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管理理论与方法新进展
- 方鹏骞
- 11字
- 2020-08-28 06:53:12
第七章 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背景
一、中国护理管理体制的变迁
(一)护理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
中国近代护理工作是随着各国的军队、宗教和医学进入中国而开始的。20世纪初,西方医学和护理思想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护理专业的发展。各医院由最初护理工作没有任何条例和规定逐步形成有组织的发展:医院成立护理部,全国成立“中国看护联合会”。这一时期中国护理界领导权长期由外籍护士统领,护理管理受西方影响较大,当时的护士服装、操作规范以及教科书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1934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护士委员会作为当时中国护士教育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护士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护士开始具有国家赋予的法律地位,护士的职业在社会上也相应提高。至此,各医院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护理工作体系。
(二)建国初期护理管理体制的新兴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1949~1965年期间,中国护理管理体系逐渐理顺,初步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护理行政管理机构:中央卫生部医政处,省卫生厅医政处,县、市卫生科(局)。医院内形成护理部—护士长的管理体制,为护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护理部主任张开秀和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高级护校校长黎秀芳,创造性地提出了根据病人病情分轻、重、危“三级护理”的分级护理制度,使护理差错事故明显减少,护理质量得到提高。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尊重护士的高尚劳动”,《中国青年报》刊出“尊重护士的劳动支持护士的要求”,《健康报》登载“积极解决护士问题”等相关社论与文章,1957年4月12日《健康报》全文发表“卫生部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护士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护理工作成为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护理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三)“文革”时期护理管理体制的倒退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华民族的各行各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护理也深受其害,医院取消医护分家,提倡“医改护”、“护学医”,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重医轻护”思想甚嚣尘上。各地医院相继取消护理部,护理部所承担的各项管理工作被并入医务科,通常由医务部(处)分管全院的护理管理,科室护士长服从科主任的领导。由此出现行政干部不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低的状况。护理质量严重滑坡,全国护士队伍中训练不足或未经训练者约占32%,中国护理事业进入无序状态及历史低谷时期,影响了中国护理数十年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后护理管理体制的重建
改革开放以后,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到护理工作及其管理的重要性。1979年国家先后发布《关于加强护理工作的意见》、《全国医院工作条例》等有关文件,对护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1983年,卫生部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了垂直护理管理体制试点,改变原来“分块”式科室领导的护理管理体制,由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和护理质量实施管理。1986年卫生部召开全国首届护理工作会议,会后发布《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医院实行“护理部垂直领导体制”,至此,护理管理由从属于医务管理中独立出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均有1名厅(局)长分管医疗和护理工作。医政处设有专人负责护理管理。绝大多数县和县以上医院指定了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少数医院还配备了专职的护理副院长。300张床以上的医院普遍建立了护理部;300张床以下的医院配备了总护士长。一个由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负责,或总护士长、护士长两级负责的护理指挥系统已初步形成,护理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护理指挥系统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中国当前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架构
目前中国大多数医院依据卫生部1986年的《意见》,建立起与各医院的功能、任务和规模相适应的三级(或二级)负责的护理管理体系。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对全院护理人员和护理质量实施管理。其职权范围包括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培训、院内调配、考核、奖惩等。护士的调出、调入、晋升、提级、任免及护校毕业生的院内分配,均由护理部提出意见,会同人事部门决定。100张床以上或3个护理单元以上的大科,以及任务繁重的手术室、急诊科、门诊部,设科护士长1名,由护理部主任聘任,在护理部主任领导和科主任业务指导与配合下全面负责本科的护理管理,有权在本科范围内调配护理人员。病房护理管理实行护士长负责制。病房护士长由护理部主任聘任,在科护士长领导下,和病房主治医师共同配合做好病房管理工作。病房护士长选拔具备专科业务知识,熟悉护理技术,有一定教学、管理能力,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师或护士担任。护理员由护士长领导。配膳员、卫生员分别由营养部和后勤部门领导,其在病房的业务工作,接受护士长的管理和指导。
三、中国医院护理管理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护理部职能受限制,管理效能发挥不理想
护理部是全院护理工作的指挥中心,护理部的管理水平,对全院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控制起至关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中国大多数医院仍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护理部垂直领导未落到实处。护理部作为行政职能部门,基本上只限于对护理业务的质量监督,在护理人力调配、资金分配、考核选拔等方面难以充分履行管理职能,导致护理部职能被削弱,影响了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例如,在人员管理上,医院护理人员的聘任、选拔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都由医院人事部门负责,护理部无权决策。而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上,又由于科室成本独立核算,科主任在分配上拥有实际决定权,这种多头管理导致护理部处于有职无权的状态。
在医院管理系统中,对医院、科室护理工作最了解的是护理部和各科室的护士长。护理管理体系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有职责、权力及沟通途径高度明确而具体的组织结构,强调下级只对一个上级负责,使得上下级关系简单化且只接受一个上级的领导,有利于来自临床的问题得到及时迅速的处理,使一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科护士长角色定位模糊
科护士长在医院的三级护理管理体系中应成为病区护士长与护理部联系的纽带,是护士长的直接领导者。然而目前由于多数医院采取的院科两级组织结构,使得科护士长的人事关系和奖金分配常依附于某一病区,其工作范畴没有对护士长及病区护士量化考核和奖惩的权利,往往只负责传达护理部信息,职责被虚设,角色定位不准,时常混同于一般护士长,科护士长的管理职能不能充分体现,使护理三级领导不能落实。
(三)病区护理依附于科主任管理
由于长期的“重医轻护”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于控制成本,忽视护理管理,甚至取消护理部、科护士长,实行科主任负责制,临床医疗、护理及人员管理等均属科主任管辖范围。科主任掌握科室“人、财、物”权和“事”权,护理人员的奖、惩、任免由科主任决定,病区护士长听命于科主任的领导。科主任虽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大多数对护理的理论和技能不甚了解,对护理专业的特性及其发展、人员的心理状况了解不够,对护理管理领导不得力,造成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督导与评价体系缺乏科学依据,专业管理效率低下,护理工作失去了规范化、统一化领导。如某些医院有些科主任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而控制护士编制,有些科室设立的科室秘书由护理人员担任,使得本来就不足的护理人力资源更加紧缺。而有些科主任则更偏重完成治疗任务,忽视对患者的整体护理等,导致医院仍以医疗为主、护理为辅,滞后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四)护理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管理的范畴不断扩大,仅依靠医院护理部所设的几个人,即要负责全院护理工作的落实,还要承担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培训、教学、科研、新技术和新业务的开展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等任务,造成人少事多,护理管理者难以有效完成既定的护理综合目标。另外,护理管理者是由护士中选拔,虽然其对护理工作熟悉,但对管理的理念及规律的把握相对不足。且长期的护士角色养成护理人员埋头工作的习惯,当护士,听医生的;当护士长,听科主任的;当护理部主任,一切听院长的。造成护理管理者习惯于执行和听从命令,缺乏独立思考、灵活应变等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管理能力显得不足,例如对各种管理工具的使用、对人际协调和情感支持的不重视等,都直接影响到护理管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