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华入药始《本经》
那飞扬的柳絮可以入药,并且颇有渊源。上古时期,早在《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味药物中,就有她的一席之地:
柳华:
味苦,寒。主(治)风水,黄疸,面热黑。一名柳絮。(柳)叶,治马疥痂疮。(柳)实,溃痈,逐脓血。(柳)子汁,治渴。生川泽。
《神农本草经》是以柳华为主药,附有柳叶、柳实、柳子的功用。明朝李时珍的记述,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本草纲目》中以“柳”为主条,项下分别记述柳华、柳叶、柳枝及根白皮、柳胶、柳寄生、柳耳和柳蠹。原来,柳的全身都与医药结缘。
《本草纲目》在柳华项下录有新增的六则附方,其中三则仅用柳华的单方为:
吐血咯血:
柳絮焙研,米饮服一钱。《经验方》
金疮出血:
柳絮封之,即止。《外台秘要》
脚多汗湿:
杨花着鞋及袜内穿之。《摘玄》
柳絮治疾并非仅记载于医学典籍。医药来源于生活积累柳絮的普遍与医疗应用之大众化,使之在如崔寔《四民月令》这样的一本叙述每年例行农事活动的古代典籍中也有记述:
“三月三日以及上除,采柳絮可以愈疮”。
这里还有一则现代验案,也反映柳絮治病之简便:南宫县大堤村潘某,男,四十余岁,1955年夏季,出现尿道刺痛,尿混浊带血。取柳絮火煅成炭性,研为细末0.6克,红糖200克溶于250克黄酒中,同柳絮炭一次冲服。用本方一次痊愈。此案引自《中医验方汇选》。
生活之中识柳絮。那年,我上中学的孩子曾带回一道中考的模拟试题,问我柳絮是柳树的哪个部位?选项有四:花;花序;果实;种子。当时,这道题目就把我给考住了。有植物学知识背景的我“指导”说,可能指的是柳树的葇荑花序吧。结果我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种子。这与后来在书中读到专家的解说一致:
本植物的种子甚小,肉眼不易看清,此种子带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荡,状似棉絮,故谓之柳絮。《本经》的作者误认为柳絮即柳华。故谓“柳华……一名柳絮。”
程东旗先生继续讲解《神农本草经》“柳华”为垂柳的花。他的根据是:
“华,即花。《说文通训定声》:华,荣也。开花谓之华。”
单从字面上似乎并没有错,但我个人认为他的解说结合实际不够,有点不合情理,而持《本经》“柳华”当为“花序”。因为此时垂柳刚刚开花而尚未吐絮,亦即尚未结子的葇荑花序。理由如下:
柳树的种子细小到难以看清,它的花之小也就可以想象了。如何把它的花区分开来呢?很难!取柳华药用时,最可行的就是取开花时的花序,而不能像现代植物学家一样,用解剖针单独分离它的花。柳华无论是鲜用还是干用,取其花序都不成问题。反正要单独挑出花来,是不太可能的。
角度改变观念。解《神农本草经》自然离不开药材的实用角度,所以《神农本草经》的“柳华”当指柳的“花序”。
当然,后来我的答案还真的得到了肯定:柳华确实是花序,并且还有一个形象的别名——柳椹。
柳树花序入药又称柳椹。即柳树花(蕊)未开放时,整个花序形状似椹,故称柳椹。在古籍文献《岣嵝神书》(明·南宫从)和《急救方》(清·余成)中,就是称其为柳椹的。一点儿小小的学问,真是令人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那柳絮(种子)是不是能够单独挑出来呢?至少本人觉得这要比单取柳树的花要容易些,而且不一定要人为地来进行这种区分。它的每粒种子后面都带着毛,即使药用也没要求把毛去掉,所以你看到的种子更多的是“絮”。
我清楚地记得,某年的春天,到陕西扶风的法门寺观光游览,当时正是柳絮的“盛”时,飘落到地上的柳絮累积在花丛下,厚厚的,恰似洁白的一层雪。惊奇之下我给这一“雪景”照了相。
东晋才女谢道韫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佳句,描写雪似柳絮漫天飞舞,反观之,累积的柳絮更像雪。古代的柳絮一定比现在飘扬的更壮观,取之用药也该是比较容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