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络病理论与心脏病治疗
- 吕晓东 于睿
- 1261字
- 2020-08-28 09:51:48
第一节 心络病病因
一、外因
心络病外因主要与六淫中之寒、暑、火相关。
1.寒
寒为阴邪,性凝滞、收引,寒邪客心,有形心络挛缩,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或血络绌急不通,为瘀为痛,《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气络血络挛缩,影响心络之主血脉、主阳气之生理功能,故日久可见气虚、血虚、血瘀证候。
2.暑、火
心属火,通于夏气,火、暑邪皆属阳邪,与寒邪性反,其邪炎上,易伤津耗气,入心扰神、动血成痈等,暑邪可燔灼心之气络、血络,扰神动风,则致烦躁,昏仆,神昏谵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症;火热上扰心神,则心烦失眠,重者狂乱妄动,神昏谵语,还可加速血行或迫血妄行,引起脉滑数、斑疹和各种急性出血症,极易影响心络之主血脉之生理功能。
二、内因
外因伤肺之阳络,进而随邪正盛衰而进退,内因则多先发于心之阴络,传于经脏或延络感传。内因主要包括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年迈体虚四方面。
1.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心与喜应,喜则气缓,心络失充则其性能失宜而致心系各种病症;心藏神,《类经》中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故情志伤脏,先伤心,后伤相应之脏。可见,心为君主之脏。
2.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过饥则气血生化乏源,心络失养;过饱则气机阻滞,心络壅塞。偏嗜肥甘厚味、辛辣炙煿,或饮酒成性,或素体脾虚,则痰湿、痰热内生,痰火上扰心神则为悸。正如清代吴澄《不居集》所谓:“心者,身之主,神之舍也。心血不足,多为痰火扰动。”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张氏医通》阐述其原因:“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络。积劳伤阳,心神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滞涩,痹阻心络。
3.年迈体虚
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肾阴亏虚,则不能润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损伤心络;心阴不足,心火炽盛,下汲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心阴;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络。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气滞、痰浊……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导致络病。
三、不内外因
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此称为病理产物性病因,也称继发性病因。常见的病理产物性病因有“痰饮”“瘀血”“结石”三大类,这些与先天不足、寄生虫等致病因素都可以损伤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证,本书则将其统归于不内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