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学习目标
掌握 病理学的概念和内容。
熟悉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研究方法;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了解 病理学的发展。
病理学(pathology)是医学学科中最重要的主干学科之一,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etiology,病因学)、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pathogenesis,发病学),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学变化(pathological change,病理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以及转归和结局(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临床病理联系)等,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为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诊断病理学是重要的临床学科,做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直接为临床防治疾病服务。
一、病理学的内容
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专科)病理学内容包括病理解剖学(anatomicopathology)和病理生理学(physiopathology)两部分。病理解剖学部分,侧重从形态结构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病理生理学部分,侧重从代谢和功能变化阐明疾病的本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变化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本书共27章和2个附录。病理解剖学部分共12章。其中1~4章为总论,主要阐述不同疾病的共同病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包括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5~12章为各论,以各系统疾病为序,阐述各个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及临床病理联系,分别讨论具体疾病的特点。病理学总论与各论之间、病理学总论与各论的各章节之间、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之间、各种病理学现象与临床病理联系之间、局部静态变化与整体动态疾病之间,虽然教学内容和实习角度可各有侧重,但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学们学习时应相互参照,不可割裂或偏废。病理生理学部分共15章。其中,第13章为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疾病的病因、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以及疾病的转归等。14~23章阐述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即存在于各种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规律性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包括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发热、缺氧、应激、细胞凋亡与疾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24~27章论述重要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一般规律,即重点讨论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发生机制和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附录一讲述临床诊断病理学基础。附录二介绍人体正常器官的重量及大小。通过学习和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将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必备的基础。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一)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是医学学科和医疗实践的主干课程和重要内容。病理学的学习,需要应用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功能、代谢等各种知识,综合分析,融会贯通,才能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学以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为基础,同时,病理学也是医学院校课程中第一门讲授疾病的学科,它又为药理学、寄生虫学等其他基础医学学科,以及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提供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因此,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相互连接的桥梁,可以汇集和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知识内涵,深化培养医学生综合、科学、全面地认识疾病及其特征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病理学(诊断)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
病理学还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的学科。一方面,实验环节教学,如病理实习课和临床病理讨论等,在病理学教学占据了相当的时数;另一方面,病理学知识和病理学诊断是临床诊治疾病的根本依据。例如有关损伤、修复、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病理现象,是临床上许多症状、体征和综合征产生的基础和原因,不了解这些知识,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疾病诊治的脉络。又如内窥镜、影像学、功能学和生化学检查,虽然在发现和诊断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仍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最后确诊手段。正因为如此,临床疑难病例、医院医疗纠纷和某些司法裁定等,都离不开病理学诊断这个权威依据。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类: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临床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以病人或从病人体内得到的细胞、组织、器官等为对象的研究方法,称为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不仅是医学生学习病理学知识的最重要方法,而且是临床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1.尸体解剖(autopsy)
简称尸检,即在具有合法性或医学需要的前提下,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尸检的作用主要有:①查明病因和病变,确定死因,分析各种病变的主次和相互关系,协助临床总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教训;②发现和确定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疾病病种;③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之用,或为医疗事故鉴定收集证据;④有助于推进器官组织移植手术的开展。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简称活检,即采用局部手术切除、内窥镜钳取、细针穿刺、搔刮等方法,取得患者活体病变组织,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活检的目的在于:①取得新鲜标本,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疾病性质作出诊断,并提示病情的分期和分级状况;②活体组织快速冷冻切片法,可对手术中的患者做出即时诊断,协助术中选择术式和范围;③多次定期活检,可随诊观察病情演变,判断治疗效果;④新鲜活体组织检查还有利于对病变部位蛋白质、酶、糖、核酸等物质的构成和功能进行实时测定。活检是外科病理学(又称诊断病理学)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
又称脱落细胞学,是指采集病变处脱落细胞或用细针吸取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优点是方法简单、病人痛苦小,可重复,适合大样本人群普查。缺点是没有组织结构,细胞分散且常有变性,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的结果,有时需要活检进一步证实。
国外把autopsy、biopsy和cytology喻为病理科室和病理医生的“ABC”。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为对象的研究方法,称为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验证和补充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足。
1.动物实验
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主要目的是:①复制人类疾病模型,通过复制过程和人为干预,研究疾病病因、发病和转归的规律,建立疾病现象的动物模型;②利用动物自发性疾病,人为控制某些条件,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验治疗结果进行观察;③进行一些不宜在人体上进行的研究,如致癌、致畸和毒物致病等。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套用于人体,必须比较分析整合后,才能作为人体疾病研究的补充。
2.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
将细胞、组织或器官在适宜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可研究不同病因作用下病变发生发展的过程。其优点是周期短、条件单一、干预因素易于控制;缺点是离开了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其结果必然与体内疾病过程有别。如可利用体外培养的人体和动物的正常细胞系或肿瘤细胞系,观察病毒感染或其他致癌因素作用下,细胞如何发生恶性转化,发生了哪些分子生物学改变,以及有无可能利用抗癌药物、免疫因子、射线等抑制或逆转其转化过程等。
(三)临床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采用个体或群体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作周密细致的临床病理过程的观察和实验性疗效的随诊,可探索疾病动态发展的趋势,分析判断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以及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面所获得疾病资料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综合性信息。
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肉眼和光镜形态学观察技术,是病理学学习和研究的最基本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镜技术、计量分析技术及分子生物技术等一些新方法,也越来越成为病理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观察技术。
(一)大体观察
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和度量衡工具,可观察测量被检物体及其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地、界限、表面与切面状况、位于器官什么部位及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等。许多疾病具有明显的肉眼变化,大体观察可见到病变的整体形态和病变所处哪一阶段,是病理医师的基本功,也是医学生学习病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组织学与细胞学观察
取病变组织制成切片或细胞学涂片、染色,经不同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光镜)观察,通过分析、综合病变特点,可做出疾病的病理诊断。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诊断技术对于判断病变性质(如炎症或肿瘤)、提供肿瘤分级分期情况、决定手术切除范围等极为重要,是诊断和研究疾病的最基本的病理学方法。组织切片最常用的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法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如仍不能做出诊断,需要辅以特殊染色和新技术。
(三)超微结构观察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电镜)较光镜的分辨率要高几百倍至数万倍,因此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可对细胞内部或表面超微结构和成分进行观察,不仅可将亚细胞(如细胞器、细胞骨架)或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形态结构联系起来研究,还可在超微结构水平进行组织发生、细胞类型、分化程度及功能产物的观察。免疫电镜、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电镜图像分析技术及全景显微摄影技术等,都是电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拓延。但由于放大率太高、太局限,故仍需要结合肉眼及光镜检查才能发挥作用。
(四)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和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技术又称为特殊染色技术,是利用某种显色剂能与不同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通过光镜或电镜观察,显示组织细胞结构中蛋白质、酶类、核酸、糖类、脂类等化学成分。如利用过碘酸雪夫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染色)可显示糖原,苏丹Ⅲ和苏丹Ⅳ可显示中性脂肪等。
(五)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观察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和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技术是近年发展并普遍应用的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已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经光镜或电镜观察,来检测组织细胞中未知的抗体或抗原,借以判断被测抗原或抗体的有无、部位及含量,确定正常或肿瘤组织及细胞的来源、分化方向和功能产物。组织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方法,已常规用于临床对多种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种较新的此类技术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可对细胞涂片和冷冻切片中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和荧光原位杂交观察,实现对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断层扫描,定量测定细胞内酸碱度、细胞离子含量、细胞间通信、细胞膜流动性等,被形象地称为“细胞CT”。
此外电子显微镜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显微切割技术、共聚焦显微技术、流式细胞技术、FISH技术及生物芯片和组织芯片技术等参见附录一“临床诊断病理学基础”。
五、病理学的发展
病理学是最古老的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医学学科。无论是西方现代医学中的病理学科,还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病因病机学说,都在医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得到建立,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于疾病认识的深化,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和发展。
西方医学是以病理学为最终客观依据的医学。古希腊医师Hippocrates(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5年)很早就提出了“体液论”学说,认为疾病是由于体内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分泌的失衡所致。18世纪之后,由于解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的重大发现,医学进入了现代时代。18世纪中叶,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详细记录了疾病时器官发生的大体形态变化,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的概念,开创了现代病理学研究的先河。19世纪初,意大利的Rokitansky写出了巨著《病理解剖学》,编绘了大量器官病变的精细图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器官病理学。与此同时,法国生理学家Bernard首先倡导了以研究活体疾病为对象的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 pathology),开始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孕育了现代实验病理学的雏形。此后,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细胞的改变和功能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础,致病因子引起人体病变具有局部性、定位性和独立性的特点,由此创立了有划时代意义的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器官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学说,特别是细胞病理学学说,不仅为现代病理学,而且为所有的医学学科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电镜技术的出现,特别是近30年来现代免疫学、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免疫组织化学、形态计量和图像分析技术、核酸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渐产生了新的病理学分支,如超微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等。病理学的发展,使疾病的病因与病变、形态与功能、定性与定量、静态与动态、基础与临床等多方面研究,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了更好的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也拓宽了现代病理学的研究领域。
在我国,中国医药学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有关病因病机的阐述与现代病理学学科知识已有一些相关之处。例如《黄帝内经》(秦汉时期)、《诸病源候论》(隋唐时代)等,都曾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提出过理论探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借以解释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该学说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损伤机体而致病。宋元时期医家们对儿科疾病病理特点的阐明和“六气皆从火化”论点的提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体系。而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更是详细地记录了伤痕病变、尸体剖验、中毒鉴定等案例,孕育了早期病理解剖学特别是法医病理学的萌芽。
我国现代病理学始于20世纪初。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病理学家编著出版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病理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理论,结合他们在教学、科研及尸检和活检诊断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反复修订、再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病理学专业队伍和医学专业人才,并建立了独立的病理学教学体系和教学机构,在肿瘤(如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黑热病)、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我国,病理尸检、活检、细胞学检查等,也得到广泛推动与开展,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理论指导。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全面理解人体病理学与实验病理学、病理学与其他医学学科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加快基础和临床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发挥各自专业的特色,推动我国病理学科和整个医学学科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不断进展。

(张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