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肾内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一、超声检查在肾脏内科的应用

(一)肾脏疾病时的超声检查
1.肾脏大小和实质厚度
正常成人的肾脏大小与其体表面积有关。肾脏长径(标准肾脏冠状断面,从上极的上缘至下极的下缘)10~12cm,宽径(标准肾门部横断面,从肾门内上缘至外侧缘)5~6cm,厚径(标准肾门部横断面,从前缘至后缘)3~4cm。左肾略大于右肾,男性略大于女性。正常肾实质厚度(标准冠状断面的中部,从肾窦的外缘至肾皮质的外缘)1.5~2.5cm,老年人肾实质厚度较薄。
2.梗阻性肾病
超声是梗阻性肾病最常用的诊断检查手段。可以对尿路梗阻的病因、程度和是否为双侧性等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尿路梗阻的声像图特征是肾窦分离扩张,出现无回声区。扩张程度与梗阻程度及梗阻发生的时间长短有关。轻度积水无回声区仅局限在肾盂或肾盏内,随着梗阻事件的延长和尿液潴留量的增加,肾盂内无回声区进一步扩展到肾大盏乃至肾小盏,声像图形似“烟斗状”“手套状”或“调色碟”状。
超声检查在尿路梗阻时还可用于:①动态监测肾盂积水的消涨情况,以判断积水是否为梗阻性;②评估对尿路梗阻的治疗效果,了解梗阻对肾实质的损害程度;③超声引导下肾盂穿刺尿液检查和尿路造影;④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⑤对双侧尿路完全梗阻患者施行肾造口术,以解除患者尿毒症症状,争取进一步治疗。
3.肾脏占位性病变
肾脏占位性病变主要为肾实性肿瘤。肾实性肿瘤可分为肾实质肿瘤和肾盂肿瘤,90%以上为恶性。成人以肾细胞癌多见,儿童以肾母细胞瘤多见。良性肾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其他如脂肪瘤、腺瘤等均少见。肾盂肿瘤较肾实质肿瘤少,其中恶性以移行上皮癌多见,良性多为乳头状瘤。
肾癌是肾恶性肿瘤最多见的类型。其声像图表现为肾内实质性回声团块,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小肾癌多呈较高回声,中等大小肾癌呈低回声,大肾癌内由于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呈混合性回声或液性暗区。肾表面隆起,肿块边缘不光整。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常位于髓质或皮质,瘤体多数较小,无临床症状。少数较大的肿瘤可引起腰痛、腹部肿块和血尿等。其声像图则表现为肾实质内高回声肿块,回声不均,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肿块周边或内部可见短线状动脉血流。
肾盂癌90%以上来源于移行上皮细胞,即移行细胞癌。间歇性无痛血尿和肾区疼痛是肾盂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肾盂癌的声像图表现为肾窦强回声区内边缘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块。肿瘤较大时肾外形饱满,合并肾积水时,可见围绕实性肿块排列的扩张肾盏。输尿管受累梗阻者,可见重度肾积水表现。
4.肾脏囊肿性疾病
肾囊性病变病因复杂,种类多样,病理类型复杂。较常见的情况为单纯性肾囊肿和多囊肾。
单纯性肾囊肿是最常见的肾良性囊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老年者居多。其典型声像图表现为单纯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菲薄、光滑;其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在肾内常造成肾皮质和肾窦弧形压迹,也可向外隆起使肾局部肿大畸形。
多囊肾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约占长期透析患者的10%。成人常见多囊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ADPKD的声像图特点为肾内充满大小悬殊的囊状无回声区,难以计数的囊状互相挤压、重叠,甚至失去囊状光整的轮廓,仅表现为不规则的无回声区。难以显示正常的肾实质回声,肾窦变形。
5.肾结石
肾结石是指肾集合系统结石。其典型声像图表现为肾内斑点状或团状强回声,伴有声影。回声强度与结石成分和结石前面介质的性质相关。较小的肾结石多积聚于肾下盏的后部。结石嵌入肾盏内或肾盏颈部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盏扩张。结石位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并造成梗阻时,表现为肾窦扩张积水。
6.其他肾脏病的超声表现
其他肾脏疾病也有各自不同的超声表现。有些具有特异性,有些无明显特异性。
弥漫性肾实质性疾病特点是广泛性肾实质损害,病因复杂。最常见的是各类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高血压、糖尿病和肾血管病等造成的肾损害。其超声表现主要为肾脏弥漫性病变。但是这种弥漫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较低。
超声检查另一重要用途是对尿液检测异常者进行筛查,通常能够方便而快捷地鉴别内科或外科肾脏疾患;尤其超声下肾脏大小及皮质厚度是鉴别急、慢性肾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来讲,超声显示肾脏体积增大、皮质厚度增加者,提示急性肾损害可能性大;反之,超声显示肾脏体积缩小、皮质变薄,提示慢性肾脏病甚至肾衰竭。但是,特殊蛋白沉积导致的肾损害(如淀粉样变等)及糖尿病肾病患者,即使发展至慢性肾脏病4~5期,肾脏体积可能仍无明显萎缩。此外,对于肾脏大小正常的患者,还需结合病史特点及其他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
(二)超声引导的介入诊断和治疗
1.超声引导的肾穿刺
超声引导的肾穿刺是在整个穿刺过程中,超声探头始终不离开患者,通过超声对穿刺针的方向、深度及所到达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大幅度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超声引导的肾穿刺使用体积较小的探头,不需要过度占用穿刺术野,探头上有一个导引装置,使用时,屏幕上有一天斜行的指示线。穿刺针进针时,在屏幕上可清楚地看到针体沿该指示线行进,针尖所到达的层次很清楚。为了克服上述方法对进针方向的限制,可以采取改良的超声引导穿刺法,去掉引导装置进行穿刺。近年来,为了减少肾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国外有人开始尝试用一种增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肾穿刺。这种超声技术可以发现一些较细小的血管,该方法可明显减少肾穿刺后肉眼血尿和血肿的发生率。
2.超声引导的血管通路介入治疗
(1)超声引导的中心静脉置管:
目前指南推荐,中心静脉置管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超声引导的动静脉内瘘修复治疗:
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如内瘘血栓形成或内瘘狭窄时,常用X线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包括导管取栓及球囊扩张等方法。这些介入治疗方法也可在有经验的超声引导下进行,可以减少X线的暴露。
(三)超声检查在肾内科的其他应用
1.骨密度
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主要利用骨质对超声衰减度和声速的变化进行无创、无损、无辐射的人体骨密度骨强度等生理性参数的检测,对于骨折风险的预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指导价值,是骨质疏松的诊断手段之一。
2.其他
超声检查除上述应用外,在CKD患者还常用于以下情况: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甲状旁腺的影像学检查,筛查有无甲状旁腺增生或结节形成。超声心动检测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情况,协助诊断CKD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KD-CVD)。血管超声评价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内中膜增厚情况。协助诊断CKD其他系统合并症。

二、X线检查在肾内科的应用

(一)动脉钙化的X线辅助诊断
虽然CT,包括电子束CT(EBCT)和多层螺旋CT(MSCT)是判断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管钙化的最佳无创检查方式,但因设备需求和高检测费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难以作为常规筛查手段。X线平片对血管钙化的诊断也有重要作用。KDIGO指南建议,虽然CT(包括EBCT和MSCT)仍是血管钙化诊断的金标准,但是X线平片特别是侧位腹平片可作为诊断血管钙化有效的替代检查手段。
常用X线平片诊断血管钙化的方法有侧位腹平片,髋关节正位片及双手正位片。其中同一程度的血管钙化,侧位腹平片的诊断敏感性高于髋关节正位片。X线平片诊断血管钙化的特异性均较好,敏感性随钙化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但是X线平片检测中、重度血管钙化的敏感性更高,而对轻度或少量钙化很难做到早期发现。
(二)X线在肾内科的其他应用
X线检查除在动脉钙化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在肾内科其他临床实践中也有重要作用。X线平片检查可以协助发现肾病患者,尤其是慢性肾衰竭并发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软组织钙化以及骨质疏松和骨骼变形等表现。X线胸片检查测量心胸比,是协助评价患者容量负荷情况、确定干体重的方法之一。X线胸片检查还可以显示患者肺部感染、肺水肿、胸腔积液等情况。
临床中,X线平片还常用于协助判断各类导管(包括中心静脉导管、腹膜透析管等)的位置、走行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和评估。
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应常规行X线平片检查(颈内静脉置管术后行胸部正位片、股静脉置管术后行立位骨盆片),确定导管置入位置。通常情况下,颈内静脉导管置入应使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开口处或右心房上1/3,即第7~9后肋水平。而股静脉导管置入应使导管末端位于髂总静脉或下腔静脉,即第1~2腰椎水平。同时,X线检查还可发现导管是否存在打折、走行角度过小等情况,从而协助判断导管功能不良的原因并指导相应治疗措施。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行X线平片检查还可以协助发现置管相关的气胸、血气胸等并发症的情况。
腹膜透析置管术后也应常规行立位腹平片检查,以了解导管放置位置是否合适,有无导管走行异常。此时,腹平片应包括整个真骨盆。平片中,腹膜透析管的末端应位于真骨盆的最低处。在了解导管位置的同时,腹平片还可显示患者有无明显肠管扩张、积气、积粪甚至肠梗阻表现。当腹膜透析患者出现腹透液引流不畅时,通过立位腹平片可以协助判断是否存在导管移位(腹透管漂管)、导管打折等并发症。

三、CT检查在肾脏病领域的应用

(一)肾脏的CT检查
CT对某些肾脏病变,尤其是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CT易于发现泌尿系结石,尤其是肾内小结石;CT易于显示肿瘤内的钙化、脂肪组织等,并依据肿瘤的强化特点,可对部分肿瘤做出定性诊断;CT血管成像无需插管可立体地显示肾动脉,用于诊断肾血管性病变,如肾动脉狭窄等,但对肾内小分子显示不佳;用于肾创伤的诊断,可判断肾损伤的程度。
(二)血管钙化的诊断和分级
KDIGO指南建议,对CKD患者中存在显著高磷血症需要大剂量磷结合剂治疗者、等待肾移植者、CKD5D期患者及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检测的患者,均应进行每6~12个月一次的血管钙化的检测。常用血管钙化检测方法中,CT(包括EBCT和MSCT)仍被认为是目前检测及定量心血管钙化最敏感的方法,是血管钙化诊断的金标准。此外,还可应用侧位腹平片检测是否存在腹主动脉钙化,超声心动图检测是否存在心脏瓣膜钙化。
目前CT血管钙化的评价采用Agatston法(基于CT扫描的CT钙化评分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扫描前设定CT值的阈值。扫描时CT值高于阈值的所有区域均会显示,同时标记冠状动脉内的兴趣区,并记录钙化板块的面积及最大CT值。钙化板块评分基于最大CT值确定:133~199记1分;200~299记2分;300~399记3分;≥400记4分。兴趣区评分为密度评分与面积乘积,总钙化评分为扫描各层钙化评分的综合。钙化总评分与对应钙化程度如下:0分提示无钙化;1~10分极少钙化;11~100分有至少轻度钙化;101~400分有至少中度钙化;>400分为重度钙化。

四、肾脏疾病时的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

(一)肾盂造影
包括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
1.静脉肾盂造影
是将有机碘化物的水溶液(含碘造影剂)注入静脉内,造影剂有肾小球滤过排入肾盏、肾盂,从而显示整个尿路。此项检查既可以了解双肾功能情况,又可观察尿路的形态和通常情况。临床上,凡疑有肾、输尿管、膀胱病变时,或有不能解释的泌尿系统症状,均可做静脉肾盂造影,以便发现或除外泌尿系统疾患。静脉肾盂造影常用造影剂包括泛影葡胺、优维显、碘海醇(欧乃派克)及碘克沙醇等。泛影葡胺等高渗造影剂易导致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目前已很少应用。优维显、碘海醇(欧乃派克)等渗造影剂和碘克沙醇等低渗造影剂由于相关副作用风险降低,目前在临床上更为常用。
2.逆行肾盂造影
则是将有机碘化物的水溶液(含碘造影剂)从尿道注入,造影剂依赖注射压力逆行经过膀胱、输尿管、肾盂及肾盏。逆行肾盂造影不能显示肾实质,对尿路结构显示与静脉肾盂造影基本相同,但更清晰,且不受肾功能限制,但需尿路通畅。由于逆行肾盂造影并发感染和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高,常用于静脉肾盂造影不能重复平均肾脏集合系统、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时,或超声、核素,甚至CT不能诊断的病例。
(二)肾动脉造影
用放射性方法观察肾动脉情况是诊断某些肾脏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肾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方法,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①肾血管性高血压;②肾血管性病变,肾动脉造影是诊断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③肾脏占位病变;④肾创伤,其他检查方法未能发现病变,而肾动脉损伤症状明显时(如肾活检后并发症),可做肾动脉造影;肾移植前后可行肾动脉造影了解肾动脉情况或肾移植术后处理并发症;⑤其他,当一般检查方法不能明确血尿原因时。
肾动脉造影主要的并发症是造影剂变态反应以及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导管留置于肾动脉或其分支而引起血栓等。动脉穿刺可引起血管损伤、出血、动静脉瘘及血栓形成等。
(三)肾动态显像
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后,观察肾内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床的血流灌注影像(肾实质影像),以及随后显像剂经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到达膀胱产生的排出影像,可一次性观察双肾血流灌注、实质形态和肾小球排泄功能以及尿路引流情况。同时,以左、右肾影像的最大计数率占显像剂注入总计数率的百分数作为各肾的摄取率,是最简便的分肾功能定量测定方法,尤其是在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分肾功能检查在早期评估与后期随访中表现出显著优势。
常见肾动态异常表现如下:①肾血流灌注影像不显影时,常见于不同原因所致的该侧肾动脉主干血流阻断、严重肾萎缩、肾缺如和移植肾超急性排异。②显影延迟、肾影淡而小则见于该侧肾动脉主干狭窄、肾萎缩等。③如果肾实质影像不显影,其意义与肾血流灌注影像不显影。④肾实质影像显影延迟、影淡和消退缓慢表面该肾功能降低和(或)肾血流灌注明显减少。⑤肾影持续不退、肾盏肾盂同时无放射性逐渐增高之势,表面显像剂滞留于该肾实质内,可能与原尿生成明显减少、弥漫性肾小管管腔内淤塞或压力明显升高相关。⑥出现瘢痕征表现为肾实质影像内单个或多个放射性减低灶,或边缘呈凹陷状,常伴肾影小而淡。⑦排出影像时,肾盏、肾盂或输尿管显影明显扩大,消退缓慢,提示该侧尿路梗阻并积水。⑧浅淡的肾实质影像围绕巨大空白区,数小时后延迟影像依旧或原空白去略有放射性填充,提示巨大肾积水,且肾实质功能很差。⑨如泌尿系之外出现放射性影像,提示有尿漏存在。
(董 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