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型的发现

输血医学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但真正用于临床仅有百余年历史。其间从神秘到科学一步步走向历史舞台,充满着跌宕起伏,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而又交织着诸多传奇故事的漫长历程。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最为壮丽的就是一件件输血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血型的发现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1817~1818年英国生理学家和妇产科医师Blundel在狗身上作实验时,发现因出血频死的狗,若输入另一狗的血液即可救活。后来他见到失血死亡的产妇而想到用他人的血液来挽救。为此他还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1把椅子、1个漏斗、注射器和管子,将健康人的血液输给严重大出血的产妇,共有10例,除2例因生命垂危血未输完即死去外,8例中5例输血后无任何不良反应而救治成功,另3例死于“黑尿热”,即输血后不仅畏寒发热,而且排出的尿是黑色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同样是人的血液,有的输入后毫无不良反应;而有的输入后会死于“黑尿热”呢?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助教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了红细胞血型,这才解开人们的困惑。开始时,他只发现人类红细胞A、B、C三型。1902年他的学生又发现了A、B、C之外的笫4型。后来国际联盟卫生保健委员会将这4型正式命名为A、B、O、AB型。此为人们所熟知的ABO血型系统。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使人们终于明白了由于血型不同,特别是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同,不同型输血或不配合性输血会因为受血者的血型抗体针对输入的红细胞产生免疫反应,使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而发生致死性的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而血型相同或配合就有可能使患者起死回生。从现代输血的观点来看,当年Blundel救活的5例患者带有侥幸成分且十分冒险。
血型秘密的发现为以后的安全输血奠定了基础。为此,Landsteiner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并赢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誉。随着输血治疗的发展,1940年发现了Rh血型。随后又有一些新的血型被陆续发现。截至2016年,国际输血协会已经确认了346个特异性血型抗原,其中308个主要抗原分属于已明确的36个血型系统。迄今临床上最重要的仍是ABO和Rh血型系统。
此外,1958年法国人Dausset首先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到2010年已公布HLA表型特异性超过150多种,HLA等位基因已达到4633个。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是1959年后陆续被发现的,至今被国际输血协会组织确认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已有36个,其中12个抗原被列入6个遗传系统,正式命名为HPA-1~HPA-5和HPA-15。其他抗原尚未达到系统标准。换言之,人类不仅红细胞有不同的血型,而且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的血型。由此可见,人类的血型是多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