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影像检验诊断技术及结果判断(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 王铁 何悦明 寿涓
- 1709字
- 2020-08-28 13:54:26
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
一、颅脑
人脑分为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四部分。
脑干是自主神经功能中枢,控制心跳、呼吸和消化等功能。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上部中脑与间脑相接,下部的延髓在枕大孔与脊髓连接。
小脑主要负责运动协调。小脑由蚓部和两侧小脑半球组成。小脑扁桃体是小脑半球最前下方的结构。小脑与脑干连接:小脑上脚(结合臂)连接中脑,小脑中脚(脑桥臂)连接脑桥,小脑下脚(绳状体)连接延髓。
间脑分为丘脑与下丘脑两个部分,连接同侧的中脑和对侧的大脑半球。丘脑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下丘脑则负责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
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和基底神经节构成,大脑半球表面被覆灰质,被称为大脑皮质,皮质深部为髓质(又称白质),髓质内埋藏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灰质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白质则由有髓鞘覆盖的神经纤维束构成,负责连接各脑区。
脑表面覆盖三层被膜,由浅至深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为硬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有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后者附着在脑表面并深入至脑沟。
(一)颅脑CT表现
CT平扫图像上,脑灰质较脑白质密度高,灰质CT值为32~40HU,白质CT值为28~32HU。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为<20HU。动脉、静脉和肌肉的密度与脑灰质相近(图1-7-1)。增强CT图像上,脑灰质、脑白质和肌肉的密度等不同程度增强,脑内血管、垂体、硬脑膜增强呈高密度。
图1-7-1 正常头颅CT平扫
(二)颅脑MRI表现
T 1WI上,成人脑灰质信号强度低于脑白质,T 2WI上,脑灰质信号强度高于脑白质。脑脊液信号强度在T 1WI上明显低于脑实质,在T 2WI上明显高于脑实质(图1-7-2)。自旋回波序列血管呈流空信号(低信号),梯度回波序列血管呈高信号。
图1-7-2 正常头颅MRI平扫
a.横断位T 1WI脑灰质信号强度低于脑白质,脑脊液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脑实质;b.横断位T 2WI脑灰质信号强度高于脑白质,脑脊液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脑实质
矢状位显示中线结构较好,如垂体、胼胝体、松果体、中脑导水管、四叠体等。冠状位能两侧对比的观察视交叉、垂体、垂体柄、海绵窦、海马形态和信号强度变化。
(三)脑血管
1.颅内动脉
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两侧颈内动脉在颅内分成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血于大脑半球前2/3。
两侧椎动脉在延髓腹侧合成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供血于脑干、小脑和大脑半球后1/3。
Willis环:两侧颈内动脉通过前交通动脉沟通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后交通动脉连接同侧颈内动脉系和大脑后动脉形成脑底动脉环(图1-7-3a)。
2.颅内静脉
脑静脉不与动脉伴行,无瓣膜,深、浅静脉相互交通。脑浅静脉主要收集脑皮质的血液;脑深静脉主要收集脑深部的血液。静脉窦在两层硬脑膜之间,引流静脉血液回流入颈内静脉(图1-7-3b)。
图1-7-3 正常MRI动脉、静脉
a.MRI正常动脉;b.MRI正常静脉
二、脊髓
脊髓上端在枕大孔水平与延髓相延续,下端脊髓圆锥位于第1腰椎,其尖端发出若干条马尾终丝,共发出31对脊神经。脊髓表面亦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硬脊膜呈管状,上方附着在枕大孔周缘,下方在第2骶椎平面形成盲端,以下为纤维索构成的硬脊膜终丝,下行至第1尾骨的背面,与骨膜相融合。脊髓蛛网膜下腔与颅内相通,向下包裹脊髓和马尾。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沟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左、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将脊髓分成纵行纤维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为后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颈髓和上胸髓的后中间沟又将后索分为位于内侧的薄束和位于外侧的楔束。脊髓前根由前外侧沟发出,后根位于后外侧沟内,附有脊神经节。前、后根在相应椎间孔汇合成脊神经。
在脊髓横断面上,中央为神经细胞核团组成的灰质,呈蝴蝶形或H形,中心为中央管,外围是上、下行传导束构成的白质。
脊髓的血供来自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和根动脉。脊髓静脉血液经根前和根后静脉引流至椎静脉丛。
1.脊髓CT表现
CT平扫硬膜囊呈椭圆形,脊髓密度略高于脑脊液,脊髓不易分辨。
2.脊髓MRI表现
在脊髓横断面上其横径大于前后径。T 1WI上,脊髓呈中等信号强度,T 2WI上,脊髓中央H形灰质信号强度稍高于脊髓周围部分白质信号(图1-7-4)。脑脊液信号强度在T 1WI上为低信号,在T 2WI为高信号。
图1-7-4 正常颈髓MRI
横断面T 2WI显示脊髓中央H形灰质信号强度稍高于其周围白质信号,脑脊液为高信号
(戎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