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排卵诱导法治疗不孕不育症
- 程泾
- 10665字
- 2020-08-28 10:06:53
第二节 中医诊断概要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现代中医已不同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妇科及生殖医学医师一般都掌握并融入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和西医妇科及生殖方面的诊疗技术及知识,但作为中医基本操作的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方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四诊要点
四诊是望、闻、问、切四种中医诊察疾病方法的总称,可以“从外测内,见症推病,以常衡变”,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从而认识疾病的原因、性质及其内部联系,病位的深浅,病机的进退,正邪的盛衰,标本的传变,预后的凶吉等。女性不孕(育)症的中医诊断,其基本方法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然后四诊合参,作出正确的诊断。
(一)问诊
问诊在女性不孕(育)症的四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女性不孕(育)症的问诊,专业性强,涉及面也广,因此,医生在问诊时既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询问,又要注意语言技巧,取得患者的信任,获得可靠的病情资料。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从而了解其病情和病史。只有通过问诊,才能洞察病情。对于女性不孕(育)症来说,除了一般问诊之外,还要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月经史、带下史、婚育史、个人史和家族史等,以便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重点。
1.一般问诊
包括年龄、职业、民族、结婚时间、婚后生活情况以及配偶的健康状况和生育能力等。
2.现病史
主要是指发病时间、主要症状、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和病情的发展过程,有哪些兼证或伴随症状,以及同时存在其他什么疾病,曾经做过何种检查、诊断是什么,做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等。
3.既往史(旧病史)
可以按系统回顾的方法,逐一进行。主要在于了解与女性不孕(育)症关系比较密切的疾病,有关的诊治经过,包括手术情况,疗效如何,对药物有无过敏反应等。
4.月经史
对不孕(育)症的妇女必须问清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的年龄,月经周期,持续时间,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行经时有无痛楚,以及末次月经的时间、性状等。如果月经初潮年龄过迟,周期不定,量少色淡,多为肾气不足,冲任欠盛;经行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多为肝郁或肾虚。
5.带下史
主要了解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变化及其伴随症状,辨别其寒、热、虚、实等。
6.婚育史
须问清是否怀孕过,妊娠次数及妊娠、分娩时情况,有无流产、早产、难产和产后并发症、腹部手术史,计划生育措施情况和其他病史。如果屡次滑胎而男方功能正常者多为肾气不足。
7.个人史
主要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个人嗜好、主要经历、卫生习惯等。
8.家族史
主要了解家族中有无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史,兄弟姐妹中有无类同的病史。
(二)望诊
望诊是医生用视觉有目的地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和体征,由此来了解患者疾病的部位、性质、轻重等。
1.望神色
神是指患者的神情、神志,即精神意识活动。色是指面部和肌肤的颜色与光泽,通过观察身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肌肤色泽、语言动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一般来说,两眼灵活、精力充沛、神志清楚、反应灵敏、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肌肤润泽、语言清晰者,均为正常的表现,预后亦多良好。
2.望形态
身体形态的强弱,与五脏功能的盛衰是统一的。主要包括望形态胖瘦、骨肉坚软、身体姿态、动作状态的强弱等。一般来说,身体强壮则外强,体内虚弱则外也弱。如体态肥胖多有痰湿或气虚,体形瘦弱多疾病或阴虚火旺。
3.望舌和苔
包括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情况。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所生,因此,脏腑的盛衰、气血的虚实、病邪的深浅,都可以在舌质和舌苔上表现出来。
(1)望舌质:
可以诊察脏腑精气的盛衰存亡,从而判断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主要内容为察舌的颜色、形态的异常。舌淡白,多为虚寒之证;舌红,多属热证,若为久病之人,则多为阴虚;舌绛红,为内热深重或热入营血;舌淡白而胖,多为阳虚;舌瘦红而少津,则为阴虚;舌青紫,或有紫色斑点,多为血瘀之证。舌尖有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为肝胆郁火;舌中有芒刺,则为胃肠热盛。
(2)望舌苔:
观察舌苔的变化,可以推断病情的变化,有助于了解病位的浅深,津液的存亡,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和苔质两项内容。白苔为病邪在表,或为寒证,或为湿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浅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灰黑苔多指病重。病情轻者,舌苔多薄;病情较重,或内有积滞,则舌苔多厚。腻苔多为湿证的征象,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腐腻为食积或痰浊内盛。镜面舌(舌无苔)则为阴亏枯竭之象。在望舌苔时,需注意假苔现象,即由于服药或食物等原因而在舌苔上染色,给人以一种假象,尤其是在舌苔与疾病不符时更需注意,认真辨别,去伪存真。
4.望性征
从望乳房可以了解发育是否正常,通过观察两侧乳房是否对称,有无异常隆起,有无溢液,皮肤有无其他改变,可以粗略地了解第二性征是否发育成熟,再进行妇科检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女性发育状况,对于女性不孕(育)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女子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五不女”——“螺、纹、鼓、角、脉”中的“螺”(阴道有螺旋纹,不能性交)、“纹”(先天性阴道狭小或缺如)、“鼓”(处女膜闭锁)、“角”(阴蒂过长、两性畸形)是指女子生殖器先天性发育不良、缺如、闭锁或畸形,可以在望诊过程中了解到。外阴检查,可以了解外阴发育是否正常,有无畸形,阴毛分布茂密或稀疏,阴蒂的大小长短,外阴有无炎症、赘生物及损伤,前庭大腺有无炎症或肿大等。生殖器检查,可以了解处女膜是否闭锁,阴道的大小、长短、有无闭锁或隔膜,有无溃疡、出血、瘘孔、肿物,阴道前后壁有无膨出等。通过望性征,了解患者的生殖器官发育情况,以便对其生殖能力作出初步诊断。
5.望带下
正常的白带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黏稠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津津常润。望带下主要是观察带下的颜色、数量和质地。带下色白量多为脾虚,色黄或赤为有热,清稀如水为肾虚;而色黄质稠,或成脓状,或夹血液,或混浊如米泔,则多为湿热下注或热毒内蕴之候。
6.望月经
正常的月经是指妇女一月一次的月信,行经时间大约持续3~7天,经色多黯红色,开始时色淡,中间逐渐加深,以后又成淡红,不凝结,无血块,不稀不稠,无特殊臭味,总量一般为50~80ml。望月经主要是观察月经的颜色、多少和质地。月经量多、经色深红、质稠有血块者,多为热证。月经量多、经色淡红、质地稀薄者,多为气虚。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者,多为脾虚血亏。月经量少、色黯有块者,多为血瘀。
(三)闻诊
闻诊主要是闻患者的声音气息有无异常,闻月经、带下有无特殊气味。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有无叹息等。语言低微者,多为气虚;声高气粗者,多为实证;语声重浊者,常见于外感。闻月经、带下主要在于辨别寒、热,有无兼杂病证。经、带腥臭者,多为寒湿为患;臭秽者,多属有热毒;腐臭难闻者,多为湿热蕴结或有湿毒。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部分。医生运用手的触觉,在患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1.脉诊
现采用三指定位法,寸口诊脉。主要体察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脉搏的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的部位、通畅的程度和波动的幅度等。通过诊察脉象,来辨别病证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抗争的情况。一般来说,女子脉象比男子稍弱,略沉而柔,有的尺脉较盛,有的右大于左;正常的经期脉象应为弦滑或滑利;孕脉则为两尺滑利,即“手少阴脉动甚”。若诊到其他脉象则多为病脉。脉诊是一种既重要又较难掌握的诊断方法,需要反复实践,细心体会,才能觉察出其中的细微变化,经过长期积累,才会掌握得比较熟练。脉诊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正邪消长的趋势,为辨证施治服务。
2.触诊
触诊是对患者的肌肤、四肢、脘腹以及其他部位,按一定的程序施行触、摸、按、压,以了解该部位的冷热、软硬、有无压痛和痞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以推断有无疾病,在女子不孕(育)症的检查中主要为按脘腹和按阴部。按脘腹在于了解小腹有无肿块,查明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和活动度,有无压痛,皮肤的润燥、冷热及弹性等。按阴部,即检查生殖器官,主要是检查外生殖器的弹性、有无触痛、硬结,前庭大腺是否肿大;阴道的长度、紧张度、弹性,有无畸形、瘢痕或肿块,穹窿部是否粘连狭窄;宫颈的大小、硬度、有无摇举痛;宫口是否开大、宫口内有无内容物、宫颈有无接触出血等。通过生殖系统的检查,了解患者生殖功能状况,以便对患者的生育能力进行正确诊断。
二、辨证要点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辨证是决定治疗方案的前提和依据。女性不孕(育)症的辨证,除了根据女性特点——经、带、胎、产等临床表现的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外,还应结合全身证候,通过对四诊所获取的症状、体征等资料,遵循“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通过疾病的各种表现,结合病因病机进行归纳、分析,寻找证候的属性所在,然后进行辨证论治。妇科常用辨证方法如下:
(一)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八纲辨证,就是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各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虽然错综复杂,但是,都可以用八纲来分析、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病变过程中正邪的盛衰等。其中,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疾病部位的浅深,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正邪的消长、盛衰。八纲之中,阴阳又被称作总纲,一般来说,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八纲既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如辨别虚实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辨别寒热又必须与表里虚实相联系等。疾病的发生与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证候的性质、病情等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因此,进行八纲辨证,必须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八纲辨证为:①表证:指病位浅在肌表的一类证候,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②里证:指病位深在于内,如脏腑、气血等的一类证候,久病或病程长者多属里证;③寒证:指由寒邪引起,或阳虚阴盛,导致身体的功能与代谢活动衰减、抵抗力下降而出现的证候;④热证:指由热邪引起,或阳盛阴虚,表现为身体的功能代谢活动过度亢进的证候;⑤虚证:指人体正气不足,身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减弱,生理功能减退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分别有阴、阳、气、血虚损之不同;⑥实证:指病邪亢盛,正气与邪气抗争激烈,正气犹能抗邪,未至亏损,所反映出来的证候;⑦阳证:指急性的、动的、强实的、兴奋的、向外表的、进行性的、功能亢进的、向上的证候;⑧阴证:指慢性的、静的、虚弱的、抑制的、向内里的、退行性的、功能低下的、向下的证候。八纲辨证是从其他各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来的,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因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以此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妇科疾病的发生与肾、肝、脾、心等关系密切,当某脏腑功能失调时则出现相应的经、带、胎、产及全身各种证候。临证时可根据妇科证候特点和伴发的全身证候以辨析其病机。
1.病在肾的辨证
(1)肾气虚
妇科证候:月经初潮较迟,或经闭不行,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少,色淡黯,质稀薄。子宫细小,或生殖器官萎缩。孕后胎动不安。
全身证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肾阴虚
妇科证候:月经先期,量少,或崩漏,经色鲜红,质稍稠,绝经前后诸证,胎动不安,胎萎不长,妊娠心烦。
全身证候:头晕耳鸣,五心烦热,颧红,咽干口燥,或失眠,盗汗,足跟痛或小便短赤,大小便干结,舌稍红而干,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无力。
(3)肾阳虚
妇科证候:经行泄泻,经行浮肿,崩中漏下,带下清稀,宫寒不孕,妊娠水肿,妊娠腹痛。
全身证候:精神萎靡,腰脊酸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嫩,苔薄白润,脉沉迟尺弱。
(4)肾阴阳俱虚:
肾阴虚、肾阳虚证掺杂出现,可参考上述辨证。
应当指出,肾阴和肾阳是肾中精气表现在生理功能上的两个方面。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推动作用的称为肾阳。二者共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支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的生殖能力,故又称肾气(即肾气包括肾阴与肾阳),肾气的盛衰关系到人体的强弱。临床上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实际上都是肾中精气不足的表现形式,只是有阴损及阳与阳损及阴的不同。由于肾气是肾阴、肾阳共同作用的表现,所以,在肾精亏虚、阴阳失调但又不甚明显的情况下,称作肾精亏损,或肾精不足,或肾气虚。而肾阴阳俱虚是病程较长或肾虚较严重的情况。在妇科病证中,由肾虚而致者占了主要部分,对于卵泡发育不良等引起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子宫发育不良等,虽然临床常常无明显的症状,也可以从肾虚予以辨证施治,此即“无证可辨,有病可治”。详参无证从病部分。
2.病在肝的辨证
(1)肝郁气滞
妇科证候: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经色黯红夹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行腹痛,经行情志异常,产后缺乳,婚久不孕等。
全身证候:精神抑郁,喜叹息,胁肋胀痛,舌淡黯,苔薄白,脉弦。
(2)肝经郁火
妇科证候: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或经期延长,经行头痛,经行吐衄,妊娠心烦,产后乳汁自出。
全身证候: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或目赤肿痛,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3)肝经湿热
妇科证候:带下量多,色黄,质稠,阴痒,阴肿或盆腔疼痛等证。
全身证候:胸闷,纳呆,心烦,口苦,尿黄涩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有力。
(4)肝气上逆
妇科证候:经行吐衄,妊娠恶阻。
全身证候:头昏头痛,或易怒,胁肋疼痛,舌偏红,苔薄白,脉弦。
(5)肝阳上亢
妇科证候:经行头痛,绝经前后诸证,妊娠眩晕,先兆子痫。
全身证候:头痛,头晕,目眩,目赤,面红,烦躁,失眠,易怒,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6)肝风内动
妇科证候:妊娠痫证,产后痉证。
全身证候:头痛昏眩,或昏不识人,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舌红绛或淡红,无苔或苔薄白或黄苔,或剥苔,脉弦细或细数。
3.病在脾(胃)的辨证
(1)脾虚血少
妇科证候: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色淡,质薄,胎萎不长,产后缺乳。
全身证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或心悸头晕,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2)脾虚湿盛
妇科病证:经行泄泻,经行浮肿,带下黄白,质黏,妊娠水肿。
全身证候:脘腹痞闷,时有痰涎,肢体重着乏力,口淡乏味,纳少,或大便溏,舌淡白,苔白干或微黄腻,脉缓滑,或脉濡数。
(3)脾失统摄
妇科证候: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胎漏,产后恶露不绝,乳汁自出。
全身证候:面色㿠白,少气懒言,或小腹坠胀,舌淡白体胖,或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4)脾虚气陷
妇科证候:崩中漏下,产后血崩,阴挺下脱。
全身证候:面色无华,短气懒言,全身乏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5)脾失和降
妇科证候:经行呕吐,妊娠恶阻。
全身证候:食少满闷,神疲肢倦,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无力。
4.病在心的辨证
(1)心血不足
妇科证候:月经后期,量少,闭经。
全身证候:心悸怔忡,夜寐不宁,或手足麻痹,舌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2)心火偏亢
妇科证候:经行口糜,绝经前后诸证,妊娠心烦,子淋。
全身证候:心烦失眠,小便黄短,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5.病在肺的辨证
(1)肺气失宣
妇科证候:妊娠水肿,妊娠小便不通。
全身证候:胸闷气促,小便不通,舌淡或黯,苔薄白,脉浮滑。
(2)阴虚肺燥
妇科证候:经行吐衄,闭经,子嗽,子瘖。
全身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三)气血辨证
气血失调是妇科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气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彼此关系密切。从病理变化而言,有先后主次之分,故临床辨证中应区别病在气或病在血,或气血同病。
1.病在血的辨证
(1)血虚
妇科证候: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色淡,质薄,胎萎不长,产后缺乳,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
全身证候: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眼花,手足麻木,或心悸失眠,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
(2)血热
妇科证候: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崩漏,经色深红,质稠,胎漏,产后恶露不绝。
全身证候:烦渴多饮,心烦胸闷,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数。
(3)血寒
妇科证候:月经后期,量少,痛经,经色黯有块,不孕,妊娠腹痛。
全身证候:寒实者,下腹绞痛,冷感,拒按,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紧;虚寒者,下腹隐痛,喜温,喜按,舌淡白,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4)血瘀
妇科证候:月经过多,崩漏,宫外孕,恶露不绝,月经过少,淋漓不止,经色紫黯多血块,胎死不下,经行身痛,产后腹痛,癥瘕,不孕症。
全身证候:由于形成血瘀的原因不同,故全身证候有不同表现。
(5)血脱:
在妇科证候中,血脱主要表现为崩漏不止而见脱证,以及由此引起的全身出血。对此应特别注意,不宜因循“血脱先益气”,而耽误了治疗时机,因为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急固有形之气”实在是无奈之举。
2.病在气的辨证
(1)气虚
妇科证候: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恶露不绝,血色淡而质薄,产后自汗,产后小便不通,子宫脱垂。
全身证候:面色㿠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淡白,脉虚弱。如中气虚陷而致经血暴崩,或产后血崩,则出现面色苍白,心悸愦闷,甚或昏厥,肢冷,汗出,脉微欲绝之危候。
(2)气滞
妇科证候: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色黯,有小血块,经行乳胀,经行腹痛,妊娠肿胀,产后乳汁不畅,妇科癥瘕,积块不坚。
全身证候:面色晦黯,少腹或两胁胀痛,舌正常或略黯,脉弦。
气血同病者,如气血俱虚,气滞血瘀,气陷血脱等,则气病、血病证候兼有。
(四)天癸失常的辨证
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性生殖功能的一种阴精,其在生殖中的关系为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故产生月经,并具备孕育功能。天癸失常多表现为早至或迟至,失充而不足,或早竭等,可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故对天癸的辨证当结合月经病、不孕症等具体分析。
(五)冲任督带辨证
冲任二脉,男女皆有,而在妇科独重,是因为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冲任发病。徐灵胎对奇经病变与妇产科疾病的关系做了高度概括的论述,认为“经带之疾,全属冲任”。因此,奇经病变常表现为妇产科的主要证候。
1.冲任虚衰证
月经推迟,经色淡红,经量少或经闭不来,婚后不孕,孕后胎漏或胎动不安等。
2.冲任不固证
月经提早,经水量多,经期延长,甚或崩中漏下,流产,早产,产后恶露不绝,子宫脱垂等。
3.冲脉气逆证
孕后恶心呕吐,经期吐血、衄血,经时头痛,眩晕等。
4.寒滞冲任证
月经推迟,经水少而来之不畅,经色黯或有血块,经期腹痛,不孕,孕后腹痛,盆腔包块。
5.热扰冲任证
经期提早或经乱,经色深红而量多,胎漏下血,血色深红,产后发热或恶露不绝等。
6.湿热(热毒)蕴结冲任、带脉证
带下黄稠,阴中生疮,阴部肿痛,外阴瘙痒,盆腔炎症,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等。
7.督脉亏虚证
妊娠腰脊寒冷或腰酸背痛,脑空耳鸣,健忘,不孕等。
8.瘀阻冲任证
经行先后不定,经血时多时少或崩中漏下,产后恶露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经血紫黯有块,小腹或两少腹部疼痛固定不移,或经行腹痛,异位妊娠,产后腹痛,不孕,盆腔包块等。
冲任病变,可由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延及奇经,也可由各种致病因素直接损伤冲任,辨证时需结合病史、妇科情况及全身症状。
(六)胞宫(胞脉、胞络)辨证
胞宫即女子胞,在古籍书中还有其他别名,如子脏、子处、血室(有争议)等。胞脉、胞络为附于胞宫的脉络,胞宫的功能及其与其他脏腑经络的联系,无不赖胞脉、胞络的传注。故对其辨证多分布在月经病和不孕、癥瘕等杂病范围。古文献论述较多,如《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诸病源候论·阴挺出下脱候》云:“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临床多以局部的症状、体征为主,并结合病史、检查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
三、确定病位与病因辨证相结合
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女性不孕(育)症在病位上主要责之于肾、肝、脾、胞宫(胞脉、胞络)和冲任、督、带诸脉。致病因素则有六淫邪气,瘀血、痰饮,情志所伤,生活因素包括房劳、劳逸、饮食失节,环境因素,微量元素,免疫因素,体质,先天与遗传因素等。
肾主藏精,为天癸之源,主生殖,“肾无实证,”故肾之为病多为虚证,或为肾阳虚,或有肾阴虚。多由素体阳虚,或久病失调,或房劳过度而致肾阳虚弱;由于禀赋不足,或久病伤阴,或房事不节,或情志内伤,耗伤肾阴,导致肾阴亏损;甚者可导致肾阴肾阳两虚。
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肝之为病有虚也有实。虚证多为肝阴虚损、肝血不足,实证多为外邪浸淫或肝火亢盛,如肝肾阴虚、肝血不足,以及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寒滞肝脉、肝胆湿热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之天癸源于先天,然后有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滋养,方能日臻成熟,源源不绝。脾之为病,其病因多为寒、湿、热、燥、食积等因素,致病以虚证为多,如脾胃气虚、脾阳虚衰、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寒湿困脾等。
女子胞,又称胞宫,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以气血为本。胞宫之为病,外感以寒、湿、热邪为主,内伤以情志不畅、房劳失节多见。寒、湿、热邪易与气血相搏,影响气血运行以及气机的升降,导致血寒、血热、血瘀、血虚、湿热、寒湿、气逆、气虚、气陷、气滞诸病。
冲、任、督、带皆与女子胞关系密切,邪毒感染或房事不节,则径伤冲任,出现血凝气滞、血热妄行、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等,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调也会影响四脉导致冲、任、督、带为病。
四、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病证结合研究的逐步深入,妇产科及生殖医学临床或科研较多地采纳了西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使中医妇科及生殖疾病更具客观化和微观化的表达,因而使中医的辨证不再是单纯的宏观辨证,形成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新的辨证方法。如李超荆等对无排卵功血的研究结果表明:肾阴虚证者雌激素水平偏高,肾阳虚者雌激素水平偏低。刘平等对99例功血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全血比黏度、血细胞比容随气血虚实不同而呈不同的变化,辨证属气滞血瘀证的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比黏度、血细胞比容显著高于正常人组,气血两虚证或虚实兼夹证均较正常人组明显降低,而以气血两虚证的下降尤为明显,上述病例甲皱微循环检查结果,提示了功血病人的甲皱微循环均有异常变化。也有研究把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或cAMP/cGMP比值的变化作为证的微观指标,认为阳虚证患者大多数cAMP水平较低,cGMP水平偏高,cAMP/cGMP比值偏低,从而提示了环核苷酸与证有密切关系,这是对证的客观化的有益探索。此外,尚可利用现代科技的阴道B超、内镜检查、X线、CT、MRI及介入放射学检查,内分泌性激素测定,免疫及性激素受体等检查,发现某些宏观上不易发现而微观上查证的变化,运用中医的辨证理论进行微观辨证,这样宏观加微观的辨证,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也为论治提供了更加客观和科学的依据。有关妇科月经病及不孕不育症的辨证,如何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详见本书月经失调及不孕不育症与中医周期疗法有关章节。
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证病互参
辨证是辨认疾病的某一特殊病理过程,是辨病的深一层次,更能反映病的个体差异,具有整体观念;辨病则是对局部病变的认识,非常微细。妇科采用的辨证方法与内科基本相同,但以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冲任督带辨证最为常用。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在妇科病症上较其他科疾病更加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人体其他系统功能、年龄、自然界和社会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这样才能取证系统全面,辨证准确无误,即所谓“证病结合,辨析互参”。女性不孕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可由多种妇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在这些疾病中,常见的有:卵巢功能异常、输卵管炎、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炎、阴道炎等。要弄清女性不孕的原因,必须通过有步骤的详细的查体,包括体格检查、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见第四章“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检查与诊断”),并掌握四诊的详细资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做出正确诊断。一般来讲,在这些妇科疾病中,卵巢功能异常可辨为肾气不足、肾阳或肾阴亏损、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痰浊内蕴、气虚血瘀等证型;输卵管炎和输卵管阻塞可以辨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湿瘀滞、痰湿阻滞、瘀热互结等证型;子宫内膜炎可辨为气虚血瘀、脾肾阳虚、湿热下注、痰湿内蕴等证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辨为阳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瘀热互结等五个证型;宫颈炎可辨为肾阴亏损、肝郁化火、湿热下注、湿毒壅盛等证型;阴道炎可辨为肾气虚弱、阴虚火旺、湿热下注、湿毒壅盛等证型。由上所述,采用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或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方法,先辨病后辨证,证病互参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从而提出更加正确的治疗方案,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二)无证从病
在临床实践中,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正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对疾病的日趋深化,有的病很早已能诊断,但无证可辨(指四诊未能得到作为辨证的依据),或有的证已消而病未愈。这时只能进行辨病,即“无证从病”,必须从病论治。如部分月经周期异常患者,仅见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或先后不定期,余无他证可供中医辨证,病史资料已难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素体状况未见异常。此时,就应注意把握本病主体病机的普遍性规律,辨病论治,遣方用药。再如盆腔肿瘤较小或慢性输卵管阻塞不孕,并无症状,往往在妇科超声检查及输卵管造影时偶被发现,按照无证从病的原则,发现后可按血瘀胞络及癥瘕论治。又如相当一部分不孕症患者中,月经白带正常,又无其他症状,仅凭四诊难于辨别其病位及病性,但通过测量基础体温测量、内分泌激素、生殖免疫学等检查,可以作出西医病名诊断并从病论治。
(三)无病从证
无病是指对疾病一时不能确诊,此时宜从中医辨证入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带下量多,经检查未发现异常,此时可从中医脾虚、肾虚论治。又如原因不明性不孕,各种检查都未见异常,按中医辨证,以肾虚、肝郁、血瘀、痰湿等证分别施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总之,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是中西医之间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病证结合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中医妇科及生殖医学临床或科研大多得采用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此法既继承了传统的中医妇科学术理论,又运用了西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使中医妇科疾病更具客观化和微观化的表达,也是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及辨证论治的再深化,事实证明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