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体外循环60周年纪念集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
- 1206字
- 2020-08-29 08:02:45
教授
2005年在第二届全国体外循环学术会议获终身成就奖
叶椿秀,1950年毕业于前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任仁济医院外科医师5年。1956年任胸外科主治医师及上海第二医学院外科讲师,1983年晋升为外科教授。
1956年,叶教授在前广慈医院(如今瑞金医院)工作,期间首先设计并报道了指压泵(即色哥玛电动唧筒),并与该院朱德安、郑魁元医师共同手工制作了鼓泡式氧合器,做过多次动物实验,由于当时根本无法获得祛泡剂,实验均告失败。1959年,为了摒除祛泡剂,设计了转盘式氧合器,并采用转子泵,是为上海Ⅱ型人工心肺机,由上海医疗器械厂制造。由于当时我国已具有心内直视手术的技术基础,上海Ⅱ型人工心肺机的投向市场,使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广泛开展,大大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此机曾远销至蒙古国、阿尔及利亚,还作为国际礼物赠送给阿尔巴尼亚。
1964年,该机获全国轻工业展览会一等奖,叶教授本人亦获个人特等奖,并晋升一级。以后改进的上海Ⅲ型人工心肺机获得市协作奖。1984年,因设计助搏反搏装置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仁济医院于1979年9月首次应用该装置进行搏动灌注,并做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3例,获得良好效果。
1983年,叶椿秀教授接受美国克利夫兰医学基金会国际专业研究中心的邀请,任该基金会心血管外科及人造器官科访问学者,专事研究辅助循环。1984年,以新的方法制作人造心脏血泵成功后被授予人造器官荣誉硕士学位,并被委任为该中心的国际访问教授,同时,也被邀请任国际人造器官学会(ISAO)会员资格审定委员会委员。
1984年底,由中华医学会推荐,接受丹麦Polystan公司为设计中国第一台人工心肺机而颁发的旅行讲学奖金,去欧洲五国进行访问,并与许多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翌年,接受英国皇家医学研究院Taylor教授邀请,任伦敦出版的《Perfusion》杂志国际咨询编辑委员,其后又任《新加坡亚洲胸科杂志》编委。自1983年起,叶椿秀教授任美国体外循环技术学会会员,1988—1991年还曾任日本人造器官学会会员。
1987年,叶椿秀教授接受澳大利亚悉尼圣文森医院邀请作为该院访问教授,赴澳进行仁济医院与该院协作课题《左心辅助循环》的研究。他提出的独特人造心脏构思并设计制作的“漩涡泵”(spiral vortex)于1989年获国际专利。绵羊实验植入此泵术后不用抗凝成功存活2~3周,澳洲著名报刊、杂志以及电视台均以大篇幅给予了报道,并多次进行采访。1995年,仁济医院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协作,叶椿秀教授设计的“罗-叶泵”,成为国家九五规划项目并获国家专利。
1998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用于临床6例,2例长期生存,这是国产人造血泵用于临床成功的范例。2000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授予叶椿秀教授为该所荣誉教授。
此外,生活中的叶椿秀教授爱好音乐。1940—1945年曾就读于前国立音专小提琴选科,为名师Adler的高足。大学时代为大学管弦乐团主席。曾任前上海青年交响乐团及前文化宫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1962年,曾以业余身份由管弦乐团伴奏独奏演出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