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前世今生

在讲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前世今生那些事之前,让我们重拾昔日的脚步,倾听历史的回声,先把目光重新拉回到400多年前,看看1693年发生在紫禁城宫内的一段秘史。

那是康熙三十二年,紫禁城御床上的康熙帝突患颌面部疾病,进食困难,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御病告急,皇榜张贴全国后,各路名医揭榜而来,却垂头而去,药石均未奏效。适逢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来到中国,其率医生数人专程赶到宫廷为康熙诊断。卧床的康熙帝虽然将信将疑,但疼痛不堪的他只能“病急乱投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后,不日痊愈。满朝文武对西医的神效感到十分惊奇,无不瞠目结舌。

此后,西医还为康熙帝治病三次:一次是“疟疾”,一次是“心悸症”,还有一次是“上唇生瘤”。康熙帝对西医西药的好感和好奇与日俱增,他特地召法国传教士进宫,为自己授课讲解医学和人体解剖的生理知识。康熙帝接受西医的治疗和影响,成为西医东渐、立足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象征。

西医东渐,在1840年之前,还只是集中在广州、澳门一带。但是,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即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民族浩劫。帝国主义的大炮轻而易举地轰开了这扇关闭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大门。美英等西方国家基督教的医学传教士也抢滩中国通商口岸,不但长驱直入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和天津等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到内地,如湖南、成都等地。于是,洋人纷纷在中国办医院。

蛇杖西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加拿大人启尔德(O.L.Kilbon)、斯蒂文森(Stevenson)等组成的英美会(教会)“先遣队”抵达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号民房建立福音堂,并创办了成都第一所西医诊所,取名福音堂医院,以后定名为仁济医院。这不仅是西医在成都的萌芽,而且也为以后建立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奠定了基础。

1907年,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林则(Ashely Woodward Lindsay)博士也被加拿大英美会作为牙医传教士来到成都,并在当时的仁济医院设立了牙科诊所,开始为中国老百姓解决牙疾。林则的这一创举为他以后在成都建立独立的牙症医院和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1917年)打下了基础。林则在华西工作了43年,于1950年离开中国,为我国口腔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塑像迄今仍保存在原校址,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内。

在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建立之前,我国虽在东北地区有过培养牙医人才的专科学校,但寿命不长,大多夭折。只有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一直不断发展成长,成为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口腔医学成长的摇篮和发源地”。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诗词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曾为林则题词,评价是:“林则博士推广牙医教育之宏绩,敝国人士每饭不忘。”

几乎所有的英美传教士都明白,没有比医学传教更能获取中国人好感的方式。只有通过人道主义和各种善举才能让中国人逐渐接受基督教这个完全陌生的事物。而由于中国在中医实践方面的深厚资历和经验,使得英美传教人士急于寻找一种更好的突破口。无疑,全新的西方医学理论和外科手术是最好的途径,它的立竿见影与现实性使得传教士们充满信心。于是,西方基督教医药传教事业的“传医布道”的铁轨铺到了古老的中国……

在中国较早开展医学传教的马礼逊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很久以来就认为,远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精通医药学,要比西方任何国家早得多。问题是,时至今日,中医药却未见有多少改进。这许多错误在精明的中医师手中,并没有阻碍中医中药的有效使用……

晚清时期,虽然中国人已经能觉察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强势,以及东西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心中,西方的船坚炮利只是一种蛮力而已,中国深厚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是优于西方的,尤其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也包括中医胜于西医。

但是,这一时期中医在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系统化步伐中已经明显落后于西医。而在外科领域,这种差距尤为明显。作为医学传教的先驱者、西医理论著作翻译家合信曾经慨叹道:“然以中华大国能者固不乏人,而庸医碌碌唯利是图者亦指不胜屈,深为惜之。”诸多西医手术治疗立竿见影的疾病,在中医面前只能束手无策,而西医也正是依靠外科手术打开了中国民众的心窗,开始逐步渗透到中国社会,甚至将西方文明一并带入。

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要有完整、系统、经典的理论著作来记录和表达。西医东渐伊始,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以医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适应与磨合。这期间,西方医学著作的出现与流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邱蔚六感慨地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为世界文化宝库奉献过无数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只可惜的是原属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居然要等到外国人承认下来、并由外国人加以发展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和自惭形秽,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憾事。其中,中国口腔医学研究也是如此。”

“如果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谈起,就不难发现中国人在口腔医学上,不仅曾经致力于多种发明,而且早已是解除人类口腔病患的先驱。对于本该不负古人、已处在领先地位的中国口腔医学,由于近百年中国的传统口腔医学几乎停滞不前,现代口腔医学曾一度被美、英、法、德、意、日等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其中,口腔颌面外科学也是如此。”邱蔚六如是说。

口腔颌面部是身体的一个解剖部位,全身的疾病都可以发生在口腔颌面部,而牙源性疾病则基本只能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因此,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邱蔚六说,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包括(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是口腔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中,口腔颌面外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疾病防治的实践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内经》中就有过口腔生理、病理及其与全身关系的记述——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公元265年至316年,西晋史书已有关于唇裂修复术的记载,也是迄今为止有记载的首例唇裂修复术,并被国外著名整形外科专家D. Ralph. Millard收入其专著Cleft Craft中。公元652年,唐朝医书《千金要方》对口腔脓肿切开引流和颞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手法进行了介绍。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历代医学科学工作者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美国著名唇腭裂专家D. Ralph. Millard 所著Cleft Craft一书引用了我国《晋书》中有关唇裂手术的论述资料,这也是有文献记载的世界首例唇裂修复术。该唇裂患者痊愈后担任过六个省市的官员。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首次记载了口腔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

治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谓:“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