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引导消费者明智选购食品、改善膳食模式,以达到均衡营养和维护健康的目的,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在推行食品营养标识(即在食品装上标示营养信息)这一策略。营养标识,除了能够通过给消费者提供各种食品的营养信息,提高消费者的营养知识,从而做到根据营养学的原则和个人健康状况来购买食品和搭配膳食外,还可以作为食品企业(包括餐饮企业)研究和开发营养和健康产品的有效工具。在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发生迅速和显著改变的今天,消费者更加关心食品的营养及其健康作用,生产者迫切希望提升产品的营养、健康价值,政府部门希望将营养标识作为控制营养不良和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因此,如何对食品进行营养标识、哪些标识形式在信息传播方面最有效,已成为一个国际上最广为关注的研究和讨论热点。

营养标签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食品营养标识方法,即在食品包装的标签上标注产品的营养素含量及营养声称。中国已经于2008年1月公布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并于2011年11月2日公布了第一个食品营养标签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为了更醒目地标示食品的营养信息和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些食品企业推出了在食品包装正面突出和简明地标示一种或少数营养素含量,称为正面(营养)标示方法(front-of-pack labelling,FOP),如在可乐型饮料瓶/罐的标签正面用大号字标示能量含量( )。由于这种FOP只是采用了营养标签中的信息,所以称为信息型(informative)FOP。近十年来,一些企业和组织探索和实施另一种FOP营养标示方法,称为营养素度量(nutrient profiling,NP)法,即根据食品的营养素含量对食品进行分级或打分。如英国对超市食品实施的红绿灯方法,即以绿色(灯)标示的食品为营养好的,而以红色(灯)标示的食品为营养不好的,以引导消费者选购食品。由于这种FOP对营养标签中的信息进行了加工,所以成为评价型(interpretative)FOP。

对于这些不断涌现的各种各样食品营养标识形式,消费者、管理者、企业、学者都有着不同的反应和看法,特别是对于其合理性、适用性和效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全面和客观地提供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和澄清一些模糊看法,本课题组在收集世界各国和组织有关营养标识的策略和实际应用的信息的基础上,试图对各种标示方法进行比较,并据此对政府、企业和行业、学者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目的是进一步推动食品营养标识的健康发展,使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能更容易得到更好的科学信息,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和明智地选择食品。

编者

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