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血液病学
- 孙伟正 孙凤 孙岸弢
- 3138字
- 2020-08-29 04:26:28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血液的生理
第一节 血液的基本概念
在祖国古籍医学文献中,没有“血液”这个单纯性名词。《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又说:“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疫,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可见“血”与“液”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是并列的两种物质。一直到民国年间,《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也只列出一条“血”,而没有“血液”这个名词。1926年谢利恒引进现代学说:“血为人体流质之一种,灌注经脉之中,营养身体各部,且能排泄废物之液体;其色鲜红或暗赤,比水浓重,有臭气,味咸,性能凝结,在血管及心脏中者,周流全身,谓之血液循环,由赤血球、白血球及血浆组成。”这才算把“血”与“液”统一了起来。目前认为血液的概念不仅概括了中医“血”的性状,即为液体,涵盖了中医“血”与“液”两者的功能,更深刻揭示了“血”与“液”两者和先后天的关系。“血”与“液”均来自脾胃运化之精微,但液注于骨,肾主骨生髓,髓能化血,也即液能资血生血,两者有不可分割的连带关系。
第二节 血液的生成
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灵枢·决气》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名医指掌》中云:“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而《景岳全书》说:“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这里脾胃同属中焦,共为气血生化之源,是说它们共同参与把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通过脾胃的运化,首先为造血提供了原材料。只有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造血原料才能供应丰盈,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为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保证。如果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弱,则必然出现机体消化吸收能力差,造血原料供应缺乏,从而出现机体消瘦和气血津液不足等各种病变。所以中医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二、心主一身之血脉
《素问·五行大论》中说:“心生血。”《侣山堂类辨》指出:“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血证论》也说:“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可见中医学认为心参与造血过程。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作用下,周流全身,有利于血液的再生,也即奉心化赤。
三、肝藏血,助运化生气血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通于春气。”《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张氏医通》则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结合现代医学,肝脏的直接造血活动虽见于胚胎2~5个月,但肝脏所分泌之胆汁,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已体现了肝参与造血过程。
四、肺主治节,调理心血
《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可见通过肺的朝百脉,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吸清呼浊,参与生血行血。所以《医学真传·气血》有:“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五、肾藏精,精化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景岳全书》云:“血即精之属也。”《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这里溪谷属骨,为肾所主。而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血互化。结合现代医学骨髓造血的理论,肾实际上参与血液的生成过程。所以《张氏医通》有:“血之源头在乎肾”之说。中医称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其一是说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充足供源,才能使精血互化生生不息。其二是说先天之精还必须得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才不致过早凋亡,失去精血互化的生机和活力。而后天之精的化生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其一是说脾胃的正常运转尚须肾阳的温煦,才能蒸化水谷,化其精微,散精输布。其二是说肾中精气化生的元气,推动和激发着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从而使心气得以推动,肺气得以宣发,肝气得以疏泄条达,脾气得以转输布精,在各脏的综合平衡中,奉心化赤生成血液,并促进血液的运行,从而有利于血液的再生。以上所言,足见肾的盛衰能够直接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
第三节 血液的功能
一、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难经·二十二难》中说:“血主濡之”。这可以说是对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简要概括。《医宗金鉴》中说:“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而《灵枢·邪客》中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府,以应刻数焉。”《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决气》说:“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这都进一步阐释了机体的肌肉筋骨丰满和壮实,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均必须依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方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二、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营卫生会》中说:“血者,神气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而《灵枢·海论》说:“血海有余,则常想起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可见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液的充盈、流利、和调。过和不及均能导致精神活动异常的各种病变。
第四节 血液的运行
《医碥》中说:“血随气行。”《血证论》也说:“人身之血,总之以气候血。”《素问·痿论》说:“心主一身之血脉。”《灵枢·决气》中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脾统血,温五脏。”沈目南《金匮要略注》还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而《血证论》中说:“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通畅。”《素问·调经论》中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而《医学真传·气血》中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综历代医家之所言,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具体来说血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气的宣发肃降、朝百脉,心气的推动、主血脉,肝气的疏泄条达、主藏血,脾气的运化生气血、统血,肾气的推动和激发等各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平衡作用。此外,脉道的通利、充盈与否,血的寒热也直接影响血液运行的迟和速。
第五节 血液的贮藏与调节
《素问·五脏生成》中说:“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明确指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可见肝有贮存血液与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通过肝的藏血功能,在肝内贮存一定的血量,从而制约了肝的阳气升腾,不至于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这对于防止出血具有重要作用。肝还调节着外周血量的分配。随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通过肝的调节血量,从而使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做相应的改变,以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差异。所以《素问·五脏生成》有“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之说。
(孙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