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任务和学科发展趋势

儿科学(pediatrics)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它所覆盖的人群包括新生儿(newborn)、婴幼儿(infant)、儿童(child)及青少年(adolescence);所研究的内容涉及从胎儿围生期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其目标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身体和人格健全的成人。儿科学研究范围包括:①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能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②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③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④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患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以上研究内容归结起来就是儿科学的任务: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儿科医师面对儿童的生理、精神、情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必须考虑生长发育中儿童各时期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器官系统功能及生物学反应特点。同时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儿童及其家庭的重要影响。小儿是社会群体中最易受影响、受伤害的群体,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自19世纪初以来,儿科学的研究范围逐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儿科学的实践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预防免疫接种使得感染性疾病显著减少,经济状况和社会文明进步使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下降,而社会文明进步又使精神心理以及人格和行为发育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儿科医生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则向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疾病的预防保健、身心健康和精神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诊治等方面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疾病谱以感染性、营养性疾病和其他常见病为主,而发达国家因为早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儿童预防保健体系,疾病谱截然不同。因此感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较为少见,疾病谱以先天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为主,并且更加注重心理、行为和人格发育。现代儿科学应该是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学科。
现代儿科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3个方面:
1.发育儿科学(developmental pediatrics)
研究儿童正常体格和心理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促进正常发育,纠正异常发育,治疗相关疾病,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
2.预防儿科学(preventive pediatrics)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接种,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及出生缺陷的早期筛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
3.临床儿科学(clinical pediatrics)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帮助患病儿童提高生活质量、恢复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的迅猛发展及预防、保健体系的健全,发育儿科和预防儿科在儿科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临床儿科的分支也越来越细化,划分为呼吸、消化、循环、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传染病和急救医学、危重症医学等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学下的三级学科。随着儿科学服务人群年龄的扩大,胎儿医学、新生儿医学、围生期医学和青春期医学等新的三级学科也应运而生。胎儿医学以胎儿为研究主体,而不只是视胎儿为孕母的附属物;胎儿医学不仅研究胎儿正常生长发育,还将为科学家们探讨生命科学的最根本问题提供无限的机会。围生期医学探讨妊娠28周至出生7天内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的规律;新生儿医学以胎儿娩出至生后28天的新生儿为研究和服务对象。胎儿医学、围生期医学和新生儿医学之间各有重点又相互交叉,对生命形成提前预防和治疗,提高了人口质量。青春期医学以第二性征出现至性成熟及体格发育基本完成这一由儿童过渡到成年阶段的青少年为研究和服务对象。这一时期青少年的体格、心理以及内分泌、生殖系统迅速发育但仍不够成熟,且面临着经济尚未独立以及学习竞争的压力。因此,青春期医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是极其必要的。与其他学科一样,儿科学所涉及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如预防医学、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免疫学、心理学、分子生物学、影像诊断学等。今天的儿科学已经形成了既有自身纵向发展,又横向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合作的新型学科。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进展。随着社会医疗卫生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科的疾病谱在不断发生变化,儿科学已经与分子生物学、外科学、影像医学、妇产科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形成交叉;向预防、保健、康复、微创、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等新的领域发展,在诊疗过程中更加尊重患儿权利,体现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①儿童预防、保健医学和康复医学进一步发展,儿童保健服务向全社会普及、形成网络,保证疾病的后遗症能得到适宜的康复,关注儿童的心理卫生,及时纠正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重视环境对儿童的伤害和成人疾病的儿童期预防。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学相关技术研究突飞猛进,使儿科在分子细胞遗传、基因遗传、生化遗传诊断方面已经完全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基因治疗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将发生重大突破。③新型技术设备不断涌现,为儿科疾病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影像诊断技术进一步提高,内镜、腔镜、介入等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儿科临床,减低创伤、减少痛苦,器官支持技术、干细胞治疗和器官移植技术广泛应用,使癌症、免疫性疾病、器官衰竭等的疾病治愈成为可能,患者生命得以延续,生活质量大大提高。④儿科循证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减少了以往经验性治疗的盲目性,为儿科学临床实践提供更翔实、更可靠的依据,也帮助儿科医生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⑤祖国传统医学独有儿科“五脏为纲”的临床辨证方法、重视脾胃的医学观点、中药方剂治疗,是我国儿科学的宝贵财富,也将在未来不断发扬光大、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