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管理理论与方法新进展
- 方鹏骞
- 3279字
- 2020-08-28 06:53:11
第三节 护士职业认同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择业动机与职业认同水平
具有积极意义的择业动机是影响护士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择业动机越积极者,对所选择的职业兴趣越浓,越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择业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体工作责任心,对业务的钻研和对职业的忠诚。美国心理学家V.H.Vroom的择业动机理论认为,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也就是说,择业动机越强,职业效价越高。职业效价越高,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兴趣越浓,越能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因而职业认同水平也就越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物质需要,职业也不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伴随人的一生,它更体现出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价值。对个体而言,选择职业是重大的人生课题。选择一个既适合自身发展,实现个人理想,又能人尽其才,同时能促进社会发展的职业是每一个个体所梦寐以求的。
学生对社会的就业形势、用人机制、就业政策以及所选的职业的性质、特点与要求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由于择业时的盲目或对白衣天使的向往,学生选择了护理专业,但她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现状和发展知之甚少,众多护士择业时,对护士工作性质与要求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择业时,他们需要帮助和指导,需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走向成功。所幸的是,如今这方面已引起一些教育人士的重视,如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开展了对学生的职业兴趣进行测验,并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辅导。
二、人际环境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心理学家尼米(Niemi)认为,职业认同是职业人的自我概念,一般在长期从事某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对其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个体职业认同发展,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一方面,环境要求个体通过自身努力,适应性或创造性地与环境匹配、融合,从而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另一方面,个体也希望从宏观层面得到环境的支持和帮助。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提升员工的职业认同感,有利于激发员工产生新思想、新观念,进而推动组织发展。
社会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等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赋予护理职业角色的新内涵,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若不能较好把握职业角色新内涵,不但直接影响了护理服务质量的高低,甚至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制约医院的效益和发展。
为详细了解人际环境对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有效提升护士的职业认同提供依据。笔者通过深入会谈,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某市3家综合性医院(三甲医院1家,三乙医院2家)的10名注册护士。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与病人及家属、医师、护理领导者以及护士间的互动都对个体职业认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护士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的影响
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学派的研究为我们探讨“重要他人”在护士职业认同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理论依靠。该学派认为,社会是人际互动的产物,而个体是在与社会、与他人的互动之中发展自我的。个体在发展自我过程中,常常需要“重要他人”作参照,从而调整或发展自我角色观念、角色价值,表现出恰当的符合“重要他人”参照的角色行为,并由此达到一种肯定他人,融于他人的认同感。
Brooke指出,专业人员具有自己工作领域的同化知识特定结构和有效运用它的技巧,同事的不同意见可引向其职业认同新的生长点。在职业认同形成过程中,个体积极主动的态度非常重要。Coldron和Smith等主张个体应该多参与对话,知晓做事的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多种资源、与别人分享观点可以使他们更好的定位自己。“重要他人”的期望及个体的自我判断是影响个体角色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讨论如何有效培育护士职业认同时,不得不考虑“重要他人”的作用。作者调查发现,护士职业认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为实习时的带教老师、同年资的护士、护理管理者。上述“重要他人”也在访谈中得到证实,护龄1年的护士反映第一个科室实习的带教老师对其影响,其临床经验、理论水平、动手能力都是她学习的楷模。另一位护士则肯定同年资护士对其职业认同培养的作用。而护理管理者及时性的认可与激励,可培育和提升护士的良好职业情感,促进个体职业行为的良性发展。此外,有护士反映高年资护士、护士团队氛围,患者家属以及同科室医师等也对职业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推断,“重要他人”的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对护士的自身的职业认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应采取各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重要他人”的正面的、积极的引领作用,而消除其负面的影响。
四、护士职业特性与护士职业认同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模式的改变,医疗体制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护理角色被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进而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士不仅是医师的助手,而且是医师的合作者;护理不仅是对病而且是对人;护理的任务不仅是治,还要致力于防;护理的工作场所不仅在医院,还扩展到社会;护理的手段不仅是技术操作,还担负着身心整体护理及社会的防病治病;护理的目标不仅满足病人的生理上的需求,还要着眼于病人的心理平衡、社会状态的适应。所有的这一切都标志着传统护理向科学护理发展和过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已经是当今世界护理的主题,“全人护理”、“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主要护理模式,“护理”两个字涵盖了延续生命、维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各种内涵。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院实行昼夜轮班制,频繁的昼夜轮班工作扰乱了机体的生物钟,对护士身心健康的产生不利影响,成为护理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夜班排班方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以减少夜班对护士身心的不利影响。但迄今尚无较为完善、易于推广的夜班体制。为此,寻求切实可行的护士夜班体制仍需护理管理者继续努力。另外,国内护士缺编现象普遍且较为严重,护士数量不足已成为影响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的重要因素。解决护士缺编问题,对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五、护士职业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探询个体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方面,国内刘秋颖等以发展职业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发现,“初次思考、选择专业(高考)、辅选专业(大学期间)、初次择业、初次工作、遭遇组织变革、再择业(组织内)、晋升(组织内)”等时刻是职业认同发展的关键时刻。由此提示,护士职业认同培养首先应从医学院校或护理学校开始。李艳对此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医学的职业特性,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责任心、职业荣誉感、职业尊严感。医学院校在招收医学生时首先就要充分强调考生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同时明确把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职业道德,作为对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重中之重。
通过开展各种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的培训来提高职业认同水平,如采用“情境模拟式”、“角色扮演”和“病例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患者或家属,使护生从中获得与患者特殊角色的情感体验及移情理解,提高其职业情感。同时,教育者的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受教育者的求知、归属、情感、欲望等有直接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力量,以其良好的言谈举止、爱岗敬业精神,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护生内在、自发的职业情感。
实习阶段、上班第一年是护士处于入职阶段。这段时间的护士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激情、充满兴趣与好奇,职业认同水平均较高,但这段时间内护士会受到种种现实的冲击。为此,医院管理者应积极探索入职阶段护士的职业认同问题。积极创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与合作的团队氛围;高年资护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护生、对新护士的影响,处处表率。多鼓励、赞赏,少指责、抱怨,充分地肯定护生或新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取得的进步,使之体验到自己的努力和价值得到认同与认可,从而进一步强化其正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