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颅内蛛网膜及附属结构对神经外科手术的影响及其地位

1664年,Gerardus Blasius首次发现并命名了蛛网膜。1875年Key和Retzius第一次系统描述了脑池。19世纪50年代,Liliequist命名了Liliequist膜(由Key和Retzius于1875年发现)。1976年,神经外科巨匠Yasargil根据术中所见系统地描述了脑池的显微解剖,并将显微外科理念带入神经外科手术中。其后的神经外科专家和神经解剖学家,对颅内蛛网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颅内蛛网膜被分为外层蛛网膜和内层蛛网膜,内层蛛网膜包括构成脑池各壁的膜片状蛛网膜,同时也包括分散在脑池内、神经血管旁的蛛网膜小梁。Rhoton对幕上下脑池的显微解剖、构成、内容物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解剖。国内刘忆等也对蛛网膜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认识和补充。

以Yasargil、Rhoton为代表创立的蛛网膜脑池理论,在显微神经外科阶段,起了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深远的影响。Yasargil提出从一个脑池到另一个脑池分离脑组织暴露肿瘤,Rhoton提出根据脑池划分肿瘤的种类,影响了一代代神经外科医生,并使众多患者从中受益。以往的关于蛛网膜研究,着重于成形的、膜片状的内层蛛网膜。脑池内除了经典的膜片状的内层蛛网膜,更多的是一些不规则、粗细不同、起止不同的蛛网膜小梁。这些小梁,在手术中除了有阻挡肿瘤生长,形成分离界面的作用外,对神经和血管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因此,对经典的蛛网膜脑池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建立膜性理念来指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