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 1698字
- 2020-08-29 05:22:44
前言
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制定与更新总结了麻醉学领域最新发展的科学规律和临床规范,这为麻醉学临床工作者打磨技艺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论,是提高麻醉及围术期医学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麻醉学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不断更迭的时代,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一直致力于制定、更新、推广麻醉学临床实践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已经在专业医学刊物上正式发表了数十部。吴新民教授在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期间启动了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使我国麻醉学临床实践的规范迈出了一大步;于布为教授接任后继续积极地推动这项工作的进行并启动了麻醉学快捷指南的制定工作,使科学而规范地指导麻醉学临床实践更进一步。刘进教授接任后,与邓小明教授成为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共同负责人。该届委员会组织国内235位麻醉学专家,对麻醉学临床实践的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较系统地制定或修订,于2014年出版了《2014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其中修订16部,新制定21部。这些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对进一步规范我国临床麻醉实践,促进患者围术期安全与质量的持续改进,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16年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根据最新研究及临床实践成果,再次组织国内麻醉学界专家对《2014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20部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且新制定了15部指南或专家共识,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与时俱进。《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具有两大特色。其一,更系统全面地吸收近年来临床研究的最新证据,让麻醉学领域的最新方法、技术和成果,转化为可供参照的建议。其二,新制定的多部指南或专家共识,大多围绕具体的临床问题展开,这些问题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例如老年患者、冠心病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肥胖患者、成人嗜铬细胞瘤患者、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等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等,非常具有现实和临床意义。
《2014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在全国麻醉同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通过学术讲座、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积极地宣传和推广指南,激起广大麻醉学临床工作者“学习指南、解释指南、应用指南”的热情,更切实地把当前对患者最有利的医疗行为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提高麻醉业务水平与质量,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最终使广大手术麻醉患者受益。这正是所有参与编写制定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学者所期望的。“学习指南、解释指南、应用指南”也将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临床教师和住院医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相信,《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也必将在麻醉科医师的临床实践、继续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与编写本书的专家共235位,他们都是我国麻醉学领域的著名专家,为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修订/制定孜孜不倦、默默奉献,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与崇高的敬意!感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薄禄龙博士、包睿博士、孟岩博士和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谦梓博士在修订/制定所有指南与专家共识中所作的大量协调工作,并初步编辑、认真细致地交叉审读与校对了所有指南与专家共识;感谢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白雪秘书在修订/制定指南与专家共识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贾晓魏主任、尚军编辑以及他们的团队,由于他们的严谨细致且高效的勤恳工作,才使本书得以在今年全国麻醉学年会前正式出版。
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高质量指南的形成,需建立在大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基础上。如何将中国麻醉科医师的临床经验转化为可客观量化的研究数据,进而写入国内乃至国际的指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是一项科学严肃的系统工程。这既要求我们注重全面收集文献,对文献质量与临床证据进行分类和分级,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循证医学原理和方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各项指南或专家共识中的专家署名均按姓氏笔画排序。指南与专家共识制定人员可能因临床经验、个人观点或知识有限,无法全面客观地制定所有推荐建议。此外,本书中所收录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并非法律文件,因此并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为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熊利泽 邓小明
2017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