。

病因

孟秋下旬,农人忙甚,因劳力出汗过多,复在树阴乘凉过度,遂得风温病。

证候

胃热气逆,服药多呕吐。因此屡次延医服药,旬余无效。及愚诊视,见其周身壮热,心中亦甚觉热,五六日间饮食分毫不进,大便数日未行。问何不少进饮食?自言有时亦思饮食,然一切食物闻之皆臭恶异常。强食之即呕吐,所以不能食也。诊其脉弦长有力,右部微有洪象,一息五至。

诊断

即此证脉相参,知其阳明府热已实,又挟冲气上冲,所以不能进食,服药亦多呕也。欲治此证当以清胃之药为主,而以降冲之药辅之。则冲气不上冲,胃气亦必随之下降,而呕吐能止,即可以受药进食矣。

处方

生石膏捣细三两 生赭石轧细一两 知母八钱 潞党参四钱 粳米三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服下。

方解

此方乃白虎加人参汤又加赭石,为其胃腑热实故用白虎汤,为其呕吐已久故加人参,为其冲胃上逆故又加赭石也。

效果

将药三次服完,呕吐即止,次日减去赭石,又服一剂,大便通下,热退强半。至第三日减去石膏一两,加玄参六钱,服一剂,脉静身凉,而仍分毫不能饮食,憎其臭味如前。愚晓其家人曰:此病已愈,无须用药,所以仍不饮食者,其胃气不开也。胃之食物莫如莱菔,可用鲜莱菔切丝香油炒半熟,而以葱酱作汤勿过熟,少调以绿豆粉俾服之。至汤作熟时,病人仍不肯服,迫令尝少许,始知香美,须臾服尽两碗,从此饮食复常。病人谓其家人曰:吾从前服药十余剂,病未见愈,今因服莱菔汤而霍然全愈,若早知莱菔汤能如此治病,则吾之病不早愈乎?其家人不觉失笑。

附记

曾记弱冠时,比邻有病外感痰喘者,延邑中老医皮荣伯先生,投以小青龙汤一剂喘即愈,然觉胸中似有雾气弥漫不能进食。皮君曰,此乃湿气充盛,是以胃气不开也,此当投以开胃之剂。为疏方用《金匮》苓桂术甘汤,煎服后未半刻,陡觉胸中阴霾顿开,毫无障碍,遂能进食,见者皆惊其用药之神奇。夫皮君能如此用药,诚无愧名医之目。而益叹经方之神妙,诚有不可令人思议者矣。此因一用莱菔,一用古方,均开胃于顷刻之间,故附志之。

风温兼伏气化热

陈百生督军(前任陕西),年四十六岁,寓天津广东路,得风温兼伏气化热病。

病因

因有事乘京奉车北上时,当仲夏归途受风,致成温热病。

证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为诊视,起居如常,惟觉咽喉之间有热上冲,咳嗽吐痰,音微哑,周身似拘束酸软,脉象浮而微滑,右关重按甚实,知其证虽感风成温,而其热气之上冲咽喉,实有伏气化热内动也。若投以拙拟寒解汤(在方剂篇五卷中,有生石膏一两)原可一汗而愈。富贵之人其身体倍自郑重,当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剂,彼将疑而不肯服矣。因与之商曰:将军之病,原可一药而愈,然必须方中生石膏一两。夫石膏原和平之药不足畏,若不欲用时而以他凉药代之,必不能一剂治愈也。陈督曰:我之病治愈原不心急,即多服几剂药无妨。愚见其不欲轻服石膏,遂迁就为之拟方。盖医以救人为目的,正不妨委曲以行其道也。

处方

薄荷叶三钱 青连翘三钱 蝉退二钱 知母六钱 玄参六钱 天花粉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翌日复延为诊视,言服药后周身得微汗,而表里反大热,咳嗽音哑益甚,何以服如此凉药而热更增加,将毋不易治乎?言之若甚恐惧者。诊其脉洪大而实,左右皆然,知非重用石膏不可。因谓之曰,此病乃伏气化热,又兼有新感之热,虽在初得亦必须用石膏清之方能治愈。吾初次已曾言之,今将军果欲愈此证乎,殊非难事,然此时但用石膏一两不足恃也,若果能用生石膏四两,今日必愈,吾能保险也。问石膏四两一次全服乎?答曰,非也。可分作数次服,病愈则停服耳。陈督闻愚言似相信,求为出方,盖因其有恐惧之心,故可使相信耳。

处方

生石膏捣细四两 粳米六钱

共煎汤至米熟,取汤四盅,分四次徐徐温饮下。病愈不必尽剂,饮至热退而止。大便若有滑泻,尤宜将药急停服。至方中石膏既开生者,断不可误用煅者。若恐药房或有差误,可向杂货铺中买大块石膏自制细用之。盖此时愚至津未久,津地医者率用煅石膏,鲜有用生石膏者,前此开方曾用生石膏三两,药房以煅者误充,经愚看出,是以此次如此谆谆告语也。

复诊

翌日又延为诊视,相迎而笑曰,我今热果全消矣,惟喉间似微觉疼,先生可再为治之。问药四盅全服乎?答曰,全服矣。当服至三盅后,心犹觉稍热,是以全服,且服后并无大便滑泻之病,石膏真良药也。再诊其脉已平和如常。原无须服药,问其大便,三日犹未下行。为开滋阴润便之方,谓服至大便通后,喉疼亦必自愈,即可停药勿服矣。

温病兼痧疹

舒啸岑,天津二区华新公司办公处经理,年四十五岁,于仲夏得温病兼痧疹。

病因

舒君原精医术,当温疹流行之时,屡次出门为人诊病,受其传染因得斯病。

证候

其前数日皆系自治,屡次服表疹清热之药,疹已遍身出齐而热仍不退,因求愚为诊治。其表里俱觉发热,且又烦躁异常,无片时宁静,而其脉则微弱不起,舌苔薄而微黄,大便日行一次不干不溏,小便赤涩短少。

诊断

此证当先有伏气化热,因受外感之传染而激发,缘三焦脂膜窜入少阴遏抑肾气,不能上与心火相济,是以舌苔已黄,小便短赤,阳明府热已实,而其脉仍然无力也。其烦躁异常者,亦因水火之气不相交也。此虽温病,实与少阴伤寒之热者无异,故其脉亦与少阴伤寒之脉同。当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将原方少为变通,而再加托表疹毒之品辅之。

处方

生石膏捣细二两 大潞参四钱 天花粉八钱 生怀山药八钱 鲜茅根四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花粉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而又加鲜茅根也。花粉与知母皆能清热,而花粉于清热之外又善解毒,山药与粳米皆能和胃,而山药于和胃之外又能滋肾。方中之义,用白虎汤以治外感实热,如此变通则兼能清其虚热解其疹毒,且又助以人参更可治证实脉虚之热,引以鲜茅根并可治温病下陷之热也。

复诊

将药煎服一剂,热退强半,烦躁亦大轻减,可安睡片时。至翌日过午,发热烦躁又如旧,脉象仍然无力,因将生石膏改用三两,潞参改用五钱,俾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每饮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服后其病亦见愈。旋又反复,且其大便一日两次,知此寒凉之药不可再服。乃此时愚恍然会悟,得治此证之的方矣。

处方

鲜白茅根切碎六两

添凉水五盅,在炉上煎一沸,即将药罐离开炉眼,约隔三寸许,迟十分钟再煎一沸,又离开炉眼,再迟十分钟,视其茅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若茅根不沉水底,可再煎一沸,约可取清汤三盅,乘热顿饮之,以得微汗方佳。

效果

此方如法服两剂,其病脱然愈矣。

说明

此证其伏气之化热,固在三焦,而毒菌之传染,实先受于上焦,于斯毒热相并随上焦之如雾而弥漫于全身之脏腑经络不分界限。茅根禀少阳最初之气,凉而能散,且其形不但中空,周遭爿上皆小孔玲珑透彻,故能通达经络脏腑无微不至。惟性甚平和,非多用不能奏效。是以一剂重用至六两,其凉散之力,能将脏腑经络间之毒热尽数排出(茅根能微汗利小便,皆其排出之道路),毒热清肃,烦躁自除矣。愚临证五十年,用白虎加人参汤时不知凡几,约皆随手奏效。今此证两次用之无效,而竟以鲜白茅根收其功,此非愚所素知,乃因一时会悟后则屡次用之皆效,故特详之以为治温疹者开一法门也。若其脉象洪滑甚实者,仍须重用石膏清之,或石膏茅根并用亦可。又按:白茅根必须用鲜者,且必如此煎法方效。但依之成功多用可至十两,少用亦须至四两,不然此证前两方中皆有茅根四钱未见效验,其宜多用可知矣。又药房中若无鲜者,可自向洼中剖之,随处皆有。若剖多不能一时皆用,以湿土埋之永久不坏。

温病兼劳力过度

族弟印春,年三十八岁,业商,于孟夏来津,于旅次得温病。

病因

时天气炎热,途中自挽辘车,辛苦过力,出汗受风,至津遂成温病。

证候

表里俱觉甚热,合目恒谵语,所言多劳力之事。舌苔白厚,大便三日未行,脉象左部弦硬,右部洪实而浮,数逾五至。

诊断

此证因长途炎热劳碌,脏腑间先有积热,又为外感所袭,则其热陡发。其左脉弦硬者,劳力过度肝肾之阴分有伤也。右部洪实者,阳明之府热已实也。其洪实兼浮者,证犹连表也。拟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更辅以透表之药以引热外出。

处方

生石膏捣细三两 大潞参四钱 玄参一两 生怀山药六钱 甘草三钱 西药阿斯必林一瓦

将前五味共煎汤两大盅,先温服一盅,迟半点钟将阿斯必林用开水送下,俟汗出后再将所余一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

将药服一盅后,即不作谵语,须臾将阿斯必林服下,遍体得汗,继又将所余之汤药徐徐服下,其病霍然全愈。

说明

白虎汤中以石膏为主药,重用至三两,所以治右脉之洪实也;于白虎汤中加人参更以玄参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退热之中大具滋阴之力(石膏、人参并用,能于寒温大热之际,立复真阴),所以治左脉之弦硬也。用药如用兵,料敌详审,步伍整齐,此所以战则必胜也。至于脉象兼浮,知其表证未罢,犹可由汗而解,遂佐以阿斯必林之善透表者以引之出汗,此所谓因其病机而利导之也。若无阿斯必林之处,于方中加薄荷叶一钱,连翘二钱,亦能出汗。若疑二药如此少用,似不能出汗者,观方剂篇五卷寒解汤后之诠语自明。

按:

石膏之原质为硫氧氢钙化合而成。其性凉而能散,是以白虎汤证及白虎加人参汤证,往往于服药后周身得汗而解者。即使服药后未即得汗,而石膏所含硫氧氢之宣散力,实能排逐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此虽非汗解亦等于出汗也。

又按:

阿斯必林之原质存于杨柳皮中。杨柳在春日发生最早,原禀少阳初生之气,其性凉而长于表散,且有以皮达皮之妙用。西人又制以硫酸(即硫氧),与石膏之原质原有相同之处,是以既能发表又善退热,然其透表之力胜于石膏,而其退热之力则远不如石膏。是以温病初得其内热未实者,用开水送服一瓦或一瓦强,得汗即愈。若其内热既已炽盛,其证犹连表可发汗者,单用阿斯必林发汗不效,若用生石膏两许,其脉甚洪实者,或用生石膏至二两,煎汤一大盅,送服阿斯必林以发汗则效。即服后不出汗,其病亦可愈。此愚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者也。

温病兼下痢

天津大胡同,范姓媪,年过五旬,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

家务劳心,恒动肝火,时当夏初,肝阳正旺,其热下迫,遂患痢证。因夜间屡次入厕又受感冒,兼发生温病。

证候

表里皆觉发热,时或作渴,心中烦躁,腹中疼甚剧,恒作呻吟。昼夜下痢十余次,旬日之后系纯白痢,其舌苔厚欲黄,屡次延医服药,但知治痢且用开降之品,致身体虚弱卧不能起,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重按不实,搏近五至。

诊断

此病因肝火甚盛,兼有外感之热已入阳明,所以脉象弦而有力。其按之不实者,因从前服开降之药过多也。其腹疼甚剧者,因弦原主疼,兹则弦而且有力,致腹中气化不和故疼甚剧也。其烦躁者,因下久阴虚,肾气不能上达与心相济,遂不耐肝火温热之灼耗,故觉烦躁也。宜治以清温凉肝之品,而以滋阴补正之药辅之。

处方

生杭芍一两 滑石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天花粉五钱山楂片四钱 连翘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

将药煎服一剂,温热已愈强半,下痢腹疼皆愈,脉象亦见和缓,拟再用凉润滋阴之剂,以清其余热。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六钱 天花粉五钱 生怀地黄五钱 玄参五钱 山楂片三钱 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病遂全愈。惟口中津液短少恒作渴,运动乏力,俾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日两次,浃辰之间当即可复原矣。盖山药多含蛋白质原善滋阴,而其补益之力又能培养气化之虚耗。惟其性微温,恐与病后有余热者稍有不宜,藉鲜梨自然汁之凉润以相济为用,则为益多矣。

温病兼脑膜炎

天津东门里经司胡同,侯姓幼男,年八岁,得温病兼脑膜炎。

病因

蒙学暑假乍放,幼童贪玩,群在烈日中嬉戏,出汗受风,遂得斯证。

证候

闭目昏昏,呼之不应,周身灼热无汗,其脉洪滑而长,两寸尤盛。其母言病已三日,昨日犹省人事,惟言心中发热,至夜间即昏无知觉。然以水灌之犹知下咽,问其大便三日未行,其母泣问犹可救否?答以准可为之治愈。

诊断

此温热之病,阳明府热已实,其热循经上升兼发生脑膜炎也。脑藏神明主知觉,神经因热受伤,是以知觉全无,宜投以大剂白虎汤以清胃腑之热,而复佐以轻清之品,以引药之凉力上行,则脑中之热与胃腑之热全清,神识自明了矣。

处方

生石膏捣细三两 知母八钱  连翘三钱 茵陈钱半 甘草三钱 粳米五钱

煎至米熟其汤即成,取清汁三茶杯,徐徐分三次温服,病愈无须尽剂。

效果

服至两次已明了能言,自言心中犹发热,将药服完,其热遂尽消,霍然全愈。

说明

脑膜炎之名,创自西人。所谓炎者,谓其膜红、热、肿、疼也。此多为伤寒温病之兼证,故中医对于此证皆责之阳明热实。然均是阳明热实,而其神明有昏愦不昏愦之殊,实因其脑膜有炎有不炎也,是以西人之说原自可信。然脑中所藏者元神,心中所藏者识神,故寒温之热,若窜入手少阴,亦可使神明昏愦(此证极少)。西人不知心中有识神,而热入手少阴以昏人之神明,自非西人所能知也。

温热泄泻

天津一区钱姓幼男,年四岁,于孟秋得温热兼泄泻,病久不愈。

病因

季夏感受暑温,服药失宜,热留阳明之府,久则灼耗胃阴,嗜凉且多嗜饮水。延至孟秋,上热未消,而下焦又添泄泻。

证候

形状瘦弱已极,周身灼热,饮食少许则恶心欲呕吐。小便不利,大便一昼夜十余次,多系稀水,卧不能动,哭泣无声,脉数十至且无力(四岁时,当以七至为正脉),指纹现淡红色,已透气关。

诊断

此因外感之热久留耗阴,气化伤损,是以上焦发热懒食,下焦小便不利而大便泄泻也。宜治以滋阴清热,利小便兼固大便之剂。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五钱 滑石一两 生杭芍六钱 甘草三钱

煎汤一大盅,分数次徐徐温服下。

方解

此方即拙著方剂篇五卷中滋阴清燥汤也。原方生山药是一两,今用两半者,因此幼童瘦弱已极,气化太虚也。方中之义,山药与滑石同用,一利小便,一固大便,一滋阴以退虚热,一泻火以除实热。芍药与甘草同用,甘苦化合,味近人参,能补益气化之虚损。而芍药又善滋肝肾以利小便,甘草又善调脾胃以固大便,是以汇集而为一方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两剂,热退泻止,小便亦利,可进饮食,惟身体羸瘦不能遽复。俾用生怀山药细末七八钱许,煮作粥,调以白糖,作点心服之。且每次送西药百布圣一瓦,如此将养月余始胖壮。

附记

此钱姓幼男之舅,系西医杨秀章君,为愚在陆军充军医正时之从事。见愚治愈此病,深叹中药若用之得法,有挽回造化之权。于斯从愚兼习中医,今已深窥医理之奥,中西并用而为救世之良医矣。

大热成温病

卢姓,盐山人,在天津包修房屋,大热成温病。

病因

孟秋天气犹热,开窗夜寝受风,初似觉凉,翌日即大热成温病。

证候

初次延医服药,竟投以麻、桂、干姜、细辛大热之剂,服后心如火焚,知误服药,以箸探喉,不能吐。热极在床上乱滚,证甚危急。急来迎愚,及至言才饮凉水若干,病热稍愈。然犹呻吟连声,不能安卧。诊其脉近七至,洪大无伦,右部尤甚。舌苔黄厚,大便三日未行。

诊断

此乃阳明胃腑之热已实,又误服大热之剂,何异火上添油,若不急用药解救,有危在目前之虞。幸所携药囊中有自制离中丹(系用生石膏一两、朱砂二分制成),先与以五钱,俾用温开水送下。过半点钟,心中之热少解,可以安卧。俾再送服五钱,须臾呻吟亦止。再诊其脉,较前和平,此时可容取药,宜再治以汤剂以期全愈。

处方

生石膏三两 知母一两 生山药六钱 玄参一两 甘草三钱

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效果

当日将药服完,翌日则脉静身凉,大便亦通下矣。

间歇热

胡珍簠之幼子,年三岁,病间歇热。

病因

先因失乳,饮食失调,泄泻月余,甫愈,身体虚弱,后又薄受外感,遂成间歇热。

证候

或昼、或夜发灼无定时,热近两点钟,微似有汗,其热始解。如此循环不已,体益虚弱。

诊断

此乃内伤、外感相并而为间歇热。盖外感之证,在少阳可生间歇热;内伤之病,在厥阴亦生间歇热(肝虚者,恒寒热往来)。证虽兼内伤、外感,原宜内伤、外感并治,为治外感用西药,取孺子易服;治内伤用中药,先后分途施治,方为稳妥。

处方

安知歇貌林一瓦,为一日之量,分作三次,开水化服。将此药服完后,其灼必减轻,继用生地八钱,煎汤一茶杯,分多次徐徐温饮下,灼热当全愈。但用生地者,取其味甘易服也。

效果

先将安知歇貌林服下,每服一次,周身皆微有凉汗,其灼见轻减。翌日又将生地煎汤,如法服完,病即霍然愈矣。盖生地虽非补肝虚正药,而能滋肾水以生肝,更能凉润肝血,则肝得其养,其肝之虚者,自然转虚为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