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章 脾胃的解剖与功能

第一节 脾胃解剖的文献记载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胃的后下方,其形扁长如刀镰。《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上有以下记载:“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凡脾脏象土,与胃合为腑。”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上卷)亲见并改正脏腑图中的脾为长条形,中间有一条珑管。《医林改错》:“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孙思邈描述脾的颜色呈棕黄色(并非紫红色),扁长形,在胃旁,中有膏状物。从颜色、重量、形状看,孙思邈所指的脾为现代解剖学上的胰腺。同样,王清任心目中的脾为长条形,长度与胃相当,中间有一管,也与现代解剖学上的胰腺相似。《素问》王冰注:“脾,形象马蹄。”《医学入门》记载:“脾扁似马蹄。”《类经图翼》说:“形如镰刀,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医纲总枢》中描述:“脾形如犬舌……”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中医学的脾与西医学的脾十分相近。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分;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灵枢·肠胃》:“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灵枢·平人绝谷》:“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黄帝内经》将大肠、小肠的功能有时也统括于胃,如“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张仲景《伤寒论》有时亦将大肠、小肠统称胃,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是指肠而言。
小肠:小肠上接胃,下接大肠。小肠与胃相接处称为幽门,与大肠相接处称阑门。《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灵枢·平人绝谷》:“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上述描述与西医学的小肠极为相近。
大肠:大肠上端接小肠,大小肠相接处为阑门,下端为广肠。广肠末端外口即肛门。《灵枢·肠胃》:“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灵枢·平人绝谷》:“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从《灵枢》的记载来看,所说的回肠和大肠,即现代人体解剖学之盲肠、结肠;广肠即直肠。
(王垂杰 李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