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案例分析

一、伽师县黑热病暴发成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9月以来,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热病报告病例数急剧增加。截至2008年11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累计报告黑热病病例215例,其中喀什地区伽师县2008年1月1日至11月26日累计报告病例127例,病例多为2岁以内的婴儿。
(二)疫情成因分析
1.气象因素
对伽师县2005-2008年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风速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伽师县2007-2008年以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平均风速均处于较低水平,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以及风速减缓均可对媒介白蛉的密度和分布、可疑动物传染源的分布和活动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会对当地黑热病的流行起到推动作用。
2.媒介生物因素
2008年伽师地区气候较常年干燥、风速较缓,更容易造成野栖的吴氏白蛉密度升高。同时,该地区白蛉密度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7月份伽师县的吴氏白蛉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加上近几年该地区新开垦或半荒漠地带的农业区面积有所增加,导致人蛉接触机会增加,人群暴露机会增多,进而导致患病人数增多。
3.社会经济因素
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居民家境贫穷,儿童尤其是新生儿的营养状况较差,免疫状况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导致发病的风险增高。
4.个人防护因素
鉴于生活习俗和天气炎热的原因,绝大多数居民都没有使用蚊帐的习惯,婴幼儿睡觉的场所也是在毫无防护的摇床中,导致被白蛉叮咬的暴露机会增加。
5.生产生活方式
在抚养儿童的方式上,当地居民没有送儿童入托儿所的习惯。由于当地居民多以耕种为主业,父母到农田耕作时,通常都将孩子一并带到农田,直到傍晚才带回家,而临近傍晚时刻,农田中的吴氏白蛉密度相当高,也增加了婴幼儿被叮咬的几率。
6.动物保护因素
保虫宿主和参与流行环节的各种野生动物数量的变化,对本次黑热病疫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伽师县的广大荒漠和半荒漠中,生存着数量众多的塔里木兔和其他啮齿类动物,鉴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已将塔里木兔划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地塔里木兔的数量有了较快增长,这对自然疫源型黑热病的流行有巨大影响。
7.宿主动物因素
保虫动物和参与流行环节的各种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的变化,对自然疫源型黑热病的流行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伽师近年来降水量较少,气候相对干旱,导致原本生活在远离居住区的各种野生动物为了取食和饮水,不得不向居民点附近靠拢。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的扩大并逐渐向居民点附近聚集的现象增加了野生动物将致病病原带到居民区的几率,同时也增加了媒介白蛉的自然感染几率和人群受感染的几率。
8.防治因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地黑热病的投入和防治力度远远不能满足黑热病防控的需要,由于经费短缺、防治人员缺乏、防治技术落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之荒漠型黑热病的发病和分布特点以及媒介白蛉的控制难度,多年来病人查治、健康教育、媒介监测、灭蛉喷洒等防治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案例提示
寄生虫病流行严重程度与相关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在分析和防治疫情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从而全面控制疫情,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全国血吸虫病传播自然因素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全国血吸虫病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气象参数建立模型来探讨预测血吸虫病的流行区的可能性。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1.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1)基础地理信息:
利用ESRI生产的“世界数字化地图”(1∶100万),将数字化地图在ArcView3.0a软件上处理,同时与AVHRR卫星遥感片重叠组合成直观地图,两层地图均有精确坐标系统标记,前者以县为单位的分县网络化地图,后者以校正植被指数(NDVI)为背景的地图。本研究选择了中国南方黄河以南地区进行分析。
(2)气象资料:
以世界粮农组织出版的FAOCLIM数据库中的数据,提取出中国南方各气象站30年(1940-1970年)综合数据,包括一月份最低温度、分月平均温度、雨量、下雨天数及潜在蒸发指数(PET)。
(3)AVHRR 遥感卫星(Remote sensing satellite)数据:
高分辨率发射卫星(AVHRR)卫片图共有5个频道数据,每个网格分辨率在1.1km,取其中第1、2频道,按公式获得校正植被指数,公式为NDVI=(CH1+CH2)/(CH1-CH2)。同时取第4频道作为地面温度指数。所有图像处理均在ERDAS8.03软件上进行。
(4)高程数据:
利用“世界数字化地图”中的高程分布,在用ArcView 3.0a软件包上制成中国南方高程图,用于进一步重叠分析。
2.预测模型
根据血吸虫在螺体内从毛蚴发育成尾蚴平均需60天,血吸虫在螺体内的适宜温度为18~28℃,以及血吸虫的扩散主要与水的关系密切,采用以温度和潜在蒸发指数(地面水平衡系统)为基础的改良Malone公式来计算血吸虫传播指数。
3.GIS空间数据分析
(1)空间分析:
以ArcView3.0a为支持软件,将传播指数在各个观察站的分布,采用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区域分析的划分,并根据传播指数的高低以不同颜色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划分,以线条或颜色表示出传播强弱的区域。
(2)重叠分析:
以1995年流行季节(3~10月)的 NDVI合成地图为主要背景资料,加上血吸虫传播指数分布图、钉螺分布指数图、一月份最低温度分布图、AVHRR第4频道的温度分布图及高程分布图,在ArcView 3.0a软件支持下进行重叠,以某一类别值显示出流行区的地理分布图。
(三)监测结果
1.血吸虫传播指数的分布
我国血吸虫传播指数以东南部地区的指数高于西北部地区,指数值﹥900的基本上与中国南部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区相吻合(除了东部地区略向北延伸)。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最北部的区域尚未超出江苏省的北边界,在北纬34℃以南地区。
2.多层重叠分布
重叠结果图显示了红色区域的高危地区与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高发地区基本一致。且四川西部地区和贵州西部地区均为非流行区,从而表明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与温度、高程、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案例提示
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与温度、高程、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可利用气象资料模型和卫星遥感资料预测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可准确、快速地利用AVHRR遥感资料来预测、预报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和强度具有应用前景。
(付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