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脾胃病学
- 张声生 沈洪 王垂杰等
- 16字
- 2020-08-28 09:09:44
第六章 脾胃病的组方用药和配伍特点
第一节 不同病因脏腑用药
一、胃病用药
(一)清解胃热
1.石膏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泻胃火。
主治:胃火炽盛证。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齿痛、牙龈肿痛、头痛等。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
《本草纲目》:“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止阳明经头疼……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疼。”
配伍:
(1)常与藿香、栀子、防风等同用,用于脾胃伏火,所致烦渴易饥、口疮口臭等,如泻黄散。
(2)常与麦冬、知母、生地等配伍,用于胃阴虚有热者,以泻火而缓痛,如玉女煎。
2.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中焦湿热证。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肠癖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本草正义》:“黄连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泄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配伍:
(1)常与生地、升麻、丹皮等配伍,用于胃有实热、积热者,如清胃散。
(2)常与黄芩、葛根等配伍,用于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如葛根芩连汤;还可与木香配伍,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若配乌梅,可治湿热下痢脓血日久,如黄连丸。
(3)常与吴茱萸配伍,用于肝火犯胃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如左金丸。
3.贯众
性味归经: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凉血止血,杀虫。
主治:血热证。
《神农本草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本草正义》:“贯众,苦寒沉降之质,故主邪热而能止血,并治血痢下血,甚有捷效,皆苦以燥湿、寒以泄热之功也。”
配伍:
(1)常与黄连配伍,用于治疗吐血,如贯众散。常与侧柏叶、仙鹤草等配伍,用于血热所致之便血等。
(2)常与其他驱虫药如槟榔、雷丸等配伍使用,用于肠道虫疾,如治疗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
4.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泻胃火。
主治:胃火炽盛证。蒲公英以其功专阳明,清胃中之火,又不损土而著称。
《医林纂要》云:蒲公英“补脾和胃,泻火”。
《本草新编》:“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六钱,始可散邪辅正耳。”
配伍:常与栀子、黄连、石膏等配伍,以增强清胃火之效;或单独使用,用于素体脾胃虚弱,而胃火炽盛者。
5.白花蛇舌草
性味归经: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主治:中焦湿热证。
配伍:常与茵陈、栀子等配伍,用于湿热黄疸。
6.山慈菇
性味归经: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中焦热盛。
配伍:常与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配伍,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所致之牙龈肿痛、口疮齿衄等。
(二)温胃散寒
1.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脘腹冷痛或呕吐清涎。
《本草正义》:“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
配伍: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配伍,共奏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治疗腹中时痛、喜温喜按之虚劳里急之证,如小建中汤。
2.生姜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温胃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胃寒呕吐。
《本草备要》:“生姜能散逆气,呕家圣药。”
《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
配伍:
(1)常与高良姜、胡椒等配伍,治疗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所致胃脘冷痛、食少、呕吐等症。
(2)常与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配伍,治疗胃寒呕吐;与半夏配伍,治疗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与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配伍,治疗胃热呕吐。
3.胡椒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胃寒腹痛,呕吐泄泻。
《本草经疏》:“胡椒……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者。”
《本草纲目》:“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肠胃寒湿者宜之。”
《本草衍义》:“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验。”
配伍:
(1)常与高良姜、荜茇等配伍,治疗寒邪伤胃或素体胃寒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与吴茱萸、白术等配伍,治脾胃虚寒之泄泻。
4.丁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冷痛。
《开宝本草》:“丁香,子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温脾胃,止霍乱。”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配伍:
(1)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配伍,治疗胃寒呃逆,如丁香柿蒂汤。
(2)常与砂仁、白术、生姜等同用,治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食少吐泻,如丁香散。
5.高良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本草纲目》:“健脾胃,宽噎膈,破冷癣,除瘴疟。”
《名医别录》:“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配伍:
(1)与炮姜配伍,治疗胃寒,脘腹冷痛,如二姜丸。
(2)与半夏、生姜等配伍,治疗胃寒呕吐;与党参、茯苓、白术等配伍,治疗虚寒呕吐。
6.荜茇
性味归经:辛,热。归胃、大肠经。
功效:温中散寒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泄泻。
《本草便读》:“荜拨……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本草衍义》:“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
配伍:常与白术、干姜、肉豆蔻、厚朴等配伍,用治胃寒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如荜茇散。
(三)理气消胀
1.苏梗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理气宽中。
主治:脾胃气滞。
《本草正义》:“紫苏,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看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
《本草汇言》:“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脯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
配伍:
(1)常与香附、陈皮等理气药配伍,治疗中焦气机郁滞之脘腹痞满、恶心呕吐等症。偏寒者,常与藿香、砂仁、丁香等配伍;偏热者,常与黄连、竹茹、芦根等配伍;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配伍,如半夏厚朴汤。
(2)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行气宽中之功效。
2.砂仁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
主治:湿浊中阻,脾胃虚寒。
《本草汇言》:“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此药辛香而窜,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
《药品化义》:“砂仁,辛散苦降,气味俱厚。主散结导滞,行气下气,取其香气能和五脏,随所引药通行诸经。”
配伍:
(1)常与陈皮、厚朴、木香、枳实等配伍,治疗湿阻或气滞脾胃引起的脘痞不饥及呕吐泄泻等症,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如香砂枳术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配伍,用于脾虚气滞者,如香砂六君子汤。
(2)常与干姜、附子等配伍,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泄泻。
3.陈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和中。
主治:脾胃气滞,湿浊中阻。
《本草汇言》:“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止呕、止咳,健脾和胃者也。”
配伍:
(1)常与木香、枳实等配伍,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等症,以增强行气止痛之功。
(2)常与人参、白术、茯苓等配伍,用于脾虚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以及恶心呕吐等症,如异功散。
(3)与苍术、厚朴配伍,用于湿阻中焦、脘腹痞闷、便溏泄泻等,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如平胃散。
(4)与生姜、半夏配伍,用于治疗胃寒呕吐;与竹茹、生姜、大枣等药配伍,治疗呕吐、呃逆,如橘皮竹茹汤。
4.枳实
性味归经:苦、辛、酸,微寒(有争议,也有很多医家认为是“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主治:积滞内停,痰阻痞满。
《本草再新》:“破气,化痰,消食宽肠,杀虫,败毒。”
《药品化义》:“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故主中脘以治血分,疗脐腹间实满,消痰癖,祛停水,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非此不能也。”
配伍:
(1)常与山楂、麦芽、神曲等配伍,治疗饮食积滞、脘腹痞满胀痛,如曲麦枳术丸。
(2)常与黄芩、黄连配伍,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如枳实导滞丸。
(3)常与大黄、芒硝、厚朴等配伍,治疗热结便秘、腹满胀痛,如大承气汤。
5.木香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三焦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调中导滞。
主治:脘腹胀痛,纳呆、食积,泻痢后重。
《本草求真》:“木香,下气宽中,为三焦气分要药。然三焦则又以中为要。故凡脾胃虚寒凝滞,而见吐泻停食……服此辛香味苦,则能下气而宽中矣。中宽则上下皆通,是以号为三焦宣滞要剂。”
配伍:
(1)常与藿香、砂仁、川楝子等配伍,治疗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痛,如木香调气散。
(2)常与党参、白术、陈皮等配伍,治疗脾虚气滞,脘腹胀满、纳呆、食少、便溏,如香砂六君子汤。与砂仁、枳实、白术等配伍,治疗脾虚食少,兼食积气滞,如香砂枳术丸。
(3)常与黄连配伍,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如香连丸。
(4)常与槟榔、青皮、大黄等配伍,治疗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如木香槟榔丸。
6.沉香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降逆。
主治:脘腹胀痛,胃寒呕吐、呃逆。
《本草再新》:“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
《日华子本草》:“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
配伍:
(1)常与乌药、木香、槟榔等配伍,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如沉香四磨汤。常与肉桂、干姜、附子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如沉香桂附丸。
(2)常与陈皮、荜澄茄、胡椒等配伍,治疗寒邪犯胃,呕吐清水,如沉香丸。常与丁香、白豆蔻、柿蒂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寒,呕吐呃逆,经久不愈者。
7.檀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散寒,开胃调中。
主治:脘腹胀痛,胃脘冷痛,食少。
《本草备要》:“调脾肺,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本草求真》:“白檀香……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
配伍:常与乌药、白豆蔻、砂仁、丁香等配伍,治疗寒凝气滞,脘腹胀痛、冷痛或呕吐清涎,食少等症,如沉香磨脾散。
8.乌药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证。
《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
《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
配伍:
(1)与木香、陈皮、吴茱萸、枳壳等配伍,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冷痛诸症。
(2)与百合配伍,治疗胃阴虚而兼有气滞者,如百合乌药汤。
9.佛手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胃、脾、肺经。
功效:理气和胃。
主治:脾胃气滞证。
《本经逢原》:“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取陈年者用之。”
《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配伍:常与木香、砂仁、枳壳、香橼等配伍,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嗳气、恶心、食少等症。
10.香橼
性味归经:辛、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理气和中。
主治:脾胃气滞证。
《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气,止呕逆,进食,健脾。”
《医林纂要》:“治胃脘痛,宽中顾气,开郁。”
配伍:常与木香、砂仁、藿香、佛手等配伍,治疗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等症。
11.甘松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理气止痛,醒脾健胃。
主治: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
《本草纲目》:“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与山柰合用更善。”
配伍:
(1)常与木香、砂仁、陈皮、厚朴等配伍,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
(2)常与柴胡、郁金、白豆蔻等配伍,治疗思虑伤脾,不思饮食。
(四)和胃降逆
1.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呕吐、心下痞。
《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
《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
配伍:
(1)常与生姜配伍,治疗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如小半夏汤;与竹茹、黄连配伍,治疗胃热呕吐;配伍生姜或藿香、丁香等,治胃寒呕吐;与石斛、麦冬配伍,治疗胃阴虚呕吐;与人参、白蜜配伍,治疗胃气虚呕吐;与苏梗、砂仁配伍,治疗妊娠呕吐。
(2)常与干姜、黄连、黄芩等配伍,治疗痰热阻滞所致心下痞满,如半夏泻心汤。与黄连、瓜蒌配伍,治疗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呕吐等症,如小陷胸汤。
2.旋覆花
性味归经:苦、辛、咸,微温。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证。
《本草正》:“旋覆花,开结气,降痰涎,通水道,消肿满,凡气壅湿热者宜之。”
《药性论》:“……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配伍:常与代赭石、半夏、生姜等配伍,治疗脾胃气虚,痰湿中阻,胃气上逆而致的噫气呕吐、心下痞满之证,如旋覆代赭汤。
3.代赭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心经。
功效:重镇降逆。
主治:胃气上逆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之证,当以降胃为主,而降胃之药,实以赭石力最效。”
《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配伍:常与旋覆花、半夏、生姜等配伍,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噫气等,如旋覆代赭汤。
4.枇杷叶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主治:胃气上逆证。
《本草经疏》:“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啘止也。”
《本草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配伍:常与陈皮、竹茹等配伍,治疗胃热呕吐、哕逆。
5.柿蒂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胃经。
功效:降逆下气。
主治:胃气上逆证。
《滇南本草》:“治气隔反胃。”
《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寒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
配伍:
(1)常丁香、生姜等配伍,治疗胃寒呃逆,如柿蒂汤;与人参、丁香配伍,治疗虚寒呃逆,如丁香柿蒂汤。
(2)常与黄连、竹茹等配伍,治疗胃热呃逆。
(3)与半夏、陈皮、厚朴等配伍,治疗痰浊内阻之呃逆。
(五)滋养胃阴
1.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胃热阴虚证。
《本草正义》:“知母……清胃以救津液,消中瘅热宜之。”
配伍:
(1)常与石膏、麦冬、熟地等,治疗胃热阴虚所致的消谷善饥、烦热干渴、牙痛等症。
(2)常与生地、玄参、麦冬等配伍,治疗阴虚肠燥便秘证。
2.玉竹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津养胃。
主治:滋养胃阴。
《本草正义》:“治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嗌干等症,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
配伍:常与麦冬、沙参等配伍,治疗胃热阴虚之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症,与石膏、知母、麦冬、天花粉等配伍,治疗胃热津伤之消渴,共收清胃生津之效。
3.沙参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益胃生津。
主治:胃阴虚证。
《饮片新参》:“养肺胃阴,治劳咳痰血。”
《本草求真》:“沙参有南、北二种,均有清养肺胃之功。北沙参质坚性寒,富有脂液;南沙参空松而肥,气味轻清,体虚力微。一则偏于养胃,一则偏于清肺。对于肺无余热现而发生之咳嗽,由宜北沙参;对于胃虚有余热而发生之咳嗽,则宜南沙参。”
配伍:常与生地、玉竹、麦冬等配伍,以清热养胃生津,如益胃汤。
4.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
功效:益胃生津。
主治:胃阴不足证。
《本草正义》:“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
《本草新编》:“麦门冬,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止血家之呕吐。”
配伍:
(1)常与半夏、人参、甘草等配伍,治疗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口干烦渴,如麦门冬汤。
(2)与生地、玉竹、沙参等配伍,用于肺胃阴虚有热之咽干口燥,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症,如沙参麦冬汤。
(3)与生地、玄参配伍,治热邪伤津之便秘,如增液汤。
5.石斛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肾经。
功效:益胃生津。
主治:胃阴虚及热病伤津证。
《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
《本草再新》:“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散暑。”
配伍:与生地、麦冬、黄芩等配伍,治疗胃阴不足之胃脘疼痛、饥不欲食、津亏口渴、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
(六)消食导滞
1.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助脾健胃,消食化积。本品为消化肉食积滞的要药。
主治:食滞不化证。
《本草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配伍:常与麦芽、神曲、槟榔等配伍,以加强消食化积之功,治疗各类饮食积滞,如焦三仙、焦四仙。与木香、青皮配伍,可治疗食积所致脘腹胀痛等,如匀气散。
2.神曲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饮食积滞证。
《本草正》:“神曲,味甘气平,炒黄入药,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逐痰积,破癥瘕,运化水谷,除霍乱胀满呕吐。”
《本经逢原》:“神曲,其功专于消化谷麦酒积,陈久者良。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
配伍:常山楂、麦芽、木香等配伍,治疗饮食积滞之脘腹胀满,食少纳呆,肠鸣、腹痛、腹泻等。
3.麦芽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本品尤擅治疗淀粉性食物的积滞。
主治:饮食积滞证。
《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本草经疏》:“麦糵,功用与米糵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
配伍:常与山楂、神曲、鸡内金配伍,治疗食积不化,纳呆、脘闷、腹胀等。常与白术、陈皮等配伍,治疗脾虚食滞,不思饮食、食后饱胀等,可使补而不滞,如健脾丸。
4.稻芽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消食和中,健脾开胃。本品消食和中,作用和缓,助消化而不伤胃气。炒稻芽偏于消食,焦稻芽善化积滞。
主治:脾虚食滞证。
《本草经疏》:“蘖米即稻蘖也。具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脾胃和则中自瘟,气自下,热自除也。”
配伍:常与麦芽配伍,用于食积不消,腹胀口臭等,以提高疗效。亦常与砂仁、白术、炙甘草等配伍,治疗脾虚食少,如谷神丸。
注:稻芽、麦芽均具消食和中、健胃之功,主治米面薯芋类食滞证及脾虚食少等。但麦芽消食健胃力较强,而稻芽力较弱,故稻芽更宜于轻证,或病后脾虚者。但二药临床常相须为用。
5.莱菔子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主治:食积气滞证。
《本草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
配伍:常与山楂、神曲、陈皮配伍,治疗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腹泻等,如保和丸;若再与白术配伍,可攻补兼施,治疗食积气滞兼脾虚者,如大安丸。
6.鸡内金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消食健胃。
主治:食积不化,小儿疳积。
《本草纲目》:“治小儿食疟,疗大人(小便)淋漓、反胃,消酒积,主喉闭、乳蛾,一切口疮,牙疳诸疮。”
《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配伍:常与山楂、麦芽等配伍,治疗食积较重者。与白术、山药、使君子等配伍,可用于小儿脾虚疳积。
7.莪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消积止痛。本品行气消积之力较为峻猛。
主治:饮食积滞之脘腹胀痛。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血气,开胃消食,通月经,消瘀血,止扑损痛,下血及内损恶血等。”
配伍:常与青皮、槟榔配伍,治疗食积不化之脘腹胀痛,如莪术丸。若与党参、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可治疗脾虚食积之脘腹胀痛。
(七)散风燥湿
白芷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燥湿散寒。
主治:胃冷腹痛证。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本草正义》:“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
配伍:可与桂枝、吴茱萸、白术、山药等温中散寒、健脾除湿药配伍,治疗中焦寒湿所致胃脘冷痛、呕吐清涎等症。
(八)收敛止血
1.白及
性味归经: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
主治:肺胃出血证。
《本草汇言》:“白及,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
配伍:常与乌贼骨配伍,治疗胃出血,如乌及散。或与茜草、生地、丹皮、牛膝等配伍,治疗血热证所致之吐血,如白及汤。
2.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对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
主治:出血证。
《本草纲目》:“三七……止血,散血,定痛……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
《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
配伍:与花蕊石、血余炭、白及等配伍,治疗吐血及二便下血等,如化血丹。
3.仙鹤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肝、脾经。
功效:收敛止血。药性平和,出血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主治:出血证。
《百草镜》:“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
配伍:常与生地、侧柏叶、牡丹皮等配伍,治疗血热妄行之出血证;与党参、熟地、炮姜、艾叶等配伍,治疗虚寒性出血证。
(九)制酸止痛
1.贝母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经。
功效: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吐酸。
配伍:常与海螵蛸配伍,治疗胃痛吐酸,如乌贝散。
2.海螵蛸
性味归经: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制酸止痛、收敛止血。
主治:胃痛吐酸,出血证。
配伍:
(1)常与浙贝母配伍,治疗胃痛吐酸,如乌贝散。
(2)常与白及配伍,治疗胃出血,如乌及散。
(袁红霞 魏 霞 魏爱勤)
二、脾病用药
(一)补脾益气
1.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主治:脾气不足证。本品大补元气,益脾气,适用于脾气不足之证。
《本草汇言》:“元神不足,虚羸乏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衰陷,用之可升也……脾胃衰薄,饮食减常,或吐或呕,用之可以和中而健脾。”
《汤液本草》:“味既甘温,调中益气。”
配伍:常与白术、茯苓、炙甘草等益气健脾药配伍,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如四君子汤。
2.党参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中益气。
主治:中气不足证。
《本草从新》:“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本草正义》:“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
配伍:常与白术、茯苓、炙甘草配伍,用于中气不足产生的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等证。
3.太子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生津。
主治: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之证。
《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配伍:常与山药、石斛等配伍,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
4.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胃固表。
主治: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证。
《本草正义》:“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药品化义》:“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
配伍:
(1)常与党参、白术、山药配伍,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
(2)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配伍,用于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如补中益气汤。
5.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满等。
《药性论》:“主大风顽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皯,治水肿胀满,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医学启源》:“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和胃,生津液,主肌热,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
配伍:常与人参或党参、茯苓、甘草等配伍,治疗脾气虚弱,食少神疲,以益气健脾,如四君子汤;常与人参或党参、干姜等配伍,治疗脾胃虚寒,腹满泄泻,以温中健脾;常与枳实配伍,治疗脾虚而有积滞,脘腹痞满,以消补兼施。
6.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
主治:脾虚诸证。
《用药心法》:“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生津导气。”
《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
配伍:常与人参、白术、甘草配伍,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呆、乏力等,如四君子汤。常与桂枝、白术配伍,用于脾虚停饮,如苓桂术甘汤。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配伍,治疗脾虚湿泄,如参苓白术散。
7.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主治:脾胃虚弱证。
《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配伍:常与人参、白术、茯苓等配伍,用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泄泻之证,如参苓白术散。
8.白扁豆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胃经。
功效:健脾,化湿,消暑。
主治:①脾虚湿盛证;②暑湿吐泻证。
《本草纲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
《药品化义》:“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主治霍乱呕吐,肠鸣泄泻,炎天暑气,酒毒伤胃,为和中益气之佳品。”
配伍:
(1)脾虚湿盛证: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配伍,用于脾虚湿滞,食少、便溏或泄泻,如参苓白术散。
(2)暑湿吐泻:与荷叶、滑石等清暑、渗湿之品配伍,用于暑热夹湿者。与香薷、厚朴配伍,用于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阴暑”,如香薷散。
9.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缓急止痛。
主治:脾胃虚弱证。
《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
配伍: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如四君子汤。
10.大枣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主治:脾胃虚弱证。
《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配伍: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药配伍,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以增加疗效。
11.黄精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效:补脾益气,润肺滋阴。
主治:脾胃虚弱证。
《名医别录》:“补中益气……安五脏。”
《本经逢原》:“宽中益气,使五藏调和,肌肉充盛,骨髓强坚,皆是补阴之功。”
配伍:与党参、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药配伍,用于脾胃气虚而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脉象虚软者;与石斛、沙参、麦冬、谷芽等养阴开胃药配伍,用于脾胃阴虚而致口干食少、饮食无味、大便干燥、舌红无苔者。
12.莲子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脾、肾、心经。
功效:补脾止泻。
主治:脾虚久泻。
《神农本草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配伍: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等配伍,用于脾虚食少久泻,如参苓白术散。
13.芡实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脾、肾经。
功效:健脾止泻,益肾固精。
主治:脾虚久泻。
《本草从新》:“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解暑热酒毒,疗带浊泄泻,小便不禁。”
《本草求真》:“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
配伍:多与党参、白术、山药、莲子等配伍,用于脾虚久泻。
(二)温健脾阳
1.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主治:脾阳不足证。
《本草正》:“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
《本草正义》:“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配伍:常与益气健脾之人参、白术、干姜等配伍,用于阴寒内盛,脾阳不振,而见脘腹冷痛、大便溏泄者,如附子理中丸。
2.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主治:脾胃寒证。
《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配伍:与高良姜配伍,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如二姜丸。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如理中丸。
3.炮姜
性味归经:苦、涩,温。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脾胃虚寒证。
《医学入门》:“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得配本草》:“炮姜守而不走,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暖心气,温肝经,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有阴无阳者宜之。”
配伍:常与附子配伍,用于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如附子理中丸。
4.补骨脂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肾、脾经。
功效:补肾助阳,温脾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泄泻。
《本草经疏》:“补骨脂,能暖水脏;阴中生阳,壮火益土之要药也。其主五劳七伤,盖缘劳伤之病,多起于脾肾两虚,以其能暖水脏、补火以生土,则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则能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
《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
配伍:常与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配伍,用于补肾阳以暖脾止泻,如四神丸。
5.肉豆蔻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主治:①脾肾虚寒久泻;②胃寒胀痛,食少呕吐。
《本草正》:“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胃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
《本草纲目》:“暖脾胃,固大肠。”
配伍:
(1)常与肉桂、干姜、党参、白术、诃子等配伍,治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者;与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配伍,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如四神丸。
(2)常与木香、干姜、半夏等配伍,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
6.灶心土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温中止血,止呕,止泻。
主治:①虚寒呕吐;②脾虚久泻。
《本草汇言》:“伏龙肝,温脾渗湿,性燥而平,气温而和,味甘而敛,以藏为用者也。故善主血失所藏……他如藏寒下泄,脾胃因寒湿而致动血络,成一切失血诸疾,无用不宜尔。”
《本草便读》:“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
配伍:
(1)常半夏、干姜、白术等配伍,用于脾胃虚寒呕吐。
(2)与附子、干姜、白术、肉豆蔻等配伍,治疗脾虚久泻,以增强温中止泻之功。
(三)健脾祛湿
1.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
主治:湿滞中焦证。本品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
《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本草正义》:“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好,舌苔垢腻者最捷之药。”
配伍:
(1)常与苍术、厚朴等配伍,用于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的脘腹痞闷,如不换金正气散。
(2)常与半夏配伍,用于湿浊中阻所致呕吐,如藿香半夏汤;与丁香、豆蔻等配伍,用于偏于寒湿者;与竹茹、黄连等配伍,用于偏于湿热者;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脾胃虚弱者。
2.佩兰
性味归经:辛,平。归脾、胃经。
功效:化湿,解暑。
主治:湿滞中焦证。
《中药志》:“发表祛湿,和中化浊。治伤暑头痛,无汗发热,胸闷腹满,口中甜腻,口臭。”
《素问·奇病论》:“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配伍:常与藿香、苍术、厚朴等药配伍,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以及口中甜腻等症。
3.苍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健脾。
主治:湿滞中焦证。
《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配伍:常与厚朴、陈皮等配伍,用于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如平胃散。
4.白豆蔻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①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证;②呕吐。
《珍珠囊》:“散肺中滞气,消谷进食。”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配伍:
(1)常与厚朴、苍术、陈皮等行气化湿药配伍,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与薏苡仁、杏仁等配伍,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者,如三仁汤;与黄芩、黄连、滑石等配伍,用于热甚者,如黄芩滑石汤。
(2)与藿香、半夏等配伍,用于呕吐,以胃寒呕吐为适宜,如白豆蔻汤。
5.草豆蔻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证。
《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配伍:
(1)与苍术、半夏、陈皮等配伍,用于湿阻气滞。
(2)常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用于治胃寒呕恶。
6.草果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温中。
主治:寒湿阻滞脾胃证。
《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
《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配伍:常与厚朴、苍术、半夏等配伍,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
7.薏苡仁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主治:①脾虚湿盛证;②湿温病邪在气分,湿邪偏胜。
《药品化义》:“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肠胃。主治脾虚泻,致成水肿,风湿盘缓,致成手足无力,不能屈伸。”
《本草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土能胜水除湿,故泄泻、水肿用之。”
配伍:常与茯苓、白术、黄芪等配伍,用于脾虚湿胜之食少泄泻、水肿腹胀、脚气浮肿。
8.厚朴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行气,燥湿,消积。
主治:①湿滞中焦证;②肠胃积滞便秘证。
《本草汇言》:“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
配伍:
(1)常与苍术、陈皮等配伍,用于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腹胀满,腹痛或呕逆等证,如平胃散。
(2)常与大黄、枳实配伍,用于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如厚朴三物汤。与大黄、芒硝、枳实配伍,用于热结便秘者,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如大承气汤。
9.茵陈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主治:黄疸。
《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本草正义》:“茵陈,味淡利水,乃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
配伍:与大黄、栀子配伍,用于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如茵陈蒿汤。与泽泻、猪苓等配伍,用于黄疸湿重于热者,如茵陈五苓散;与附子、干姜等温中祛寒之品配伍,用于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如茵陈四逆汤。
(四)升举阳气
1.葛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升阳止泻。
主治:湿热泻痢及脾虚泄泻。
《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治胃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用之。又清暑益气汤兼黄柏用者,以暑伤阳明,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
《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配伍:常与黄芩、黄连等配伍,用于湿热泻痢,如葛根芩连汤;常与人参、茯苓、甘草等配伍,用于脾虚泄泻,如七味白术散。
2.升麻
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升举阳气。
主治: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本草正》:“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
配伍:常与柴胡配伍,并与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品配伍,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等,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袁红霞 魏 霞 黄霞)
三、肠病用药
(一)泻下通便
1.润肠通便
(1)火麻仁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肠燥便秘。
《药品化义》:“麻仁,能润肠,体润能去燥,专利大肠气结便秘。凡年老血液枯燥,产后气血不顺,病后元气未复,或禀弱不能运行者皆能治。”
配伍:与其他润肠通便药同用,或与大黄、厚朴等配伍,以增强通便作用,如麻子仁丸。
(2)郁李仁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肠燥便秘。
《本草纲目》:“郁李甘苦而润,其性降,故能下气利水。”
配伍:常与柏子仁、杏仁、桃仁等配伍,用于肠燥便秘,如五仁丸。与朴硝、当归、生地配伍,用于产后肠胃燥热,大便秘滞,如郁李仁饮。
(3)松子仁
性味归经:甘,温。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肠燥便秘。
《玉楸药解》:“松子仁与柏子仁相同,收涩不及而滋润过之,润肺止咳,滑肠通秘,开关逐痹,泽肤荣毛,亦佳善之品。”
配伍:可与火麻仁、柏子仁等份同研,溶白醋为丸,黄芪汤送服,用于老人虚秘(《本草衍义》)。
(4)瓜蒌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肠燥便秘。
《本草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配伍:常与火麻仁、郁李仁、生地等配伍,治疗肠燥便秘。
(5)肉苁蓉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肠燥便秘。
配伍:与沉香、麻子仁配伍,治疗津液耗伤所致大便秘结,如润肠丸。
2.通里攻下
(1)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主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配伍:常与芒硝、枳实、厚朴配伍,用于便秘积滞,以增强泻下通腑泄热的作用,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与人参、当归等配伍,用于便秘热结而气血不足者,如黄龙汤。与麦冬、生地、玄参等配伍,用于热结津伤者,如增液承气汤。与附子、干姜配伍,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者,如温脾汤;与黄连、木香配伍,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之腹痛。常与牡丹皮、桃仁等配伍,用治肠痈腹痛。
(2)芦荟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杀虫。
主治:热结便秘、小儿疳积等。
《药性论》:“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疳,除鼻痒。”
《开宝本草》:“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劲风,疗五疳,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
配伍:常与朱砂配伍,能泻下通便,且清肝火、除烦闷,如更衣丸。
(3)芒硝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解毒。
主治:实热积滞、便秘。
《神农本草经》:“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
《药品化义》:“味咸软坚,故能通燥结;性寒降下,故能去火燥,主治时行热狂,六腑邪热,或上焦膈热,或下部便坚。”
配伍:常与大黄相须为用,泄热、润下软坚、荡涤肠胃,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与大黄、大蒜配伍,捣烂外敷,用于肠痈初期。
(4)番泻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下导滞。
主治:便秘。
《饮片新参》:“泄热,利肠腑,通大便。”
配伍:可与枳实、厚朴等配伍,适用于热结便秘,习惯性和老年便秘,热结较甚者,增强泻下导滞作用。
3.峻下寒积
巴豆
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峻下冷积,祛痰。
主治:寒积便秘急症等。
《神农本草经》:“破癥瘕积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配伍:可单用或与大黄、干姜配伍为丸,用于寒邪食积,阻结肠道,大便不通,胀满胀痛,如三物备急丸。与胆南星、朱砂、六神曲等配伍,用于小儿痰涎壅盛、乳食停积甚至惊悸者,如万应保赤散。
(二)涩肠止泻
1.乌梅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安蛔止痛。
主治:久泻久痢、蛔厥腹痛等。
《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配伍:与罂粟壳、诃子配伍,治疗久泻久痢者,如固肠丸。常与细辛、黄连、川椒、附子等配伍,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呕吐等,如乌梅丸。
2.五倍子
性味归经:酸、涩,寒。归肾、肺、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久泻、久痢,便血痔血等。
《本草拾遗》:“肠虚泻痢,为末熟汤服之。”
《本草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疡金创,收脱肛子肠坠下。”
配伍:可与五味子、诃子配伍,治久泻久痢,以增强涩肠之功;可与槐花、地榆等配伍,治疗便血、痔血,或煎汤熏洗患处。
3.石榴皮
性味归经:酸、涩,温。归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杀虫。
主治:久泻久痢、脱肛,蛔虫、蛲虫、绦虫等寄生虫病。
《名医别录》:“疗下痢,止漏精。”
《本草纲目》:“止泻痢,下血,脱肛,崩中漏下。”
配伍:可与肉豆蔻、诃子等配伍,治疗久泻久痢。可与槟榔、使君子配伍,治疗肠道寄生虫,如石榴皮散。
4.诃子
性味归经: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用于久泻久痢、脱肛。
《药性论》:“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结气,止水道,黑髭发。”
《本经逢原》:“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
配伍:常与干姜、罂粟壳、陈皮配伍,用于久泻久痢或脱肛者,如诃子皮饮。与防风、秦艽、白芷等配伍,治疗肠风下血证,如肠风泻血丸。
5.赤石脂
性味归经:甘、涩,温。归大肠、胃经。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赤石脂甘温而涩,故能温里涩肠固脱,用治久泻久痢。
《神农本草经》:“主泻痢,肠澼脓血,下血齿白。”
《本经逢原》:“赤石脂功专止血固下,仲景桃花汤治下痢便脓血者,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固脱……火热暴注,初痢有积滞者勿用。”
配伍:常与禹余粮相须为用,适用于虚寒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或与温中散寒补虚之干姜、粳米同用,治疗虚寒下痢,便脓血不止者,如桃花汤。
(三)凉血止血
1.槐花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本品性寒凉而苦降,善清泄大肠之火热而凉血止血,用于肠风便血。
《本草备要》:“入肝、大肠血分而凉血,治风热目赤、齿白泻痢、五痔肠风、吐崩诸血。”
配伍:常与黄连、地榆等配伍,治疗新久痔血,如榆槐脏连丸。常与山栀配伍,用于治便血属血热甚者,如槐花散。
2.地榆
性味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下焦血热出血的便血、痔血、血痢等。
《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配伍:常与生地、白芍、黄芩、槐花等配伍,治疗便血因于热甚者,如约营煎。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治疗痔疮出血者,如槐角丸。与甘草配伍,治疗血痢,如地榆汤。
(四)行气消积
槟榔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驱虫消积。
主治:肠道寄生虫病;食积气滞,泻痢后重。
《名医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癣,杀三虫伏尸,疗寸白。”
《本草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配伍:常单用或与南瓜子配伍,治疗绦虫病;多与使君子、苦楝皮配伍,治疗蛔虫、蛲虫证。常与木香、青皮、大黄等配伍,用于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及痢疾里急后重等,如木香槟榔丸。
(五)胜湿止泻
防风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胜湿止泻。
主治:肝郁乘脾之泄泻腹痛。
配伍:常与陈皮、白芍、白术配伍,治肝郁侮脾泄泻,如痛泻要方。
(六)消痈排脓
1.红藤
性味归经:苦,平。归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善于散肠中瘀滞,治肠痈腹痛。
《本草图经》:“行血,治血块。”
配伍:常与金银花、连翘、大黄等配伍,治疗肠痈腹痛,如红藤煎。
2.败酱草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主治:本品辛散苦泄,既可解毒排脓,又可活血消痈,为治疗肠痈要药。
《本草纲目》:“败酱乃手足阳明厥阴药也,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
配伍:常与薏苡仁、附子配伍,治疗肠痈脓成者,如薏苡附子败酱散;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赤芍、桃仁等配伍,用于肠痈初起。
(袁红霞 魏 霞 施伟东)
四、肝病用药
(一)补肝益血
1.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润燥滑肠。
主治:虚寒腹痛,肠燥便难,赤痢后重。
配伍:
(1)与白芍配伍,养肝血,柔肝体,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用于治疗肝郁化火,少腹胀痛,胃脘疼痛,如逍遥散。
(2)与枸杞配伍,养血滋阴柔肝,用于治疗肝肾阴血亏虚而致的肝气不舒。
2.白芍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主治:血虚阴虚之人胸腹胁肋疼痛。
配伍:
(1)与桂枝、胶饴、甘草配伍,用于脘腹疼痛。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白芍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共同达到温中补虚缓急之功,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如建中汤辈。
(2)与甘草配伍,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等症,如芍药甘草汤。
(3)常与柴胡、枳壳等配伍,用于治疗胁痛,如柴胡疏肝散。
3.阿胶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主治:用于血虚萎黄,虚风内动,吐血便血。
配伍:
(1)可与薯蓣、当归、桂枝、干地黄、麦曲、豆黄卷、甘草、人参、川芎、芍药、白术、麦冬、杏仁、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配伍,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兼有风气诸疾,具有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的功效,如薯蓣丸。
(2)可与连根葱白、蜂蜜配伍,用于治疗老人体虚大便秘涩,如胶蜜汤。可与枳壳、滑石配伍,治产后虚羸、大便秘涩,如阿胶枳壳丸。
(3)与当归、赤芍等配伍,治便血如下豆汁,如阿胶芍药汤;与白芍、黄连等配伍,治先便后血,如阿胶丸。
4.桑椹子
性味归经:甘,酸、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滋阴补血,生津润肠。
主治:肠燥便秘,津亏血少。
配伍:
(1)与熟地、何首乌、女贞子等配伍,用于补血养肝,如首乌延寿丹。
(2)可与何首乌、肉苁蓉、黑芝麻、火麻仁等养血润肠之品配伍,治津血亏虚所致的肠燥便秘,以增强疗效。
5.何首乌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肠燥便秘。
配伍:可与肉苁蓉、当归、火麻仁等配伍,用于年老体弱之人血虚肠燥便秘。
6.怀牛膝
性味归经:甘、苦、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生用逐瘀血,消痈肿,通经脉。
主治:用于治疗腰膝酸痛,肝阳眩晕。
《名医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
《本草纲目》:“滋补之功,如牛之力”。
配伍:
(1)常与侧柏叶、白茅根、小蓟等配伍,治上部血热妄行者,吐血。
(2)与桂枝配伍,用于治疗脾胃虚寒。
(二)滋养肝阴
1.山茱萸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主治:肝肾不足之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内热消渴。
配伍:可与人参、白术、补骨脂等配伍,用于治疗五更肾泄,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如脾肾双补丸。
2.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肝、肾经。
功效:清热,生津,润燥,滑肠。
主治: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温病伤阴,肠燥便秘。
配伍:
(1)与枸杞、川楝子配伍,养肝阴、疏肝气,治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如一贯煎。
(2)生地黄与补益药配伍往往需要服用较长时间,要注意其性寒易伤阳气和脾胃之弊,避免过用,或可配伍益气护胃之品。
3.枸杞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肾、肺经。
功效:养肝滋肾。
主治:肝肾亏虚证。
《本草经疏》:“枸杞子,润而滋补,兼能退热,而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
配伍:常与滋阴养血之沙参、麦冬、当归及疏肝止痛之川楝子配伍,用于治疗肝肾阴亏,肝体失养,疏泄失常,胁肋隐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如一贯煎。
4.墨旱莲
性味归经:甘、酸,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主治:治吐血、便血、血痢。
配伍:可与生地黄、阿胶等滋阴凉血止血之品配伍,既能补益肝肾之阴,又能凉血止血,故尤宜于阴虚血热的出血证。
(三)温散肝寒
1.吴茱萸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寒疝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神农本草经疏》:“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腹内绞痛……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配伍:
(1)与川楝子、木香、茴香、桂心、生姜、清酒等辛散温通之药配伍,以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2)温脾暖胃: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疗寒疝腹痛,如导气汤。
(3)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温阳补火、涩肠止泻之品配伍,治疗因脾肾虚寒所致之五更泻,如四神丸。
(4)降逆止呕:与干姜、甘草配伍,治疗霍乱心腹痛,呕吐不止,如吴茱萸汤。与半夏、生姜配伍,治疗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呕吐。与黄连配伍,治疗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呕吐吞酸,如左金丸。
(5)佐制寒凉:肝为刚脏,主疏泄,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若治肝火上亢而过用寒凉药,则会郁遏肝气,导致肝气郁滞。吴茱萸味辛能散,入肝经,可疏肝气之郁滞,使肝气条达。于诸寒凉药中伍之,则可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如左金丸即以本品与六倍之黄连相伍,既不伤黄连泻火之力,又可使全方不致寒凉太过而郁遏肝气,变生他证。
2.肉桂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引火归原,散寒止痛,暖脾胃,除积冷。
主治:命门火衰,腹痛泄泻,寒疝奔豚。
配伍:
(1)常与人参、白术健脾益气配伍,共奏温中健脾之功,以治其本,治疗因中焦虚寒而引起的脘腹冷痛、饮水不消、完谷不化等症,如真人养脏汤。
(2)与小茴香、枸杞等配伍,以温肾暖肝、祛寒止痛,治疗肝肾不足、寒滞肝脉之疝气痛,如暖肝煎。
3.小茴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肾、膀胱、胃经。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疝气疼痛。
配伍:
(1)可与高良姜、青皮、乌药等配伍,用于寒疝腹痛,天台乌药散。可与白术、陈皮、生姜等配伍,治脾胃虚寒的脘腹胀痛、呕吐食少。
(2)可与补骨脂配伍,用于治疗脘腹胀满、腹痛、呕吐、大便溏泄等证属脾肾阳虚者。
(3)可与葫芦巴配伍,用于治疗寒疝腹痛。
(4)可与荔枝核配伍,用于治疗寒疝腹痛、偏坠等症。
4.荔枝核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主治:寒疝腹痛。
配伍:
(1)可与木香配伍,研末服,用于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胃脘久痛,如荔香散;可与香附配伍,研末服,用于肝郁气滞血瘀之痛经及产后腹痛,如蠲痛散,或酌加川芎、当归、益母草等,疗效更好。
(2)常与木香配伍,治疗心腹胃脘久痛、食欲不振之脘腹胀痛等症。
(3)可与小茴香、青皮、吴茱萸、橘核等配伍,治寒凝气滞之疝气痛,疝气内消丸。
5.乌药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肝、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胸胁满闷,脘腹胀痛。
配伍:
(1)与沉香配伍,治疗肝郁脾虚之胸闷、腹胀、气短、乏力、呕吐等症。
(2)与木香配伍,治疗寒凝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以及胃肠神经症属气滞不通者。
(四)疏肝理气
1.香附
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平。归肝、三焦经。
功效:理气解郁。
主治:胁肋胀痛,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呕恶,寒疝腹痛。
配伍:
(1)与高良姜配伍,治疗寒凝肝胃、气滞不行之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如良附丸。
(2)与木香配伍,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胃脘疼痛等,如木香肾气丸。
(3)常与川芎、苍术、神曲、栀子配伍,用于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如越鞠丸。
(4)与苏梗配伍,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腹胀满、胁肋疼痛。
(5)与乌药配伍,治疗寒凝下焦、气血不和之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泻下、里急后重等症,如乌药散。
(6)与柴胡、川芎、枳壳等配伍,治疗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如柴胡疏肝散。
2.郁金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心、肺经。
功效:行气化瘀,利胆退黄。
主治:黄疸尿赤,肝胆湿热黄疸、胆石症。
配伍:
(1)与茵陈蒿、栀子配伍,治疗湿热黄疸;与金钱草配伍,可治胆石症。
(2)常与木香配伍,治疗气滞血瘀之胸、胁、腹痛,如颠倒木金散;与柴胡、白芍、香附等配伍,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刺痛。
3.柴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疏肝利胆,疏气解郁,散火。
主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配伍:
常与当归、白芍等配伍,用于肝郁气滞,胃脘胸胁疼痛,如逍遥散;与香附、川芎、芍药等配伍,用于胸胁疼痛,如柴胡疏肝散。
4.川楝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
功效:疏肝行气止痛,驱虫。
主治: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配伍:
(1)常与延胡索配伍,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属肝郁化火者,如金铃子散。
(2)与小茴香配伍,治疗小腹冷痛。
5.青皮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胆、胃经。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主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
配伍:
(1)与人参、白术、芍药配伍,用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者。
(2)与柴胡、芍药配伍,治疗两胁刺痛。
(3)与枳壳、肉桂配伍,用治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
(4)与陈皮配伍,用治肝郁气滞、胃气不和、两胁胀痛、胸腹满闷、胃脘胀痛等症。
6.橘叶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经。
功效:疏肝,行气。
主治:胁痛,胸膈痞满。
配伍:常与柴胡、郁金、川芎配伍,治肝气不舒,胸胁胀痛。
7.绿萼梅
性味归经:酸、涩,寒。归肝、胃、肺经。
功效:疏肝,和胃。
主治:肝胃气痛,食欲不振。
配伍:可与柴胡、佛手、香附等配伍,治疗肝胃气滞之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呆等。
8.玫瑰花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理气解郁。
主治:肝胃气痛,食少呕恶。
配伍:
(1)可与香附、青皮、郁金等配伍,用于肝气郁结所致胸胁满闷、肝胃气痛等。
(2)常与佛手、木香、八月札等配伍,用治肝胃不和所致脘腹胀痛、嗳气泛恶、食欲不振。
(3)常与健脾止泻固带药配伍,用治肠炎、痢疾、带下等。
9.娑罗子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胃经。
功效:理气宽中,和胃止痛。
主治:胸腹胀闷,胃脘疼痛等。
配伍:常与八月札、佛手等配伍,治疗肝胃气滞之胸闷胁痛、脘腹胀痛等。
10.八月札
性味归经:苦,平。入肝、胃二经。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胃气滞,脘腹、胁肋胀痛,饮食不消,下痢便泄。
配伍:
(1)与白芍配伍,用于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
(2)与知母配伍,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阴不足者。
(3)与川楝子配伍,用于治肝郁有热,心腹胁肋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来弦数者。
(4)与五灵脂配伍,用于血瘀脘腹疼痛。
11.薄荷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疏肝行气。
主治:食滞气胀,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配伍:
(1)常与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配伍,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如逍遥散。
(2)常与藿香、佩兰、白扁豆等配伍,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如薄荷汤。
(五)清肝胆火
1.白蒺藜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经。
功效:平肝解郁。
主治:肝郁胁痛。
配伍:
(1)与茯苓配伍,用于肝气犯胃、湿浊停胃之痞满、眩晕。
(2)与川楝子配伍,用于肝气横逆犯胃之胁痛、胃脘痛。
2.决明子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
配伍:常与大黄、芒硝等配伍,治疗大便燥结。
3.龙胆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胁痛口苦;或湿热下注。
配伍:
(1)与大黄配伍,用于肝郁火盛、湿热内炽所致黄疸热痢、便秘燥结等。
(2)与茵陈配伍,治胸胁胀满、口苦、咽干;与柴胡、山栀、黄芩配伍,用于清肝泻火,如龙胆泻肝汤。
(3)常与茵陈、郁金配伍,用于治疗黄疸、胁痛、小便色黄因湿热所致者。
4.胡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清肝明目。
主治:小儿疳疾,湿热泻痢,黄疸,吐血。
配伍:
(1)与银柴胡配伍,用于治疗小儿疳热。
(2)与乌梅配伍,用于治疗慢性泄痢、血痢、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
(3)与生地黄配伍,用于治疗虚火内扰而致的吐血。
5.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
配伍:
(1)与白芍、葛根、甘草等配伍,治疗湿热泻痢、腹痛,如葛根芩连汤;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配伍,治疗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2)可与半夏、黄连、枳实、厚朴配伍,用于湿热内蕴,脘腹痞闷,如半夏泻心汤。
6.茵陈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尿少。
配伍:
(1)与大黄、栀子等配伍,用于湿热熏蒸而致黄疸,如茵陈蒿汤;与茯苓、猪苓配伍,用于黄疸湿重于热者,如茵陈五苓散。
(2)与附子、干姜等配伍,用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如茵陈术附汤。
7.金钱草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解毒。
主治:肝胆结石,湿热黄疸。
配伍:与茵陈、郁金、大黄等配伍,治疗肝胆结石及黄疸,以增强清利肝胆及排石的作用。
8.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肺、胃经。
功效:护肝、利胆。
主治:胃脘痛,黄疸型肝炎。
配伍:
(1)常与香附、陈皮、金铃子、延胡索、川黄连配伍,治疗胃脘火痛,外感胃脘痛,里有热者,如清中汤。
(2)常与黄柏、茵陈蒿等配伍,治疗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如茵陈蒿汤。
9.夏枯草
性味归经:苦、辛,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热。
主治:黄疸。
配伍:与当归、白芍配伍,用于肝郁血虚所致诸症。
(六)平肝抑阳
代赭石
性味归经:苦、甘,平。入肝、胃、心包经。
功效:平肝镇逆。
主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
配伍:与旋覆花、半夏、人参配伍,用于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之胃脘痞闷、嗳气呃逆或食入即吐、苔白滑者,如旋覆代赭汤。
(七)活血化瘀
1.川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疏肝解郁。
主治:胸胁刺痛。
配伍:
(1)常与苍术、香附、神曲、栀子配伍,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等症,如越鞠丸。
(2)可与柴胡、枳壳、白芍配伍,用于肝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食少等,如柴胡疏肝散。
(3)与柴胡、香附等配伍,用于胸胁疼痛。
2.桃仁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心、肝、大肠、肺、脾经。
功能: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主治:血燥便秘。
配伍:
(1)与大黄、丹皮配伍,用于治疗肠痈,如大黄牡丹汤。
(2)与火麻仁、柏子仁、当归、杏仁等配伍,用于肠燥便秘,如润肠丸。
3.三棱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肝、脾经。
功效:行气,消积止痛。
主治:食积胀痛。
配伍:常与莪术、青皮、陈皮配伍,用治食滞腹胀;可与莪术、益智仁、茯苓等配伍,治伤食泄泻。
4.莪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行气止痛。
主治:饮食积滞、胸腹满闷作痛。
配伍:
(1)与青皮、槟榔配伍,用于食积脘腹胀痛,如莪术丸。
(2)与党参、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用于治疗脾虚食积之脘腹胀痛。
5.乳香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调气活血,定痛。
主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
配伍:与川楝子、延胡索等配伍,用于脘腹疼痛。
6.没药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脾、心经。
功效:散血祛瘀,消肿定痛。
主治:心腹诸痛。
配伍:与延胡索配伍,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之脘腹疼痛。
7.五灵脂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主治:心腹血气诸痛,小儿疳积。
配伍:常与蒲黄配伍,用于瘀血阻滞之痛证,如失笑散。与延胡索、香附、没药等配伍,治脘腹胁痛。
8.郁金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心、肺经。
功效:行气解郁,利胆退黄。
主治:胸腹胁肋诸痛,黄疸。
配伍:
(1)与柴胡、白芍或川楝子、香附等配伍,用于胁肋疼痛。
(2)常与茵陈、栀子、枳壳、青皮、芒硝等配伍,用于黄疸。
9.延胡索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主治:气血瘀滞之痛证,胸胁、脘腹疼痛。
配伍:与川楝子配伍,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胃脘作痛等症,如金铃子散。
10.姜黄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肝经。
功效: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诸证,胸腹胁痛。
配伍:与当归、木香、乌药配伍,用于血瘀气滞的心、腹、胸、胁痛,如姜黄散;临床亦常与延胡索、乌药、桂心配伍,如推气散。
11.丹参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祛瘀止痛。
主治:癥瘕积聚,胸腹刺痛。
配伍:
(1)常与川芎配伍,治疗胸胁疼痛。
(2)常与砂仁、檀香等配伍,治疗胸腹疼痛属于气滞血瘀者,如丹参饮。
12.茜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能: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主治:便血,黄疸。
配伍:
(1)常与黄芩、地榆、槐角等配伍,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以清肠凉血止血。
(2)可与茵陈、山栀、大黄等配伍,用治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
13.蒲黄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效:止血,祛瘀。
主治:吐血,便血,心腹疼痛。
配伍:常与五灵脂配伍,用于治疗气滞血瘀之心腹疼痛、胸胁刺痛,如失笑散。
14.虎杖
性味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胆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配伍:与茵陈、金钱草等配伍,用治黄疸、胆石症。
15.降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散瘀,止血定痛,降气。
主治:胸胁疼痛,秽浊内阻之呕吐腹痛。
配伍:
(1)常与丹皮、郁金等配伍,治内伤吐血,属血瘀或气火上逆所致者。
(2)常与五灵脂、川芎、郁金等配伍,治血瘀气滞之胸胁、心腹疼痛。
16.刘寄奴
性味归经: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消食化积。
主治:食积不化,脘腹胀痛;便血;泄泻痢疾。
配伍:可与山楂、枳壳、白术配伍,治疗食积不化、脘腹胀痛。
(袁红霞 魏 霞 王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