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子宫颈癌病因学

第一节 HPV 生物学基础

HPV是一种小型病毒,属乳头状病毒科,外型呈正二十面体,外有壳体包绕,直径为50~60nm。它的染色体是由8000个碱基对组成的双螺旋DNA,这种DNA呈环状排列。联接蛋白的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FR)有8个,分别为早期遗传基因E1、E2、E4、E5、E6、E7和晚期遗传基因L1、L2。前者参与感染至病毒DNA的复制过程,后者制作病毒的结构蛋白。在没有ORF的部位存在有长控制区域(long control region,LCR),主要对基因的出现起调节作用。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适于乳头状瘤病毒培养增殖的体系,所以HPV分型尚不能按通常使用的病毒分离法或免疫血清法进行。一般根据HPV染色质DNA的相同程度进行分型,其中与生殖器黏膜感染有关的达30余种,并预测还将有所增加。在这30多种类型的HPV中约有20种与子宫颈癌癌前病变和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HPV具有很强的特异性。例如,皮肤良性疣多来源于1型和2型;黏膜湿疣多来源于6型、11型,这些均属于低危类型,其HPV的DNA没有变异活性。与子宫颈癌发病有关的有16、18、33等多种类型,属于高危类型,HPV的DNA多具有变异活性。HPV遗传基因之间有何不同点尚不十分清楚,但是一般认为病毒受体的存在和对早期遗传基因出现的调节决定了HPV的分型和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关于子宫颈癌与HPV感染相关性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有学者认为HPV-16、18阳性者患子宫颈癌的相对危险性是阴性者的234.5倍。自从采用 P C R技术后发现 9 0% 以上的子宫颈癌病例均能检出某种类型的HPV染色体,其中检出频率最高的是HPV16。

HPV的类型表现有国家和地区差异,欧洲和美国的子宫颈癌患者以HPV16型感染多见;东南亚地区以HPV16、18的检出率较高。董玉珍分别分析了43例中国和26例日本的子宫颈鳞癌患者 HPV的检出情况,发现中国患者以HPV16检出最多,占67%,其次为HPV-58、33等亚型;而日本以HPV16为主,但次者则为HPV-31、52、58等亚型。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中子宫颈鳞癌的HPV亚型出现频率高低存在着一定差异。

HPV型别划分主要依据病毒基因组多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而定。根据定义,新型HPV的E6、E7、L1开放性阅读框与已知HPV序列同源性大于50%而不足100%;当序列的90%~98%与已知的类型相同时,则被命名为相应类型的亚型;亚型中98%以上的核苷酸序列相同,2%以下核苷酸碱基不同,则属于亚型的型内变异株。病毒的型内变异可能导致相应编码的氨基酸替换和病毒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HPV致癌能力。

一、HPV基因组结构及各基因的主要功能

HPV 是双链环形封闭的小分子 DN病毒,其基因组全长约8kb,除一段调控序列(LCR)外,其余组成8个基因,包括6个早期表达基因(E6、E7、E1、 E2、E4、E5)和 2个晚期表达基因(L2、L1)。L1 基因的 DNA序列相当保守,被用作 HPV 鉴定和分型的依据。凡被分离的 HPV,如其L1 基因 DNA 序列与已确定类型HPV 的 L1 基因 DNA 序列有10% 以上的差异即为新的 HPV 类型。至今已有近百种HPV 类型被分离确定,其中 40 余种可感染生殖道黏膜上皮组织。根据其致瘤性质,这些感染生殖道的 HPV 又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 HPV 是指可以引起恶性肿瘤的HPV,如 引 起 宫 颈 癌 的 HPV16、 HPV18、HPV31、HPV33、 HPV35、 HPV58 等,而低危型 HPV 是指仅引起良性肿瘤的HPV,如引起宫颈湿疣(condyloma cuminatum)的HPV6、HPV11。

1.E6、E7

对E6 和 E7 基因已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两个基因在子宫颈癌中持续存在并高表达,提示其在子宫颈癌的形成和恶性性状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在细胞转化实验中,E6 和 E7 蛋白各自或联合可以使人成纤维细胞、乳腺上皮细胞或其他角化上皮细胞永生化。E6 和 E7 蛋白的致瘤性在 E6 和 E7 蛋白水平降低时可被逆转,如用地塞米松减低 HPV 感染细胞的 E6 和 E7 基因表达水平时,细胞不能转化为恶性瘤细胞。而且给子宫颈癌细胞转染 E6 和 E7 基因的反义 DNA 质粒、特异核酸酶或反义寡核苷酸在抑制 E6 和 E7 基因表达的同时也明显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这些体外实验提示 E6 和 E7 基因具有病毒癌基因的功能,这在一系列生化实验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E6 蛋白约含150个氨基酸,有两个锌指结合的结构域cys-x-x-cys。已发现E6可结合多种蛋白,其中最重要的应是结合P53 蛋白,并通过与之结合的 E62 AP 蛋白而活化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P53 蛋白,是著名的肿瘤抑制基因(p53)的蛋白。P53 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周期 G1/S 和 G2/M 两个关卡。在细胞 DNA 损伤情况下,P53 激活 p21,抑制细胞从 G1 期进入 S期,使损伤的 DNA 在复制之前有足够的时间修复。如果 DNA损伤过重,P53 激活 Bak(Bcl22 家族成员之一),bax 21和 fas 受体基因等,诱导细胞凋亡。E6 蛋白结合并降解 P53 蛋白,使DNA 受损的细胞既不能修复 DNA 损伤,又不发生凋亡,后果是细胞带着损伤的 DNA 进行分裂繁殖,将 DNA 损伤传给子代细胞。多次DNA损伤在细胞内累积,使细胞遗传逐渐不稳定,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异常重组,最终形成肿瘤。E6 蛋白使细胞永生化的另一个途径是增加端粒酶 h TERT 的活性。端粒酶催化把六碱基重复序列加到端粒上,稳定染色体,维持细胞的分裂增殖能力。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低,每经历一次核分裂而变短的端粒得不到补偿,最后染色体不稳定,细胞丧失分裂能力。E6 蛋白通过 myc 和Sp-1 提高h TERT 的转录水平、增强 h TERT 的功能,使细胞永生化。E6 还可通过阻断E62 Ap 介导的 Blk(src 家族酪氨酸激活)蛋白的降解,使细胞持续分裂。此外,E6 还有增强外源 DNA 整合和细胞基因突变性,使中心粒异常和染色体不稳定,阻断干扰素的产生、结合并降低 P16 蛋白水平等功能及其他的生化特性。可见 E6 是个多功能病毒癌基因蛋白,其中结合并降解 P53 蛋白是使细胞完全转化所必需的条件,激活 h TERT 是使细胞永生化的条件。

E7 蛋白约 100 个氨基酸,有三个保守区(conserved region,CR)。CR1 位于 N2 端,CR2 含有 L XCXE 结构域,CR3 含两个锌指样结构域。E7 的中心功能就是通过三个保守区域之一与 Rb蛋白家族(PRb、P107、P130)结合并通过泛素226S 蛋白酶体途径降解 PRb家族蛋白。Rb 蛋白家族处于细胞周期 G1/S 关卡的中心环节。在去磷酸化状态下 Rb 蛋白结合转录因子E2f蛋白,阻止E2f 蛋白激活众多的与 DNA 复制有关的蛋白因子,从而抑制 DNA 合成和细胞周期进展,使细胞处于 G0/G1 期和进行细胞分化。E7 蛋白结合并降解 Rb 蛋白,释放 E2f 蛋白使激活许多相关的 DNA合成的蛋白因子,加快 DNA 复制和细胞的分裂繁殖,促进细胞的转化。E7 蛋白结合细胞周期素A和E,并提高 A 和 E 的蛋白水平,及结合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物 P21 和 P27 并阻断 P21 和 P27 的功能。细胞周期素 E 活性升高和 P21 及 P27 功能下降都能增强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活性,从而使 Rb 蛋白过磷酸化而释放 E2f 蛋白,促进细胞周期的进展。E7蛋白还能结合 HDACs(组胺脱酰酶)。HDACs 使组蛋白脱酰基,促进组蛋白与 DNA 双链形成核小体,阻止DNA 的复制和转录。HDACs 还使 E2f 蛋白脱酰基而灭活。E7 蛋白结合并降解 HDACs,使组蛋白从核小体中脱出,核小体解体 DNA 解链,激发 DNA 的复制。同时 HDACs降低也使 E2f 活性增加,有利于 DNA 的合成。此外,E7 蛋白还能结合如 P48 等十多种其他蛋白,可以提高外源性 DNA 整合和细胞基因突变性,诱导细胞凋亡,抑制 cdk 抑制蛋白,降解酪氨酸激酶 Blk,维持HPV 的游离环状结构,使染色体中心粒数目异常并形成非整倍体,激活 E2f 调节的分裂基因等。

尽管有不少研究指出 E6 和 E7 的表达是维持细胞永生化或恶性性状所必需的,但也有许多实验表明E6 和 E7 蛋白各自或联合均不足使正常细胞永生化或恶变。在与其他癌基因如 H-ras 共转染时,E6 和 E7 才能转化细胞。在细胞杂交实验中,由 E6 和 E7 永生化或转化的细胞互相融合后出现休止状态的克隆或去瘤化克隆。这种结果表明有多种不同的基因或功能途径在细胞永生化或转化时起作用。在细胞融合时由于不同的基因或功能途径互补替代,使永生化或转化细胞克服基因功能缺陷,绕过 E6 和 E7 蛋白而逆转。目前,HPV 阳性细胞之间的“互补替代而逆转”的机制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E6和 E7 蛋白与其他蛋白的结合和相互作用来阐明这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2.其他基因

E1 蛋白约 68kDa,在 HPV 阳性细胞中低水平表达,其主要的生化特性是具有ATP酶和3’→5’解旋酶活性,能够识别HPV 的复制起点。E1蛋白识别并结合到富含 A T 的 HPV复制起点序列,在E2 蛋白和其他解旋酶的配合下,解除 HPV的 DNA 超螺旋,让复制复合物进入并启动 DNA 复制。

E2 蛋白约 50kDa,N 端含有转录激活结构域,C 端含有DNA 结合区。完整的 E2 蛋白具有病毒 DNA 复制和调节转录的双重功能。E2 蛋白识别和结合在 E1蛋白结合位点邻近的 DNA 复制起点序列上,促进 E1蛋白到位和提高 E1 蛋白对复制起点的亲和力,从而参与启动病毒 DNA 的复制。在低蛋白水平时,E2 蛋白激活包括其自身的早期基因的转录,但在高水平时通过与 TFⅡD 和 SP1 等转录因子的结合而抑制早期基因尤其是 E6 和 E7 基因的转录,从而控制在未分化细胞中的病毒拷贝数。在分化细胞中,E2 转移至不受E2 蛋白抑制的晚期启动子,提高 E1 和 E2 的表达,增加病毒的拷贝产量。另一种情况是,E2 有两种表达形式,全蛋白和仅有 DNA 结合区的蛋白。前者具有转录激活的功能,增加病毒的复制,后者具有转录抑制功能。

在 HPV 阳性的细胞,E4 是 HPV 基因组中表达水平最高的一个基因,但其确切功能和意义还未清楚,可能具有与E7 基因相反的作用。E5 被认为是一个弱性病毒癌基因,是除E6 和 E7 外的第三个病毒癌基因。E5 蛋白能够结合 EGF 受体,使之磷酸化,抑制其降解。但在子宫颈癌细胞中 E5 经常丢失。E5 主要在分化上皮细胞中表达,说明其主要在分化的上皮细胞中起作用L1 和 L2 是晚期表达基因。在病毒 DNA 复制完毕后,L1表达的大壳蛋白和 L2 表达的小壳蛋白共同构成病毒的外壳,包装病毒 DNA 成一个完整的病毒颗粒,从上皮表层细胞释放出来。

3.E6 和 E7 基因表达的调控

在细胞内的 HPV呈两种生活形态,即游离型和整合型。游离型是独立完整的封闭环状双链 DNA,是病毒复制的模板。此型HPV 使用两个主要启动子:早期启动子开始于 E6 ORF上游 1kb,调控早期基因的转录;晚期启动子位于 E7 ORF 内,调节晚期基因表达。此外 HPV 还能用 mRNA拼接机制和 Leaky Scanning 翻译机制在 mRNA 处理和翻译水平进行调节。在未分化细胞内,E6 和 E7 的表达被低水平表达的 E2 所激活;在分化细胞内,被高水平表达的 E2 抑制。整合状态的 HPV 通常在 E1 和 E2基因内断裂变为线性 DNA 双链,伴有部分 DNA 序列丢失。此时 HPV 基因的表达完全在整合位点的细胞基因组的调控之下,HPV 病毒也不能自主复制。

二、HPV整合

HPV DNA 整合到细胞基因组是一件不可逆转的事件。采用 Southern blot、连接介导 PCR(ligation 2 mediated 2 PCR)、病毒癌基因转录体扩增(am plification of papillomavirus oncogenetranscripts assay)等方法分离出约 192 个 HPV 整合位点。这些整合位点几乎平均分布于所有的染色体中,整合位点之间的细胞DNA 序列不相同,整合部位与整合的 HPV 基因 DNA 序列也不相同,表明 HPV 整合是一种随机性非同源性重组活动。虽然整合是随机的,但似有一定的倾向性,有38%的整合位点落在染色体的脆性部位,如 3p14.2的 FAR3B、 8q24 的 myc 位点、 19p13.2 的 Jun 2 B 位点等。所谓染色体脆性部位是 DNA易断裂处,易被外源性 DNA 插入,多位于没有基因的部位或基因的内显子。在细胞株 ME180 细胞中,HPV16 整合到 APM21基因内,而另一等位基因丢失。APM21 基因具有弱的肿瘤抑制功能。个别时候,HPV 整合于靠近 myc 基因的位置。但至今还未见关键的肿瘤相关基因被 HPV整合破坏或导致明显表达改变的研究报道。整合的E6 和 E7 基因通常与相邻细胞DNA 一起转录,其转录体较为稳定,从而提高 E6 和 E7 的表达,使带有 HPV整合的细胞比带有游离型 HPV 的细胞更易出现染色体不稳定,包括中心粒异常、间期桥联、染色体断裂和非整倍体。用 HPV 整合的 E6 和 E7 cDNA 转染细胞比用游离型 HPV 的 E6 和 E7 cDNA 更易使细胞永生化。在临床病例中,低 级 宫 颈 上 皮 内 肿 瘤(cervical intrae pithelial neoplasms,CIN)细胞一般只含游离型HPV,而高级 CIN 和浸润癌出现HPV 的整合。这些现象都表明 HPV 整合影响宫颈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强 HPV E6 和 E7 基因的功能,而较少通过改变细胞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三、HPV 引起宫颈肿瘤的病理过程及机制

子宫颈癌以鳞状上皮细胞癌为主,约占 90%,其余为腺癌、小细胞癌等。普遍认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是由 CIN 发展而来,CIN 又是起源于鳞状上皮基底细胞。CIN 分为低级 CIN(CIN Ⅰ级)和高级 CIN(CIN Ⅱ/Ⅲ级),两者的生物学行为不一样。在低级 CIN 中,约60%自行消退,30%长期静止维持,10% 进展到高级CIN,1%进展到浸润癌。在高级 CIN 中,30%~40%可自行消退,40%~50%长期维持,12%可进展到浸润癌。换一句话说,宫颈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是:HPV感染宫颈基底细胞→低级 CIN→高级 CIN→浸润癌。近 20 年来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学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 HPV 在宫颈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根据有:HPV 感染先于宫颈肿瘤的发生,随着宫颈肿瘤病变程度的进展,HPV 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在子宫颈浸润癌中的检出率为100%;高危型 HPV 的E6 和 E7 基因能使正常细胞永生化和转化;高危型 E6和 E7 蛋白可分别结合和灭活 p53 和 pRb;HPV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引起基因突变等。

在正常宫颈上皮中,HPV 通过硫酸肝素(heparin sulfate)与上皮细胞黏附,然后与未知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HPV 可感染上皮表层细胞或由于微小损伤而暴露的基底细胞。如果感染表层分化的上皮细胞,HPV 将会随着上皮细胞的成熟老化而脱落清除,成为短暂感染。只有感染基底细胞才有可能形成持续感染。在未分化细胞中,HPV 的 E2 基因开始低水平表达,激活早期表达启动子,增加 E1、 E2、 E6、 E7 基因的表达。E1和 E2 蛋白是 HPV 基因组复制的启动因子。E6 和E7 蛋白可分别结合和灭活 P53 和 PRb 蛋白,迫使宿主细胞由 G1期进入 S 期,DNA 开始复制并为 HPV 基因组复制提供一套完全的 DNA 合成系统。HPV 借助宿主细胞的 DNA 合成体系复制,使其在一个未分化细胞中达到 20~100 个拷贝。当 HPV拷贝数升高时,E2 表达水平也随之升高。高水平的 E2 蛋白可抑制早期启动子,降低 E1、 E2、 E6、 E7 基因的表达,HPV 复制受抑制,从而保持 HPV 拷贝数在未分化细胞中的稳定。当感染的未分化细胞分裂时,将所含的 HPV DNA 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其中一个子细胞仍然作为未分化细胞保持在基底层的未分化细胞库里,另一个进入分化程序。分化细胞的分化机制激活了 HPV 晚期启动子,增加 E1 和 E2 表达并启动 L1 和L2 的表达。E1 和 E2蛋白的增加进一步加强 HPV 复制,提高 HPV 在分化细胞中的拷贝数,而 L1 和 L2 蛋白组成蛋白壳粒,包装HPV DNA 形成成熟的 HPV 颗粒。HPV 颗粒可从表层角化细胞中释出或随角化细胞的脱落崩解而释出,成为新的感染源。值得注意的是,上皮细胞分化机制激活的晚期启动子一般不导致 E6 和 E7 表达水平的增加,所以如果无其他意外因素的参与,宿主细胞不改变其分化程序。在 HPV 的生活周期中,起码有两个重要的机制未清楚,一是 HPV 如何侵入宿主细胞,另一是宿主细胞的分化程序如何激活 HPV 的晚期启动子。

大多数 HPV 感染属于短暂感染,只有部分 HPV感染成功地建立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的机制还不清楚,推测其与感染的细胞状态、细胞的内外环境和患者的免疫状态有关(图2-1)。如果 HPV 感染的是分化细胞,一方面在不改变宿主细胞分化程序时 HPV 将会随宿主细胞的成熟脱落而被清除,另一方面由于产生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膜表面释出,容易激活机体的免疫反应而被清除,因而不能建立持续性感染。如果 HPV感染的是基底层未分化细胞,由于未分化细胞的不对称分裂(一个子代细胞作为未分化细胞,另一个进入分化程序)而有机会建立持续性感染。未分化细胞的持续性感染是 HPV 导致宫颈肿瘤发生的前提。基底细胞分裂后,其中一个移出基底层,进入棘层。由于持续性感染维持时间较长,在某种偶然因素作用下,HPV E6 和 E7 在进入棘层的细胞中的表达较平时略高,暂时阻断了宿主细胞的分化,使细胞出现非整倍体、染色质增多等非典型增生的形态改变。经过一定的分化时段后,非典型增生细胞内的 E6 和 E7 表达水平恢复,或细胞内的分化机制逐渐占优,宿主细胞重新进入分化,并向上皮表层逐渐推移。上述过程形成了低级CIN。在病理学上可观察到靠近基底层的细胞具有异型性,占据表皮全层的 1/3 以下,其余 2/3 层细胞形态正常,在未知的原因和机制作用下,部分病例的基底层未分化细胞的 E6 和 E7 表达水平回复,或 HPV 被清除,不再产生非典型细胞,此时,低级 CIN 消退;在另一部分病例中,原略高表达的 E6 和 E7 水平维持不变,则继续产生非典型增生细胞,此时,低级 CIN 维持。在HPV 整合事件发生后或其他未知因素的作用下,部分病例的低级 CIN 细胞中的 E6 和 E7 蛋白水平进一步增加,引起并积累更多的遗传物质改变如基因扩增、丢失、点突变、染色体异常等,使细胞分裂增殖更快,非典型增生更明显,形成高级 CIN。高级 CIN 形成后仍有较多机会消退或维持,但具体机制不清楚:推测是与E6 和 E7 表达水平或功能的改变有关。部分高级 CIN由于 E6 和 E7 蛋白水平较高,除明显影响 p53 和 p Rb功能外,还影响黏附分子如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整合素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 Cadherin 的分布和产量,前者导致 CIN 细胞分裂更快,后者使 CIN 细胞侵袭突破基底膜,从而形成浸润癌。浸润癌形成后 E6 和 E7 继续高表达,以维持癌细胞的恶性性状和不断的恶性演进。

图2-1 HPV感染被清除、持续感染、致癌的平均年龄

然而,与感染 HPV 的人数相比,发生 CIN 的病例占少数,最后形成浸润癌的更少。可以想象,除 HPV感染外,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宫颈肿瘤的病理过程,但都可能与 HPV 感染及病毒癌基因 E6 和 E7 的活动有关。HPV 类型是最确定的因素之一。高危型 HPV 如HPV16 和 HPV18 比其他类型更常见于宫颈肿瘤中。有研究报道 HPV 变异也影响 HPV 的致瘤能力,但未得到广泛的认同。HLA 类型和 P53 多态性可能影响对 HPV 感染的敏感性,但同样未得到广泛支持。宿主内的免疫力对 HPV 感染的清除无疑是重要的,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宿主体内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TNF、IL-6、IL-17 等水平对 HPV 感染可能有一定的影响。总之,HPV感染能否导致宫颈肿瘤,在于 HPV 与宿主细胞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后的严格选择。

四、HPV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生活周期

HPV常通过上皮组织的微小伤口感染具有高度增殖能力的基底细胞,子宫颈移行带区的结构因与基底细胞相类似,容易感染病毒。HPV感染宿主细胞后,依赖宿主细胞的分化完成其生活周期。HPV在正常的生活周期中,病毒基因组以环状(游离基因)形式存在于鳞状上皮的基底层细胞中,病毒仅表达一系列早期基因,如E1、E2、E6、E7,其他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在基底层细胞中,游离基因表达的低水平E6、E7,可通过结合和灭活P53、PRb驱使宿主细胞进入S期,创造有助于病毒基因组复制的环境;病毒借助于宿主细胞的酶和核苷酸维持其DNA的复制。

E1、E2蛋白质的表达使病毒DNA在基底细胞中维持游离状态,并保持每个细胞50~100的低拷贝数。当感染的基底细胞分裂时,病毒随着分化细胞进入基底层之上的表层细胞,宿主细胞的分化机制激活病毒的晚期启动子,HPV开始表达晚期基因产生的主要及次要衣壳蛋白L1、L2,包装病毒基因组形成子代病毒颗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受损上皮。这种有效感染不具有致癌性,因为高水平的E6、E7表达仅发生在有丝分裂后的上皮细胞中,而这些细胞会随着上皮细胞的逐步老化、脱落清除,不会形成持续感染。但游离状态的HPV DNA能诱导染色体不稳定性升高,促进病毒DNA在宿主细胞染色体的整合。只有基底细胞的感染才会形成持续感染,基底细胞的持续性感染是HPV导致子宫颈癌发生的前提。持续感染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推测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感染细胞的内外环境等有关。当HPV DNA发生整合或与宿主细胞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后,E6、E7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加,则具备了转化细胞的潜能,可使分化成熟的细胞仍具有DNA复制潜能而无限增殖。但体外研究证实E6、E7的过表达仅能使上皮细胞永生化,细胞的恶变需额外附加一些基因的突变才能实现。从HPV感染导致CIN到最终发展成为子宫颈癌需要经过长达至少12~15年时间的累积。因此,HPVDNA的整合可能通过导致宿主细胞的基因突变在子宫颈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