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创伤自人类产生就有,创伤的起源也可以说是外科学的历史起源。创面是创伤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创面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人们在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疾病谱也随之改变,各种急慢性创面的发生逐渐增多,并呈多样化改变,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也更加复杂。
首先,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条件的改变,急性创面(如交通伤、机器热压伤等)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创面加深,而且往往伴随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如骨折等,这给创面的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各种慢性疾病不断增加,慢性创面也呈现逐渐增多、伤情更加复杂多变的特点。目前,对于慢性创面的修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些新型治疗方法效果虽有小规模实践的报道,但还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循证依据的支持,故慢性创面的诊疗是目前的一个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除加大投入,深入开展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外,建立规范和专业化的创面治疗中心以及制定高水平的诊疗指南是进一步提高创面治疗水平的基础,是我们目前急需完成的一项任务。
2011年,付小兵院士和韩春茂教授等组织相关专家,编辑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慢性伤口的指南性书籍《慢性伤口诊疗指导意见》(2011版),出版后受到广大业内人员的欢迎,对规范我国创面治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13年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治疗水平和规范急性及慢性创面的诊疗过程,同时为了让指南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特性,付小兵院士提议根据国内相关文献,结合国外相关指南,建立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创面诊疗指南。2014年初,指南制定小组成立并正式启动相关编著工作。通过制定标准、文献调研、专家分析、小组专题讨论和不同领域专家交叉评估以及领域专家审读等形式,历经1年多,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人的创面诊疗指南编写工作。
为了高质量完成指南编写工作,编委会前期进行了大量准备。首先指南制定小组通过多次工作会议确定了指南制定计划,同时将指南制定分为5个部分,并分别交相关专家负责。这5个部分分别为:许樟荣、姜玉峰、温冰、贾黎静负责的糖尿病足溃疡,程飚、付小兵负责的创伤性溃疡,陆树良、谢挺负责的压迫性溃疡,曹烨民负责的血管性溃疡,韩春茂和沈月宏负责的急性创面和其他慢性伤口等。
此次制定指南的材料是基于国内发表的有关创面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检索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表1)等。CNKI学位论文数据库检索从2004年1月1日到2014年5月1日发表的所有的有关创面(伤口)的论文。主旨在于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南,以使其更具有指导作用。
表1 文献检索策略
论文检索完成后,首先由各部分负责人进行初步文献筛选,主要排除不符合检索要求的文章,包括综述性文献等。此次制定指南,文献同时包含了相关的动物研究。待文献初步筛选后,相关负责人进行文献归类,归类依据牛津推荐意见分级(OCEBM,表2)。经过文献的初步筛选和文献归类总结后,指南制定小组陆续召开了7次全体会议,对每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筛选,以最终入选文章进入最后的指南制定。
表2 牛津推荐意见分级(OCEBM)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指南制定的文献依据均来自中国的相关文献,未采用国外的相关报告。在指南的文献收集、研究和分析中,我们发现国内的文献较国外相关报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内文献的质量不高,包括研究方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等。这个差距除了和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差距有关之外,更多的在于创面治疗的患者许多在基层和非教学医院,而这些医院的研究水平较差。这也是急需制定指南的需求所在。同时也提示我们,创面诊疗工作的重心需要下沉。基于以上的原因,此次制定的指南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将通过后期工作进行进一步完善,以期为我国的创面诊疗水平提高贡献一份力量。
付小兵 韩春茂 陆树良
2015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