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正确对待HPV感染:认识和态度

子宫颈癌是临床妇科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导致妇女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范围内每年确诊的子宫颈癌新发病例约有53万例,其中86%左右病例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15万,是发达国家的6倍,每年约5万人死于子宫颈癌。子宫颈癌是唯一有疫苗可以预防的恶性肿瘤。同时,从子宫颈感染HPV到癌前病变再发展为子宫颈癌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这为子宫颈癌提供了早期的治疗窗口,有利于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因此,在无HPV疫苗的发展中国家,有效的筛查手段和健康教育是预防及控制子宫颈癌的关键。

人类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现象十分普遍,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PV感染及相关的生殖道、口腔和肛门病变易对女性的性心理造成影响,并可能导致潜在的性功能障碍。性生活作为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隐秘的角落逐渐走向前台。

然而我国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住院病人对HPV知晓率仅为25%,远低于国外普通人群,由此推测我国普通人群的知晓率更低。住院病人对子宫颈癌、尖锐湿疣的知晓率较高,但对其病因及预防方法知识仍欠缺,原因可能是我国普及了子宫颈癌的健康宣传,但因为HPV疫苗在我国没有上市而未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当得知自己HPV检测结果为阳性时,患者会感到吃惊和不安,这是因为:①她们认为被确认HPV阳性等于被判定为存在不洁性行为,同时会联想到病毒的来源。②害怕传染给伴侣,担心影响性关系。患者不愿承认事实,害怕伴侣和亲友知晓,终日处在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中。③对自身健康的担忧。此外,有研究发现当其伴侣得知病情后,普遍表现出负性影响,而这种负性影响会加重女性的心理负担,故应得到及时处理。内疚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很多HP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女性患者存在内疚负罪心理,将其归罪于个人过去的性生活,特别是通过婚外性行为、滥交等不洁性行为而感染HPV的患者。患者常认为自己的轻率行为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表现出明显的负罪感。

不同年龄段病人对HPV携带人群、HPV与尖锐湿疣相关性认知水平及参与预防HPV感染的主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6~39岁年龄组认知水平和主动性突出,可能与该年龄组处于性活跃期,曾有主动或被动地受到相关知识教育的机会多有关。参与了解HPV感染预防方法的主动性与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和家庭收入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庭收入越高,HPV和尖锐湿疣知晓率越高,参与HPV感染预防主动性越高,分析原因可能为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调查对象为住院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健康知识需求扩大。不同文化程度和家庭收入的人群接受信息和知识的机会不同,分享的健康服务信息以及个人认知水平不同,使其对HPV感染及HPV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存在差异。因此,应在低文化程度、低收入群体中加强宣传和筛查力度,加强子宫颈癌的早期防治。男女病人HPV感染及HPV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认知水平以及主动性的差异提示加强男病人对HPV感染及HPV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男病人对自身及其周围女性健康的关注。

子宫颈癌相关普及教育

HPV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常见的病毒之一,如感冒病毒一样,并不是所有接触人群都会感染。在大多数情况下,HPV都会被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所清除。在一项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报道中指出,90%的高危HPV感染在24个月内可被清除。平均感染时间持续4~20个月。只有10%的感染者发展成为持续性高危HPV感染,进而引起细胞和组织变异。在其中,HPV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吸烟、营养状况、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都会有影响。

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给出的数据显示,在成年人的性生活里,1%的比例会传播HPV,考虑到卫生水平健康普及水平及HPV疫苗的应用因素,我国的比率应略高,但仍会是类似的数量级。HPV是通过直接的皮肤接触传播,阴道性交、肛交、口交或有直接皮肤接触的边缘性行为都可传播HPV。大多数的HPV感染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人群往往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传播HPV,所以定期的宫颈细胞学及病毒学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HPV感染到症状产生的潜伏期多在3~6个月,这使得临床上很难追踪感染的发生,而使得HPV有机会在不同的性过程中被传播。

对于女性,宫颈脱落细胞学可用于检测由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细胞的多数变化。如果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测阳性,并HPV检测阳性,女性病患常常需要阴道镜和宫颈组织活检作进一步确诊。由于男性的HPV感染尚无成熟的检测方法,所以对已诊断出HPV感染的女性来说,性生活防护是必要的。对有肛交和口交的人群,肛门及口腔分泌物巴氏涂片也是可以及早预防HPV感染引起的口腔及肛门病变的有效方法。

当确诊HPV感染后,治疗的目的是控制病毒。首先要明确的是,HPV感染是不能被完全治愈的。和大多数病毒一样,HPV多潜伏在体内,一旦免疫系统衰退,便有可能再次引起机体病变。对于初级病变,可选择冷冻或激光手术进行清除,当然后续的追踪复查是必不可少的。高危HPV感染后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可辅助手术治疗。在病变发生前的抗病毒药物使用有赖于人体自身免疫力和药物使用的平衡综合考虑,但总体说适当治疗不无裨益。一旦开始治疗,病患需了解最重要的事情是定期的复查,需做好心理准备,这过程需要反复的检测,除年度的健康体检外,感染者需要接受额外的随访检测。同时需要通过饮食、运动、睡眠、压力管理、避免饮酒吸烟来维持免疫系统健康,降低复发概率。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健康生活者5年内都无复发现象。对于性生活,可适当降低性生活频率,避免直接接触,安全套的使用是极力推荐的方式。多个研究表明,安全套的使用可降低性伴侣的感染率及病患自身的复发率。在心理方面,病患及性伴侣要做好知识普及及沟通。双方共同面对HPV感染,事实证明隐瞒独自面对往往带来隔阂。双方需要了解,HPV是可治疗的性传播疾病,要实施更安全的性行为,但无须恐慌。但少数HPV仍可导致子宫颈癌、外阴癌、阴道癌、肛门癌、阴茎癌、口腔癌和咽喉癌,所以病患双方都应有知情权。

如果孕妇在孕前和孕中检测出HPV感染,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在怀孕期间她可能会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病毒扩散增殖期。这种情况必须密切监测,特别是在分娩过程中,因为可能将病毒传给她的婴儿。如果有必要的话,医疗提供者可以在出生前消除疣,以避免过多的出血。如果病变有可能出血严重,剖宫产是必要的。

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被糖尿病、器官移植、霍奇金氏病、艾滋病病毒或其他严重的健康状况所削弱,他们可能会增加HPV导致的良性病变生殖器疣的大小和数目,并可能会出现更频繁的复发,并且加大进展为恶性病变的可能。

HPV感染通常是一过性的,大部分感染者可通过宿主免疫自行清除HPV。少部分持续性感染加大了子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因此,对于高危型HPV持续性感染,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寻找一种有效消除HPV感染的药物,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外针对HPV感染的防治,开展了免疫学、病毒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对于具有抗病毒优势的中医药领域,也引起了更大的关注。1993年,中国科学院针对HPV感染,组织中医药专家进行研发,完成了以主要成分为金银花、大青叶、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鸦胆子的中药派特灵方剂的配伍,能对细胞内的病原体起到清除和抑制的作用,据廖秦平等临床研究,应用派特灵对宫颈16型HPV感染3个月转阴率78.6%,CIN的逆转率为86.3%。

综上,要达到更好的筛查、治疗以及预防HPV感染来降低子宫颈癌发生的目标,特别是对于低文化程度、低收入群体,需要依靠政府及医疗行业的支持,利用媒体和医护人员对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各类人群实施健康教育,降低HPV感染及HPV相关知识的普及年龄,加强子宫颈癌及HPV基本知识的普及。

(王世宣 马丁 廖秦平)

参考文献

1.Au Yeung CL,Tsang TY,Yau PL,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 induces cervical cancer cell migration through the p53/microRNA-23b/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pathway. Oncogene,2011,30:2401-2410.

2.Bartel DP. MicroRNAs:genomics,biogenesis,mechanism,and function. Cell,2004,116:281-297.

3.Boccardo E,Noya F,Broker TR,et al. HPV-18 confers resistance to TNF-alpha in organotypic cultures of human keratinocytes. Virology,2004,328:233-243.

4.Bravo IG,Félez-Sánchez M. Papillomaviruses:Viral evolution,cancer and evolutionary medicine. Evol Med Public Health,2015:32-51.

5.Brehm A,Nielsen SJ,Miska EA,et al. The E7 oncoprotein associates with Mi2 and histone deacetylase activity to promote cell growth. EMBO J,1999,18:2449-2458.

6.Bueno MJ,Gómez de Cedrón M,Laresgoiti U,et al. Multiple E2F-induced microRNAs prevent replicative stress in response to mitogenicsignaling. Mol Cell Biol,2010,30:2983-2995.

7.Collart MA,Panasenko OO. The Ccr4--not complex. Gene,2012,492:42-53.

8.Daayana S,Elkord E,Winters U,et al. Phase II trial of imiquimod and HPV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Br J Cancer,2010,102:1129-1136.

9.Del Priore G,Gudipudi DK,Montemarano N,et al. Oral diindolylmethane(DIM):pilot evaluation of a non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dysplasia. GynecolOncol,2010,116:464-467.

10.Dobson SR,McNeil S,Dionne M,et al. Immunogenicity of 2 doses of HPV vaccine in younger adolescents vs 3 doses in young women:a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2013,309:1793-1802.

11.Duensing S,Lee LY,Duensing A,et al.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 E6 and E7 oncoproteins cooperate to induce mitotic defects and genomic instability by uncoupling centrosome duplication from the cell division cycle. Proc Natl AcadSci U S A,2000,97:10002-10007.

12.Garnett TO,Filippova M,Duerksen-Hughes PJ. Accelerated degradation of FADD and procaspase 8 in cells expressing human papilloma virus 16 E6 impairs TRAIL-mediated apoptosis. Cell Death Differ,2006,13:1915-1926.

13.Georgakilas AG,TsantoulisP,Kotsinas A,et al. Are common fragile sites merely structural domains or highly organized“functional”units susceptible to oncogenic stress? Cell Mol Life Sci,2014,71:4519-4544.

14.Grimm C,Polterauer S,Natter C,et 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topical imiquimod: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bstetGynecol,2012,120:1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