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篇

第一章 内科疾病

发热一

姓名:郭某 性别:男 年龄:2岁半

初诊:2007年9月7日

主诉:高热、口腔溃疡1年半。

现病史:患者去年断奶20余天后,出现发热咳嗽,流鼻涕,T:38.7℃,服西药、中成药后热退咳止。旋又出现高热,伴口腔溃疡,1年半来持续发热、口腔溃疡,服退热药后热退继而复热。曾在沈阳、北京诊治,效果差(在北京按白塞病治疗,西药治疗效果差,治后肛周溃疡)。现高热39.5℃,睡眠时不烧,醒后即发烧,发热时无汗,不欲饮水,口腔溃疡,伴腹阵痛,大便稀,3~4次/日,小便量少,饮食差,主要靠静脉营养。

处方:党参6g 生黄芪15g 炒白术6g 当归6g 陈皮3g 升麻3g 柴胡3g 五倍子3g 生龙牡各15g(先煎)黄连2g 制附子2g(先煎)干姜2g 炙甘草3g 乌梅3g

6付,日1付,水煎服

二诊:2007年9月14日

服上方6付,仍有高热,T:39℃,腹痛减轻,大便仍稀溏,口腔溃疡稍轻,食欲差,指纹淡红。

今以寒热错杂,格阳于外治疗,以观其效。处方:黄柏3g 党参6g 肉桂3g 制附子6g(先煎)细辛1g 黄连2g 当归2g 川椒1g 乌梅6g 干姜3g 生龙牡各15g(先煎)

6付,日1付,水煎服

三诊:2007年9月21日

代述:服上方6付,近几天只出现一次高热,最高体温38.7℃,最低36.4℃,口腔溃疡,每天发热一会儿,时间短。现:今日未发热,但腹痛甚,饮食欠佳,大便1次/日,不稀,睡眠差,烦躁,多汗。

照上方制附子(先煎)改为8g,加生白芍10g 炒麦芽10g 浮小麦30g

6付,日1付,水煎服

四诊:2007年9月28日

代述:服药6付,基本不发热,上周五受凉后轻微发热,加中药杏仁、麻黄、石膏、桂枝后感冒好。星期天到昨天未发热,昨晚至今37.3℃,腹痛,饮食好转,大便1~2次/日,睡眠欠佳,多汗减轻。血小板高。自服中药后未用任何西药。处方:黄柏3g 党参6g 肉桂3g 制附子8g(先煎)细辛1g 黄连3g 当归3g 川椒1g 乌梅6g 干姜3g 生龙牡各15g(先煎)红花4g 赤芍6g 炒麦芽10g 丹皮6g 炒火麻仁10g

7付,日1付,水煎服

五诊:2007年10月5日

上午体温37.3~37.5℃,晚上体温38.5℃。昨日至今,腹泻6~8次,曾服羚羊片,小便黄量少。

处方:黄柏3g 党参6g 肉桂3g 制附子6g(先煎)细辛1g 黄连3g 当归2g 川椒1g 乌梅6g 干姜3g 车前子10g(包煎)生龙牡各15g 生黄芪15g 柴胡6g 白芍6g 黄芩6g

6付,日1付,水煎服

六诊:2007年10月12日

服上方6付,现每天都发热,一般下午5点多,夜间3点多,早上9点多发热,发热时手脚冰凉,体温一般37.8~38℃,其他时间体温正常。现有低热37.2~37.3℃,大便3~5次/日,黏液便,查大便有红、白细胞,夜间烦躁,蹬被子,哭闹,小便黄,口腔有白膜,霉菌舌等,晚上出汗,嗓子有痰音。昨天体温不高,只有37.2℃。

处方:柴胡6g 黄芩6g 清半夏6g 党参6g 生龙牡各15g(先煎)制鳖甲20g(先煎)白薇6g 炙甘草3g

3付,日1付,水煎服

七诊:2007年10月15日

代述:服上方3付,量体温36.5℃,烦躁明显减轻,哭闹减轻,腹泻减轻,大便2次/日(配服痢特灵),小便黄(服黄连素片,叶酸片),盗汗多。手指温暖,舌花剥,面色浅。

处方:照上方加浮小麦30g 炒山药6g 干姜2g

3付,日1付,水煎服

按:本案小儿高热不退,下利,口腔溃疡等诸多症候究其因乃为外感失治,误治而致正虚邪恋,热势羁留。纳差,便少当为中焦虚寒气化无力;肛周,口腔溃疡当为邪热流窜上下攻冲而致;又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为泄利。此证寒热错杂,虚实相夹,虽身有热而喘,但不当为实热,盖东垣所谓“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气高而喘,身重而烦……皆有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故遵其“甘温除热”之旨,用补中益气汤,“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泄其火”,兼用四逆汤,益助其补火助阳之力。生龙牡、五倍子、乌梅涩肠止泻,且可清其下焦邪热,收其逆乱之气机,宣、敛相和,恢复气机之升降。二诊后诸症减轻,乃用乌梅丸,增其温散收敛之力,调其寒热之错杂,并以此为主方进服数剂,效佳。至六诊时,其阳气已有渐复之象,唯一时阳气宣发不畅,致有烦躁、便黄之象,故用小柴胡加减宣畅三焦之通道,以调达气机。

本案小儿发热1年余,经久不愈,失治、误治后,脾胃已伤,经中药扶正祛邪,其阳气渐复而诸症减轻,况小儿身体易虚易实,四诊难全,用药及量尤当加以斟酌,临证当审证辨机,方能获其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