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外耳道真菌病
疾病概要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 external)指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致病的真菌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较为常见。轻者可无症状,一般有耳内发痒,有时奇痒,以夜间为甚,若合并感染时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和流脓。治疗上一般不需要全身应用抗真菌药,局部应清除外耳道内真菌痂皮和分泌物,局部使用抗真菌药。
【主诉】
女性,50岁。主因“反复右耳痒1个月余”就诊。
【印象诊断】
根据主诉首先考虑外耳真菌性疾病,外耳道细菌感染性疾病,还应考虑耳部湿疹。
【问诊和查体】
耳内发痒(有时奇痒)是外耳道真菌病的典型表现,应询问耳痒的时间及诱因、加重及缓解因素,是否伴耳溢液,以及是否有长期抗生素液滴耳情况。查体应重点检查外耳道以及鼓膜,查看外耳道皮肤是否覆盖有黄黑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真菌,外耳道皮肤有无充血潮湿及分泌物积存。
病史问诊:患者诉反复右耳内痒1个月,有时奇痒难忍,以夜间明显,自用棉签清理外耳道及滴用氯霉素滴耳液,症状无缓解,1周前出现右耳疼痛,并有少许分泌物流出。无明显听力下降。既往健康。
专科查体:右外耳道皮肤附着有白色粉末状及绒毛状物,右耳道软骨部前壁皮肤少许溃烂,少许稀薄分泌物,右鼓膜表面亦可见少量白色粉末状物,鼓膜标志尚清晰(图6-1)。
图6-1 外耳道真菌感染
外耳道皮肤附着白色粉末状及绒毛状物
【病情分析及诊断】
根据患者反复右耳痒病史、查体发现右耳道壁上白色粉末状及绒毛状物附着,右耳道软骨部前壁皮肤少许溃烂,少许稀薄分泌物,右鼓膜表面亦可见白色粉末状物,右侧外耳道真菌病成立。外耳道绒毛状附着物涂片找真菌或做真菌培养检查可确诊,对治疗也有指导意义。
【辅助检查】
右外耳道绒毛状附着物涂片找真菌结果提示:曲霉菌。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应与外耳湿疹进行鉴别,外耳道湿疹是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围皮肤的变应性皮肤浅表性炎症。急性湿疹奇痒,伴有烧灼感,多见于婴幼儿。皮肤呈红斑或粟粒性小丘疹,可有水疱,破溃后可流出黄水样分泌物,表面糜烂或出现小溃疡。慢性湿疹除外耳道内剧痒外,外耳皮肤增厚,表皮脱屑、皲裂或结痂,局部皮肤颜色加深,表面粗糙不平,甚至引起外耳道狭窄。鼓膜表面受累者,可有轻度传导性聋及耳鸣。
【治疗方案及随访】
外耳道真菌应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真菌药。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应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真菌痂皮和分泌物,可用1%~3%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硝酸咪康唑霜。本病治愈的关键是坚持用药,涂用硝酸咪康唑霜剂应2周。
本例患者通过局部清理外耳道分泌物及真菌丝,并涂用硝酸咪康唑霜剂后14天左右,症状完全消失,检查右外耳道洁净,外耳道皮肤完整,霉菌丝完全消失。
小结
外耳道真菌是外耳道真菌感染性疾病。以曲霉菌、青霉菌及念珠菌等较为常见。当外耳道进水或积存分泌物或长期用抗生素液滴耳等情况下,较易受真菌感染。治疗上应在局部清理外耳道真菌丝或分泌物后,持续涂抹抗真菌药物,疗程应不少于2周。
(唐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