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篇

第三章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累及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疱疹性病毒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显著神经痛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春秋季节,一般愈后不再复发。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范畴。

一、发病机制

(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心、肝、肺、脾,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情志内伤、心肝气郁化热,热郁久而化火,火热溢于肌表,流窜经络,再感风、火邪毒,使气血郁闭,则见红斑、丘疱疹、痒痛等症;脾失健运而生湿,脾湿蕴结而化热,湿热外发肌肤,再感湿热邪毒,使肺的宣发、肃降、治节功能紊乱,致水液循经络闭聚于肌表,则见水疱累累如珠;湿热风火邪毒,损伤经络,经气不宣,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常致疼痛不休或刺痛不断。如《外科正宗·火丹》:“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心、肝二经之风火……湿者色多黄白,大小不等,流水作烂,又且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

(二)西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人是VZV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再次被激活,生长繁殖,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

1.前驱症状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2.皮损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不规则红斑,继而很快出现多数或群集的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症状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一般在有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发生皮疹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疼痛程度轻重不等,且与皮疹严重程度无一定关系。年老体弱者常较为剧烈。

4.病程

儿童及青年人的全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5.特殊表现

(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可侵犯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眼支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疼痛剧烈,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

系病毒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导致局部炎症水肿、压迫神经所致,表现为外耳道或鼓膜疱疹。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

由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所致,可表现为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皮损);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三、主要治疗方法

(一)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感受毒邪、湿、热、风、火郁于心、肝、肺、脾,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故治疗上,总的原则应以解毒、清火、利湿、祛风、通瘀为主。对于重症的带状疱疹和严重并发症者,临床应根据病情结合西医治疗及有关综合疗法,进行处理。常见证型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中医治疗以清肝健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

(二)西医治疗

本病具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1.止痛

可酌情选用索米痛片、吲哚美辛等。同时可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B6、B12

2.抗病毒治疗

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有利于减轻神经痛,缩短病程。通常在发疹后48~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通常用阿昔洛韦800mg,每天5次,用7~10天,或伐昔洛韦1g或泛昔洛韦每次250~500mg,每天3次,连续使用7天。

3.糖皮质激素

应用有争议。早期给予泼尼松龙合并阿昔洛韦可以减轻炎症,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但有加重播散性感染的危险。

4.物理治疗

如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缓解疼痛,促进水疱干涸结痂。

5.局部治疗

以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

四、中西医结合难点分析

(一)如何处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疱疹的皮肤损害已完全消退,但受侵犯的神经分布区域仍有持续性剧烈疼痛,有如锐器刺入(锥子刺入)、烧灼、电击、重压、勒紧等,受到风吹或轻轻触摸衣服时都可引起剧烈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以至数十年不等,且疼痛白天黑夜均存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几乎都是老年人体质虚弱和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目前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还很欠缺,有相当一部分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不能控制,我们在多年临床观察的体会摸索到如能按以下几点进行处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可以消除的。

1.及早准确的辨证治疗。目的是使病邪尽早被驱除,减少对机体的刺激与损伤,并注意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应用中药止痛药。

2.外治法的适当选用,如云南白药、六神丸、七厘散、冰硼散外涂的应用,针灸疗法的应用,以及入地金牛酊湿敷治疗结合频谱治疗仪或红外线治疗仪照射的疗法均有一定的疗效,且无副作用。

3.张志礼教授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即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病毒药、维生素与中药配合应用,取得满意的疗效,这是一个较好的处理意见。

4.西医的镇痛剂、抗炎剂、抗病毒剂、外用制剂及有关的物理疗法等可适当选用,有些西医学者应用神经阻滞疗法收到较好的疗效,而且认为早期积极行神经阻滞疗法,可较明显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有些报道应用手术治疗,甚至采用定位脑手术破坏传导疼痛的大脑疼痛中枢等方法。

5.注意对患者的身心治疗,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少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等。

(二)如何防止年老或体弱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人大多数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在有关病因的作用下容易患带状疱疹,患病后,容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结膜出血、化脓性结膜炎、溃疡性角膜炎、角膜瘢痕、面瘫、耳鸣、耳痛、耳聋。体弱之人,特别是长期应用皮质激素的病人又多如此,所以防止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但又是其难点。我们临床上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注意准确的辨证治疗,根据病情适当加入补虚扶正之药,如人参、甘草、灵芝、当归、淫羊藿、黄芪等。也可选用一些现代药理实验证实有抗病毒效能的中药,以增强治疗用药的效果,如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黄柏、牛蒡子、诃子、薏苡仁、紫草、贯众、虎杖、夏枯草、高良姜、野菊花、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

2.结合西医的抗病毒剂、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的治疗。如万乃洛韦、伐昔洛韦的应用,正常人免疫球蛋白或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聚肌胞、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

3.综合治疗,在辨证治疗和抗病毒药物应用基础上,同时合理选择止痛、减轻炎症反应,配合针灸和物理治疗等综合措施十分重要。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中西医结合名医经验

燕京皮肤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赵炳南教授认为肝胆热盛,脾湿内蕴为本病的实质,皮肤发生水疱,剧烈疼痛为其症状的主要特征。在辨证施治上,清热利湿解毒以治其因,化瘀通络理气以治其果。在分析时要权衡湿热之中湿重还是热重;毒热之中热重还是毒重。在治疗中要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基本经验:病程较短,发病时热重于湿者,重用龙胆草、黄芩清肝胆之火热;如证属血热者配合茜草、赤芍凉血活血;如大便不通者,阳明热盛则重用大黄清热通下,以釜底抽薪;柴胡、川楝子清热疏肝,理气止痛;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药后热象渐解则复以健脾利湿清热之剂以收功。如为颜面部的带状疱疹,是肝胆之火盛上炎,兼夹湿热升腾,见目赤肿痛、起水疱、肿胀渗出,在治疗上集中力量清热解毒,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泻肝胆实火;竹叶、生地黄凉血解毒,清三焦热;桑叶、野菊花、大青叶、紫花地丁等轻扬上升,清上焦热毒。先以苦寒之味直折其热,以防其窜延深入或扩散。

在外治法中根据皮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剂型和药物,初期粟疹累累,焮肿灼热,以清热、消肿、止痛之软膏外敷;湿热偏重而有糜烂浸淫时,则以解毒、祛湿之马齿苋煎水湿敷;以发散蓄热,解毒收干。皮损趋于干燥而近愈之际,选用祛湿解毒而无刺激的油粉剂外敷,以保护新生皮肤。

北京著名医家朱仁康教授认为在临证上将带状疱疹分为干、湿两类。干者皮肤起红粟成簇,痛如刺螫,由于肝经湿火,脉弦数,舌红苔黄,治宜龙胆泻肝汤加丹皮、赤芍,外用玉露丹敷之。湿者起黄白水疱,糜烂流水,其痛尤甚,属于脾经湿热,如见纳呆、腹胀、便溏等证,脉滑数,舌苔白腻,治宜除湿胃苓汤加减,外用金黄膏敷之。另自拟清热解毒为主的马齿苋合剂(马齿苋60g、大青叶15g、蒲公英15g),治疗用药简单,在缩短病程、减轻疼痛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著名中西医结合皮肤病专家张志礼教授认为带状疱疹要抓住气滞血瘀这一主证,同时又重视高龄患者气血两虚的实质,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同时,重用黄芪、太子参、当归、川芎等益气养阴、养血活血之品,既用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又用全蝎、乌蛇、穿山甲驱风通络,软坚散结止痛,再以紫草根、板蓝根清解余毒,从而做到益气养血、扶正固本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并重,诸药协同,共收全功。对急性重症带状疱疹患者,如年老体弱者、泛发型患者、伴发高热等全身症状者、发生头面神经受累者,可采用四联疗法治疗,即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维生素与中药配合应用,可以使病变部炎症早期消退,尽早缓解神经根炎,阻止病毒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破坏作用,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的神经痛。服用皮质激素应严格掌握使用指征,只在病程早期2周内应用于上述急重症患者,剂量不超过每日20mg,同时配合应用阿昔洛韦、聚肌胞等抗病毒药,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中医治疗则应紧紧抓住3个环节:一是清热解毒抗病毒,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紫草根、大青叶、板蓝根等中草药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疱疹病毒复制;二是行气活血止痛,这是贯穿治疗全过程的手段;三是结合临床辨证,给以清热除湿或健脾除湿的药物,对症下药。对后遗神经痛,一方面重视活血破瘀、行气止痛,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驱风通络止痛,对久病或年老患者更应重视益气养血,扶正固本。

在局部治疗方面,急性期以消炎、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可外用2%龙胆紫液、1%甲紫氧化锌油和雄黄解毒散洗剂外用,消炎止痛,预防继发感染疗效显著。疼痛较重者可用雄黄解毒散30g、百部酒100ml混匀外用。因此期湿热盛,水疱糜烂渗液较重,故不宜使用软膏剂型外用,继发感染时可用1%氯氧油或百多邦外搽,也可用化毒散6g、祛湿散15g,用甘草油100ml调敷,对皮疹未发出前局部疼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留明显神经痛者,可外用黑色拔毒棍温化后外贴局部。疼痛剧烈者,还可在膏药上撒少许麝香面,或用10粒六神丸研面混入,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并引药透达,也可外用阳和解凝膏或麝香回阳膏。局部梅花针叩击及物理疗法也有一定疗效。

著名内科专家朱良春教授立蕲冰散(以蕲蛇30g,冰片3g研细末)用麻油或菜油调为糊状,涂敷患处,1日3次,一般2~4日可愈。蕲蛇搜风解毒之力远较乌梢蛇为胜,故对重症顽疾须取蕲蛇,且内服和外用均有效;冰片散郁火,消肿止痛,能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二者同用,共奏解毒祛风止痛之功。本病乃湿热毒邪为患。经治疗疱疹虽干,而痛如针刺,经久不除,往往是由于湿热未尽,余毒未解,滞留经络,遗痛不止。可用全蝎粉1~3g(视病情而定),每日2次,早晚分服,服用3~5日,毒解络通,痛止病愈。

六、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1.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张建等以伏邪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认为带状疱疹的致病因素为伏湿、伏热之邪;其邪伏于少阴肾经;或因正气亏损,或因“新感引动”、季节更替,循少阳经外出而发病。与少阴相争,表现为神经节的炎症;与少阳相争,表现为皮肤的炎症。

(2)龙雄初等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人们承受的精神、心理压力不断加大,精神紧张、愤怒、焦虑、承受精神压力、心境恶劣、心理矛盾等情志失调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长时间的紧张抑郁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正气不足),病毒被激活、繁殖而诱发带状疱疹。另一方面,带状疱疹引发剧烈的神经痛及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易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甚者还会加重患者原有的抑郁状况。所以该病的病因病机核心为“郁”,其次为“虚”、“毒”和“瘀”3个方面,且彼此影响和互为因果。即早期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瘀阻经络,日久郁而化火,郁火化燥伤阴,损伤阴阳气血,郁久致虚;中期为虚不御邪,毒邪外袭,瘀血毒邪阻塞经脉而发病,瘀毒无处宣泄,蒸腾于肌肤则为疱疹,气血受阻,经络不通而致疼痛;后期主要为正虚邪恋,气虚血瘀而出现后遗神经痛;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症。

(3)崔应珉教授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生与肝、脾、肾功能失常有关。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窜扰脉络、皮肤则生红斑。肝火旺盛,木旺克土,脾土受侮,脾气虚则不化湿,水聚于腠,湿热互结则有水疱渗出。或由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困脾,外阻肌肤而发;湿热风火邪毒损伤经络,气血不通,脉络阻塞,不通则痛,常致疼痛不休。老年之体多虚,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故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甚者脑络阻痹,神志不清,谵语。因此,肝肾阴虚是老年带状疱疹发病的根本,盖而言之,老年带状疱疹基本病机不外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为本,湿热风火等浊邪为标。

2.治则治法研究

孙怡等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治疗本病86例,微通法作为基础疗法贯穿始终,以直径0.25mm × 25mm的毫针针刺太冲、足临泣、足三里、血海、合谷、外关、曲池,并随症加减。带状疱疹初发者,以贺氏强通法。选取病损部位的首尾两端、红斑及疱疹边缘处皮肤,常规消毒,视病损大小以三棱针点刺数下,拔火罐局部吸出约2~3ml血。用消毒棉球拭净血水。凡有渗出液或脓液者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1次治疗红肿未消退者,隔日重复治疗1次。病损部位面积较大者,每次选3~4处刺络拔罐,其余创面下次再依前法治疗。若浆液混浊,以贺氏温通法,于疱疹周围以细火针淬刺。临床观察表明,应用贺氏三通法治疗带状疱疹,可快速止痛,显著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有效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出现。

龙雄初、龙枚飞等从“郁”论治,应用自拟方解郁清毒散治疗带状疱疹146例,痊愈82例,占56.16%;有效58例,占39.73%;无效6例,占4.11%;总有效率95.89%。平均疗程为7.8天,止痛平均时间为7.5天,疗程最短为3天,最长为15天。随访2个月,有1例出现疱疹后遗神经痛。方药组成:苍术、神曲各20g,香附、黄连、川芎及元胡各15g,栀子、黄芩、黄柏、炙甘草各10g,夏枯草、白芍、地龙、黄芪、太子参及丝瓜络各30g。

龙雄初等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核心为“郁”,其次为“虚”、“毒”和“瘀”治疗应行气补虚、泻火解毒、通络止痛为治疗大法,标本兼顾。解郁清毒散以越鞠丸加黄芪、太子参为君以行气、解郁、补虚治其本。黄连解毒汤加夏枯草为臣,以清热、泻火、解毒、散结,以加强栀子解火热邪毒之郁治其标。再佐以地龙、丝瓜络、元胡以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再以芍药甘草汤为使以柔肝、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并重用白芍以加强清热解毒、柔肝止痛之功。全方诸药共用,扶正与祛邪共举,标本兼顾,奏行气补虚、泻火解毒、通络止痛之功。

3.辨证论治研究

(1)张毅教授对本病的分型除了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外,临床上还补充提出了火毒炽盛型和肝郁化火型:

1)火毒炽盛型:《外科心法要诀》:“痈疽原是火毒生”,若火毒蕴结肌肤,郁而化热,外溢于皮肤而发或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为带状疱疹。辨证要点: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灼热,水疱较少,皮肤红肿伴疼痛,舌红苔干,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若有发热可加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2)肝郁化火型: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热炎上,外溢皮肤而成带状疱疹。辨证要点:胸胁、腹部与四肢出现大片红斑丘疱疹,基底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皮损发于肝胆经循行部位,湿热较重,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若出现肝胆实火证,可用泻青丸清肝泻火。

(2)郭静等根据发病部位辨证论治,治疗本病36例:发于上部者,多属风温热毒炽盛,治疗以清热泻火,解毒止痛为主,基础方用普济消毒饮。发于中部者,多属肝经湿热火毒瘀滞,治疗以清肝化瘀,解毒止痛为主,基础方用龙胆泻肝汤合桃红四物汤。发于下部者,多属脾虚湿蕴,湿热下注,治疗以健脾清热利湿为基础方,用除湿胃苓汤合四妙散。加减:发于头面及上肢者加野菊花、蔓荆子、牛蒡子、羌活;发于胸背胁肋者加柴胡、黄芩、片姜黄;发于腹部及下肢者加败酱草、虎杖、牛膝、独活;局部红点赤肿者加赤芍、连翘;局部灼热样疼痛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局部皮疹破溃湿润者加生薏苡仁、石菖蒲;皮色黯黑而痛者加桃仁、红花;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夜不能寐者加琥珀粉、珍珠母、酸枣。结果痊愈28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

(3)唐德智将本病分为四型:除了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外,临床上还提出了肝火上炎型。

肝火上炎型:治宜清肝泻火,解毒消肿,通络止痛,方选柴胡清肝汤加减。处方:柴胡、龙胆草、当归、栀子、川芎、赤芍、生地、黄芩、牛蒡子各10g,连翘、板蓝根各20g,蒲公英、野菊花各30g,甘草6g。

4.专病专方研究

(1)赵立新用桃红四物汤加味,药用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0g,赤芍药、白芍药各18g,当归12g,川芎10g,全蝎10g,乌梢蛇10g,延胡索20g,甘草10g,玄参12g,陈皮10g。气虚加黄芪24g;难以入睡加炒酸枣仁30g,水煎服,日1剂,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5例,痊愈22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率100%。

(2)蒋守森等自拟解毒泻肝汤治疗本病35例,方药为:龙胆草、生地黄、当归、延胡索、泽泻各15g,黄芩、金银花、鱼腥草、全瓜蒌各20g,白芍、连翘、薄荷、柴胡、川楝子、羌活、甘草、栀子各10g。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渗出多者加苦参;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等,日1剂,水煎取汁约300~400ml,分早晚2次温服。治愈27例,好转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4.29%。

(3)李健用普济消毒饮治疗本病71例,药用:黄芩10g,黄连6g,黄芪、生地、板蓝根各30g,玄参、桔梗、银花、牛子、紫草各15g,柴胡、连翘、僵蚕、甘草各10g,龙胆草、薄荷、升麻各6g,药量随年龄与体质状况而增减,若兼便秘者加生大黄6g,伴疼痛剧烈者加延胡10g、乳没5g,见气血不足者加白术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痊愈68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100%。

(4)陈海明自拟疱疹方治疗本病314例,药用:龙胆草6g,郁金6g,土茯苓15g,当归15g,猪苓12g,山药12g,瓜蒌6g,总有效率为93.3%。

(5)韩晓东等运用傅青主火丹神方治疗本病40例,方药组成:丝瓜子30g,玄参30g,当归15g,升麻3g,柴胡3g。每日1剂,水煎服,每服300ml,每日3次,痊愈3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6)康田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本病50例,热毒炽盛者合五味消毒饮加玄参、丹皮、栀子、水牛角;疼痛重者加元胡、郁金、重楼;病在上加菊花、荷叶,病在下加牛膝;湿毒重者合二妙散加萆薢、生苡仁、赤小豆、龙胆草、生地、车前子;皮损糜烂潮湿者,加藿香、透骨草、苦参、茵陈、露蜂房、黄柏水煎,加陈醋外敷;脾虚气滞者,加金铃子、郁金、元胡、生黄芪、白术;阴虚者合一贯煎。剂量自定,随证增减,结果痊愈36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7)陈云志等运用程氏瓜蒌散,方药组成:瓜蒌壳30g,红花10g,甘草6g。按部位加减:头面加升麻12g,野菊花15g;肩背、颈部加姜黄10g,桑枝10g;胸部加柴胡10g,旋覆花10g(包),茜草10g;腰骶部加牛膝10g,虎杖12g,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450m1,分3次服,治疗50例,结果治愈44例,好转4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96%。

(8)黄勇等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本病48例,柴胡15g,枳壳10g,白芍20g,甘草15g,白芷10g,杠板归20g。头面部加升麻12g,野菊花20g;胸部加瓜蒌壳15g,红花10g;腹部加龙胆草10g,牛膝10g。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结果治愈44例,好转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5.8%。

(9)周淑佳、高春秀运用薏苡竹叶散加味治疗脾经湿盛型蛇串疮56例,方药组成:生薏苡仁30g,淡竹叶10g,滑石20g,白蔻仁10g,茯苓15g,连翘10g,通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结果痊愈45例,显效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9%;起效时间为1~2天,大部分患者5~6天基本痊愈。

5.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1)魏静将198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78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抗病毒、调节免疫、止痛、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治疗组综合治疗并加服辨证之中医汤药并外涂中药膏。内服药物组成:龙胆草10g,黄芩12g,栀子10g,大青叶12g,马齿苋30g,紫草10g,板蓝根30g,白花蛇舌草30g,丹皮10g,赤芍12g,元胡10g,川楝子10g,车前子10g,泽泻12g。辨证加减:发于头面者加菊花、白芷、川芎、钩藤、白蒺藜;发于腰胁者加杜仲、郁金、丝瓜络;发于下肢者加黄柏、木瓜、牛膝;火毒炽盛者加马尾连、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脾虚湿蕴者加白术、云苓、厚朴、陈皮、枳壳、苡米;疼痛剧烈者加木香、莪术、桃仁、红花、制乳没、穿山甲、大黄、全虫;气血两虚、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太子参、当归、川芎、丹参、首乌藤。外擦中药:肤痔清软膏。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单纯使用西药对照组为76.92%(P< 0.05),且对照组中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后遗神经痛,治疗组中无1例。

(2)张璐璐等将64例门诊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口服升降散合瓜蒌红花甘草汤(全瓜蒌10g,红花10g,甘草5g,蝉衣10g,白僵蚕10g,姜黄10g,制大黄10g)与伐昔洛韦片,对照组单纯口服伐昔洛韦片,疗程均为10天。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各时段VAS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PHN发生率以及止疱、脱痂、疼痛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止疱、脱痂、疼痛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第14、21、28天(从开始治疗日计)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4.38%,对照组愈显率为71.8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疹完全消退后1个月治疗组PHN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

(3)邓晓红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治疗组用梅花针在皮肤患部或穴位叩刺。根据疱疹发生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选择不同的穴位,头面部选风池、悬颅,躯干部位选期门、日月,四肢选曲池、三阴交、太冲。肝经郁火者加大敦、行间、阳陵泉,脾经湿热甚者加血海、隐白、内庭。另用洁悠神物理抗病毒敷料局部外用,每日3次。同时配合口服阿昔洛韦200mg,每日5次,共10天,对照组只服阿昔洛韦200mg,每日5次,共10天。两组疗程结束后随访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对照组为67.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随访1个月,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7例后遗神经痛。

6.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

(1)张美芳等在实验室观察了金银花黄芪溶液(金银花、黄芪)在细胞水平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实验通过药物直接抗病毒、病毒感染细胞同时使用药物、感染病毒后使用药物、先使用药物再感染病毒4种给药途径,观察培养细胞发生病变的情况,通过观察实验组与病毒对照组病毒感染滴度,测定抑制病毒复制指数。结果显示,与病毒对照组比较,各种途径给药的实验组的细胞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细胞病变的作用越来越强。药物抑制病毒复制指数为2.61。说明金银花黄芪溶液可以直接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可以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细胞的吸附、穿入、增殖、复制等过程,可以作为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

(2)韩鹏飞等通过给家兔接种带状疱疹病毒,建立带状疱疹动物模型。治疗组予云南白药外擦;阳性对照组予阿昔洛韦软膏外涂。结果治疗组在止痛时间、结痂时间、病程上均比对照组更短,说明云南白药对带状疱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7.针灸治疗研究

(1)任建兰用火针点刺疱疹的顶部,疱疹液流出用消毒的干棉球擦干,疱疹少的患者,全部点刺。如果疱疹的面积大,只须中间选几个疱疹和四周选几个疱疹点刺即可,不必全部点刺,一般1日1次,隔日后如发现有新的疱疹,又再点刺新疱疹。已点刺过的疱疹不需再点刺,一般3~4次1个疗程。治疗113例患者,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为1个疗程,最长为2个疗程。

(2)石吉娣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本病,局部取疱疹周围穴位,用长40mm毫针围刺,其针尖指向病位,使患者产生痛胀的感觉。再用长40mm毫针取相应部位的夹脊、支沟、阳陵泉穴施行针刺,留针20分钟。起针后用梅花针在病变部位叩刺,直至轻微出血点为止,每日1次。治疗48例,痊愈31例,显效9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

(3)孙鹏运用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初起,皮损及疼痛明显者。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患处,局部以75%的医用酒精消毒,沿发病分布区域,以消毒后的梅花针叩刺,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迅速拔在刺络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10~15分钟,取罐后用红外线照射患处30分钟,1次/天,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行下1个疗程治疗,共治疗两个疗程。结果痊愈31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4)唐植纲观察了灯火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灯火灸(烧灼的顺序是先选择蛇串疮的首尾,再到中间部分,用紫药水把穴位点标清楚),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1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灯火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后遗疼痛也更轻更少一些,疗效可靠,经济实惠,安全简便,同时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确为治疗带状疱疹的良好办法。

(二)西医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进行了大量研究,如辣椒素高浓度贴片(NGX-40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抑制剂,加巴喷丁新型缓释制剂(gastroretentive gabapentin,G-GR),维生素C,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等,在其治疗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辣椒素高浓度贴片(NGX-4010)

辣椒素,是一种天然的香草酰胺类植物碱,且早有研究证明辣椒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因此也逐渐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行之方便且安全高效。目前证实NGX-4010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确切有效,且不良反应仅为局部出现小块红斑,并没有局部灼烧感、麻刺感等其他不适症状的产生。辣椒素受体(vanilloid receptor,TRPV1)是一种非特异性阳离子通道,对钙离子有很大的通透性,在感觉神经元的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NGX-4010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镇痛作用机制并未明确,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2.加巴喷丁新型缓释制剂(G-GR)

加巴喷丁,是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一种类似物,属于抗惊厥类药。大量研究已经报道,加巴喷丁即释片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够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最近研究发现一种加巴喷丁新制剂G-GR,属于胃滞留漂浮型缓控释制剂,是一种可膨胀聚合物,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安全高效,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案。G-GR停留在胃某些特定部位8~10个小时,然后缓缓释放出药物,这样长时间缓慢溶解可降低药物浓度,使药物在小肠内不容易达到渗透饱和,保证了药物的可持续吸收以及高效的生物利用度,同时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了耐药性的产生。多数研究显示每日1次给药1800mg,即可获得优良的镇痛效果。这种加巴喷丁新型制剂在保证高疗效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眩晕、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应用这种新制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

近年的研究认为,TNF-α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一定的疗效。也有实验研究表明,TNF-α抑制剂可能对椎间盘源性疼痛具有治疗作用。TNF-α是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炎性细胞因子,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远端靶细胞,介导全身反应。TNF-α仅抑制剂可通过阻碍肿瘤坏死因子活动从而抑制免疫系统反应。TNF-α抑制剂如阿达木单抗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上是一种新兴药物,也可能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将会成为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剑,邓永琼,杨茜,等.从伏邪学说探讨带状疱疹的发病及治疗[J].新中医,2012,48(3):7-8.

[2] 龙雄初,龙枚飞,李晓玲,等.从“郁”论治——自拟方解郁清毒散治疗带状疱疹146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试验医学杂志,2012,11(15):1182-1183.

[3] 王丽鸽,张珂,杨娜.崔应珉教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经验[J].中医药通报,2012,11(6):33-34.

[4]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4-396,247-249.

[5] 孙怡,孙铌.贺氏三通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9):647-648.

[6]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 王小莉,张毅.张毅教授治疗带状疱疹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34-735.

[8] 郭静,秦悦思,刘瑶.初探三焦辨证分部位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385-1386.

[9] 唐德智.辨证分型治疗带状疱疹90例[J].陕西中医,2010,31(4):445-446.

[10] 赵立新.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5例[J].河北中医,2009,31(4):562-563.

[11] 蒋守森,温安东.解毒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35例[J].新中医,2009,41(6):81-82.

[12] 李健.普济消毒饮治疗带状疱疹71例临床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06,28(1),32-33.

[13] 陈海明.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探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诊治,2007,21(3):285-287.

[14] 韩晓东,刘洪敏.傅青主火丹神方治疗带状疱疹40例[J].中医杂志,2008,49(5):438.

[15] 康田.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带状疱疹50例[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7,28(9):22.

[16] 陈云志,刘安英.程氏瓜蒌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125.

[17] 黄勇,杨新勇,刘安英.四逆散加减治疗带状疱疹4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8):494-495.

[18] 周淑佳,高春秀.薏苡竹叶散加味治疗脾经湿盛型蛇串疮[J].北京中医药,2008,28(5):369-370.

[19] 魏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120例[J].陕西中医学院报,2008,31(3):35-36.

[20] 张璐璐,郭顺,李红兵.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32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12):32-33.

[21] 邓晓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4):246.

[22] 张美芳,董岩.金银花黄芪溶液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03,18(2):156.

[23] 韩鹏飞,杜月光.云南白药对带状疱疹的动物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66-67.

[24] 任建兰.火针治疗缠腰火丹113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46.

[25] 石吉娣.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2009,28(6):354.

[26] 孙鹏.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J].中国临床研究,2012,4(8):49.

[27] 唐植纲,朱珊珊.灯火灸治疗带状疱疹42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3):34-35.

[28] 王雅,刘金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12):755-758.

(李红毅 邓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