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尿酸血症(第2版)
- 何青 刘德平
- 3256字
- 2020-08-28 09:44:54
第三节 抗高血压药物对血清尿酸的影响
在英国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收集1 775 505名成人相关数据,评价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后痛风的发病风险,结果显示:钙通道阻滞剂相对风险为0.87,95% CI为0.82~0.93;氯沙坦相对风险为0.78,95% CI为0.67~0.92;利尿剂相对风险为2.35,95% CI为2.19~2.53;β受体拮抗剂相对风险为1.49,95% CI为1.40~1.59;ACE抑制剂相对风险为1.25,95% CI为1.17~1.22;非氯沙坦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相对风险为1.31,95% CI为1.17~1.47。可见,在抗高血压一线药物中,除了氯沙坦及钙通道阻滞剂对血清尿酸水平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外,其他类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ACE抑制剂、非氯沙坦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对血清尿酸水平都有正向调节作用。
一、利尿剂
通常利尿剂通过以下途径导致血清尿酸水平增加:增加尿酸肾脏近曲小管净重吸收;与尿酸竞争肾小管的分泌位点,减少尿酸排泄率;减少血容量。具有上述作用的利尿剂包括所有的袢利尿剂以及效应位点位于肾脏远曲小管的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钠通道阻滞剂阿米洛利和氨苯蝶啶、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和依普利酮、袢类与噻嗪类药物的复合制剂以及保钾利尿剂。
利尿剂引起的血清尿酸增高一般在开始应用几天后出现,但如果首剂即服用大剂量(如80mg呋塞米),血清尿酸水平可能会在应用后24小时内增加。在长期应用利尿剂治疗期间,对于肾脏功能正常及没有液体潴留的患者来说,血清尿酸对利尿剂的反应会保持稳定,不会受到利钠增加或利尿剂抵抗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应用很小剂量的利尿剂也可能引起血清尿酸水平的增加,如应用12.5mg氢氯噻嗪,12.5mg、25mg、30mg氯噻酮,1.25mg苄氟噻嗪和1.25mg吲达帕胺都出现了血清尿酸水平的增加。已发表的研究显示,上述小剂量利尿剂应用时间多为6~12周,血清尿酸增加幅度在6%~19%之间。停止利尿剂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会下降。利尿剂导致血清尿酸增加的幅度受到利尿剂应用剂量的影响,5组高血压患者应用安慰剂,和不同剂量的苄氟噻嗪(1.25mg、2.5mg、5mg、10mg)每日一次,应用10周后,血清尿酸较安慰剂组分别增加6% 、9% 、19% 、21%。而血清尿酸对袢利尿剂的反应也可能存在这种剂量依赖效应,连续应用不同剂量托拉塞米(2.5mg、5mg、10mg)7天,血清尿酸水平分别增加7% 、9% 、18%。利尿剂剂量与尿酸水平有关,剂量越大,尿酸水平越高。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利尿剂都会增加尿酸水平,噻嗪类利尿剂替尼酸会增加尿酸排泄率,减低血清尿酸水平。
二、β受体拮抗剂
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噻吗洛尔、阿普洛尔在降压治疗时可增加血清尿酸水平。虽然β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本质上存在不同差异,包括受体选择性、内在拟交感活性和膜稳定性。但是该类药物升高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似乎与上述内在活性没有关系。临床研究中,高血压患者每日一次应用50~100mg阿替洛尔,比较苄氟噻嗪2.5~10mg抗高血压治疗12周,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分别增加30μmol/L和40μmol/L,两组患者应用抗高血压药前后血清尿酸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对比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在相同降压效力情况下对尿酸水平的影响小。β受体拮抗剂升高尿酸的机制仍然不明。健康人群应用噻吗洛尔4mg/d后增加到20mg/d连续4天,评价24小时尿酸清除分数和血清尿酸水平没有变化。同样,在健康人群应用100mg阿替洛尔,160mg普萘洛尔和5mg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特他洛尔,其24小时尿酸清除率、服药后6小时、24小时尿酸水平并没有改变。与这些结果不同的是,高血压患者应用普萘洛尔后尿酸的清除率下降。由此可见,β受体拮抗剂对健康人群及高血压人群的尿酸代谢影响并不相同。因此,在评价β受体拮抗剂对尿酸的影响时,应该慎重考虑其他因素如饮食、身体状态等。
三、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具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相反的作用。因此,理论上该类药物具有增加尿酸排泄,减低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然而,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在正常的使用剂量时并不改变血清尿酸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血管紧张素Ⅱ增加阻断了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选择性阻断近曲小管α1受体诱导的增加尿酸肾脏排泄作用。上述解释的例证如下:应用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凯坦生(同时通过阻断5-羟色胺的S2受体,并不增加血管紧张素Ⅱ),增加健康人群尿酸肾脏的排泄分数,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
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通过减少肾脏近曲小管重吸收,能增加肾脏尿酸排泄率,减低血清尿酸水平。这种作用似乎是该类药物的共同性质,但是ACE抑制剂对下调血清尿酸水平的幅度并不是一致的。例如,单独应用培哚普利4~16mg,有增加肾脏清除率的作用,24小时肾脏尿酸排泄分数与应用剂量呈正相关,但是这种变化即使在最高剂量组也没达到统计学意义。低钠饮食可以明显增加ACE抑制剂降低血清尿酸的作用。ACE抑制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和赖诺普利在高血压患者研究中对血清尿酸的作用与一般利尿剂相反。ACE抑制剂和利尿剂这种相反作用并没有相关性。卡托普利50mg或者25mg联合氢氯噻嗪25mg,赖诺普利10mg或20mg联合氢氯噻嗪12.5mg,依那普利10mg联合氢氯噻嗪25mg在一些研究中治疗高血压患者同时增加血清尿酸水平。ACE抑制剂与利尿剂联合增加尿酸水平除了药物剂量的因素外,其他因素如钠盐摄入也应该给予考虑。培哚普利4mg联合应用氢氯噻嗪25mg抗高血压治疗,不能预防利尿剂引起的血清尿酸水平增加。而且,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吲达帕胺与培哚普利的复方制剂每天应用一次显著增加血清尿酸水平。
五、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对于人尿酸有不同效应,能够逆向激活人URAT1对尿酸的摄取,在体外实验中通过URAT1、OAT1、OAT3和MRP4抑制尿酸的转运。应用坎地沙坦和替米沙坦观察大鼠肾脏对尿酸作用实验发现,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坎地沙坦明显下调肾脏尿酸排泄率,增加血清尿酸水平。替米沙坦对血清尿酸水平没有效应。他们证实:药物对肾脏尿酸代谢的影响是通过大鼠肾脏刷状缘膜转运体和基底膜OAT1和OAT3实现的。ARB对尿酸代谢的效应主要取决于药物自身对尿酸重吸收转运体的内在活性及其自身的药理学性质。
由于ARB一般不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缬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不会影响血清尿酸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一项研究提示氯沙坦治疗可降低尿酸水平。氯沙坦减少健康人群、高血压患者及肾脏移植服用环孢素患者肾脏近曲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肾脏排泄,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在健康人群,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中,氯沙坦这种效应独立于钠盐摄入。长期应用,氯沙坦降低血清尿酸的作用减弱,这是尿酸肾脏代谢对前期应用氯沙坦形成的尿酸排泄率进行再调定的结果。不同的试验结果验证了氯沙坦阻断利尿剂减少尿酸肾脏排泄率增加血清尿酸水平的作用。氯沙坦50mg联合氢氯噻嗪12.5mg(A),氯沙坦50~100mg(B),坎地沙坦8~16mg(C)三种方案随机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结果A方案对血清尿酸水平没有影响,B方案下调血清尿酸水平,C方案明显增加血清尿酸水平。在其他的研究中,每天应用2.5mg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同时出现尿酸肾脏排泄率减少,血清尿酸水平增加。这种作用在每天应用氯沙坦50mg后被消除。而且,在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血清尿酸水平并没有增加。已经发现应用氯沙坦会减少血清尿酸水平,每天50mg氯沙坦的降压治疗方案对于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效果明显。氯沙坦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的机制不清,但应不是其对血管紧张素Ⅱ的阻断作用,因为其他ARB药物如缬沙坦80mg/d或坎地沙坦8~16mg/d或替米沙坦、厄贝沙坦都没有降低血清尿酸水平。氯沙坦也是该类中唯一一种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的药物,机制可能为氯沙坦降低近端肾小管尿酸净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卡托普利和氯沙坦还可以抑制尿酸的促有丝分裂,修复受损的NO合成。
六、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非洛地平通过增加尿酸排泄显著降低血清尿酸水平,而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对血清尿酸水平没有明显影响。
总之,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可能是多种环境因素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合理饮食是预防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方法。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降压治疗,尽量避免用噻嗪类利尿剂。
( 王文 商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