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拔罐是一种纯物理刺激疗法,因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成了人们所习用的防病治病方法。但若运用不当,也有可能会引起意外的发生。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拔罐前注意事项
1.耐心的沟通

耐心做好沟通与交流,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求得配合。

2.罐具的准备

根据拔罐部位面积的大小及治疗需要,选择足够数量的、不同口径的罐具。

一般来说,需要吸拔的部位,若是平坦、肌肉丰满、皮下脂肪比较厚,可用大罐;需要吸拔的部位,若是比较窄小,肌肉较薄、皮下脂肪较小,宜用小罐;需要吸拔的部位,若是小的关节或穴位,则用小号竹罐(如拇指罐)或抽气罐。

若用闪罐法,更应当准备几个备用罐,以便在罐口烧热时能及时更换,防止烫伤。

在寒冷季节拔玻璃罐或陶瓷罐时,应预先用手将罐具捂热,或直接在火上烘热,当罐口温度与皮肤温度相近时再拔罐。

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准备好排气所用的各种器具及辅助材料,以及因治疗引起的皮肤损伤、晕罐等意外情况的药品和器械,如95%酒精、火把,铝锅、电炉、足够量的拔罐药液和烫伤膏、针灸针、艾条等。

3.环境的选择

拔罐时,必须保持室内温暖,避开风口,最好在避风向阳处,防止受凉。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

4.局部的消毒

在每次拔罐前,对应拔部位皮肤进行清洁或消毒。同时为避免交叉感染,罐具需用酒精消毒并自然风干,也可用煮沸法消毒。

5.舒适的体位

帮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尤其是初次治疗以及体弱、紧张、年老、儿童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以卧位为主。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表情,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6.病情的宜忌

理清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采取相适应的拔罐方法进行补泻,以免“补泻反则病益笃”。纯虚无实的患者当慎用或不用拔罐疗法。

7.部位的选择

选择好部位或穴位,一般宜选择肌肉丰满、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进行拔罐,以防罐具漏气脱落。一般不在血管浅显处(图1-92)、心尖处、鼻、眼、乳头和皮肤细嫩处拔罐。

图1-92 血管浅显处
(二)拔罐中注意事项
1.拔罐的顺序

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从阳至阴、从躯干至四肢,左右对称上罐。

2.拔罐的要求

操作要迅速而轻巧,要做到稳、准、轻、快。罐内的负压与扣罐的时机、动作的快慢、火力的大小、罐具的大小直接相关。只有掌握好操作技巧,才能将罐拔紧而不过紧,罐内负压适宜。

3.方法的选择

根据病情和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及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具。

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患者皮肤。

应用针罐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伤及内脏,并防止弯针或折针。

运用刺血拔罐时,要严格消毒,控制好出血量。

走罐时,罐口应光滑,不宜吸拔过紧,动作应轻柔,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

多罐法时,罐具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以免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相互挤压而脱罐。也不能过稀,否则也会影响疗效。一般来说,密排法,罐距不超过1寸(同身寸法),适用于体壮而有疼痛者;疏排法,罐距在2寸以上,适用于体弱者。

4.血量的控制

拔罐放血时,宜选用透明罐具以便于观察出血量的多少。在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定要按病情而定,达到治疗所需要的出血量即应起罐。吸拔瘀血或脓肿时,若流出缓慢、皮肤有皱褶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当及时起罐。若是吸拔后,罐内出血如喷泉,应该立即取罐止血(图1-93)。

图1-93 出血量
5.气胸的防范

拔针罐时,宜选用透明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更要慎用,以免刺伤肺部,造成气胸。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在胸背部拔罐时负压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胸腔内压力的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6.罐数的多少

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若连续拔罐,应注意轮换位置。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图1-94)。

图1-94 罐数适宜
7.反应的观察

上罐后,须仔细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并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既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不必要的较大水疱。若患者感觉拔罐部位过紧、灼痛或难受,应即刻放气减低罐内负压,或直接起罐选择其他部位重新吸拔。如拔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起罐改用较大的罐子,再重新吸拔,否则也影响疗效。如有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及时做出妥善处理。

8.留罐时间的长短

一般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留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或麻痹性疾患,留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臀部、大腿部,留罐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留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留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则相应缩短。留罐期间,配合热疗时,如使用全科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或频谱治疗仪照射治疗,留罐时间宜短。

(三)拔罐后注意事项
1.罐斑的调护

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瘙痒,此为正常反应,不需特殊处理,过几小时或数日即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在局部瘀血现象尚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2.水疱的处理

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疱,小水疱不需处理,大水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放出疱内液体,并涂以甲紫药水,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治疗需要的水疱则应注意保护,由其自然吸收,因其渗出液的自然吸收过程对于增强免疫功能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图1-95)。

图1-95 水疱的处理
3.洗澡的时机

拔罐后2小时内禁止冲凉或喝冷饮,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图1-96),所以很容易感冒。无皮损者2小时后,即可热水冲浴,但不可泡浴或游泳。若出现水疱,最好在拔罐6小时后再洗澡。

图1-96 毛孔张开
4.罐具的保管和处理

为避免交叉感染,罐具最好是专人专用,一人一套,但临床上很难做到这点。因此,罐具用后要认真清洗,釆用适当的方法消毒,尤其是沾了血的罐子。罐具要妥善保管,如竹罐不宜放在火烤和日晒的地方,也不宜浸泡在水中;而陶瓷罐、玻璃罐等,切忌相互碰撞,以免造成毛口,日后再用时易造成皮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