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临床专科)规划教材)
- 冯继红
- 759字
- 2020-08-28 14:00:14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一、传染病发生与发展的阶段性
传染病发病机制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是互相吻合的。
1.入侵部位
病原体入侵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繁殖及引起病变。
2.机体内定位
病原体入侵定植后,可在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如恙虫病的焦痂;也可在入侵部位繁殖后分泌毒素引起其他部位病变(如白喉和破伤风),或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后再定位于某一靶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变(如病毒性肝炎),或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如蠕虫病)。病原体的机体内定位与其组织亲和性密切相关,如肝炎病毒对肝脏的亲和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对CD4+T细胞的亲和性。
3.排出途径
即各种传染病排出病原体的途径,是传染源造成传染的重要因素。有些病原体排出途径是单一的,有些是多方面的,排出的持续时间也有长有短,因而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染期。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1.直接损伤
病原体可通过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直接破坏组织,通过细胞病变使细胞溶解,或通过诱发炎症引起组织坏死等途径造成组织直接损伤。
2.毒素作用
通过各种毒素和毒力因子(如细菌素、入侵素等)作用造成组织损伤。
3.免疫机制
有些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能抑制或直接破坏细胞免疫,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引发变态反应造成组织损伤。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发热
是传染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当机体发生感染、炎症或受到抗原刺激时,病原体及其产物、免疫复合物、异性蛋白、大分子化合物等外源性致热原作用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原,通过一系列过程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提高体温调定点,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升高。同时触发肌肉频繁收缩震颤产生更多的热,临床上表现为寒战。
2.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可诱发一系列宿主应答,伴有特征性的代谢改变,包括蛋白代谢、糖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异常以及内分泌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