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胸外科发展史

第一章 中国普胸外科发展史

中国普胸外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三个阶段各有特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者们共同推动了我国胸外科的发展,目前中国普胸外科的技术水平和国际最高水平并驾齐驱,不足之处主要在科研。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这个阶段的学者主要来自于中国学者到西方受教育后,回到中国开展的普胸外科技术。1934年董秉奇在上海曾经报告过120例胸廓成形术治疗肺结核的经验,但最早的肺和食管手术不是出现在沿海医院,而是在1921年建立的北平协和医学院完成的。1940年4月26日,吴英恺在北平协和医学院,为58岁男性患者成功地进行了经胸食管下端贲门癌切除及食管胃弓下吻合术。1945年黄家驷在上海几个医院开展了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以上这些手术当时在国内都是首创性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开创了中国胸外科的先河,为中国胸外科事业打下了奠基石。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地的胸外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了,这个阶段的特色为早期留学海外的学者通过他们从西方学来的医术,教给广大中国学者,使中国普胸外科由小众转向大众,普胸外科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56年在北京(吴英恺),1957年在上海(黄家驷、兰锡纯、顾恺时)都成立了胸科专科医院,各地已有的结核病医院(北京,辛育龄)、肿瘤医院(北京,黄国俊)也都开展了胸外科手术。1956年黄家驷等报告了1376例肺切除术治疗肺结核的经验。然而由于当时时代条件的限制,导致中国普胸外科在这个阶段与国外交流较少,主要是自我发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将自己的经验报告道海外,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知名学者到中国交流,传授经验,中国逐步和世界缩小差距,密切交流。1982年吴英恺、黄国俊等发表在美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上的文章,总结了他们自1942年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关于食管癌研究和外科治疗四十年的经验,代表了我国的卓越水平。近10年来随着中国与国际在各个方面的接轨,普胸外科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同世界相融合。每年都有大量的普胸外科医生到海外交流学习,胸腔镜技术也飞速发展普及,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病人数量多,所以中国学者在技术上已经同国际最高水平相近,甚至超越,在国际会议及顶级杂志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的外国一流学者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会议的讲坛上。

不足之处,中国普胸外科同其他医学领域及非医学领域一样,近30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治疗标准化、技术及理论创新方面世界最高水平仍有巨大的差距。绝大多数普胸外科医生还停留在满足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的状态,由于巨大的工作量,导致无暇进行经验总结及理论创新。目前最先进的技术、理念、治疗方法及治疗指南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外。但是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医院及学者,不仅在手术上超越前人,在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方面也越来越融入世界潮流。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普胸外科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必将同其他领域一样,屹立于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及理论前沿。

(赵 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