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护理学(第4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科)规划教材)
- 仰曙芬
- 5621字
- 2020-08-28 14:07:29
第六节 儿童液体疗法及护理
一、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体液平衡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儿童时期,各器官系统处于发育阶段,体液调节功能不成熟,其调节功能极易受疾病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失调,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一)体液的总量及分布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大部分,血浆和间质液合称为细胞外液。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主要变化的是间质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比例基本稳定,与成人相近。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见表5-1。
表5-1 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的百分比)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出生后数日的新生儿血中钾、氯、磷及乳酸偏高,血钠、钙、碳酸氢盐含量偏低,其他年龄儿童体液的电解质成分大致与成人相似。
(三)水代谢
1.水的需要量多
人体每日的需水量和热量消耗成正比,儿童新陈代谢旺盛,需热量多,对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年龄越小,需水量相对越多,不同年龄儿童每日需水量见表5-2。
表5-2 儿童每日水的需要量
2.水的交换率快
儿童排泄水的速度较成人快,年龄越小,出入量相对越多。婴儿每日水的交换量为细胞外液量的1/2,而成人仅为1/7,水的交换率比成人快3~4倍。由于婴儿对缺水的耐受力差,在病理情况下,如进水不足同时又有水分继续丢失时,由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有限,将比成人更易脱水。
3.不显性失水量增加
儿童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生长发育快,组织细胞增长时水分需要量大,不显性失水是成人的2倍。同时儿童从皮肤和肺蒸发的不显性失水量易受环境温度增高、体温升高等影响,两者均可增加不显性失水量,亦增加了发生脱水的可能性。
4.体液平衡调节功能相对不成熟
肾脏在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酸化尿液和保留碱基的能力越差,越易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脱水
脱水(dehydration)是指机体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导致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并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1.脱水程度
是指患病以来的累积体液损失量。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将脱水分为轻、中和重度见表5-3。
表5-3 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2.脱水性质
是指体液渗透压的改变,反映水和电解质的相对丢失量。根据血清钠的水平将脱水分为等渗、低渗和高渗性脱水3种类型(表5-4)。等渗性脱水最常见,高渗性脱水较少见。
表5-4 不同性质脱水的临床特点
(1)等渗性脱水:
水和电解质等比例丢失,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脱水后体液仍呈等渗状态。主要是循环血量和间质液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变化,细胞内外无渗透压变化,临床表现为一般脱水症状。呕吐、腹泻所致的脱水属于此类。应注意在严重营养不良儿往往对脱水程度估计过重。眼窝凹陷常被家长发现,其恢复往往是补液后最早改善的体征之一。
(2)低渗性脱水:
电解质丢失比例大于水的丢失,血清钠浓度<130mmol/L。脱水后体液(首先表现在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导致水分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造成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其脱水症状较其他两种脱水严重。初期无口渴症状,除一般脱水体征,如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和前囟凹陷外,多有四肢厥冷、皮肤发花、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休克症状,低钠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出现嗜睡、惊厥和昏迷等。营养不良伴慢性腹泻、腹泻时补充非电解质溶液过多等情况容易发生。
(3)高渗性脱水:
水丢失比例大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脱水后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水从细胞内进入细胞外,造成细胞内脱水。表现为剧烈口渴、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等,甚至发生惊厥。严重高渗性脱水可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等。高热入水量少、大量出汗或腹泻时补充电解质溶液过多等情况容易发生。
(二)低钾血症
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
1.病因
低钾血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常见原因有以下方面。
(1)摄入不足:
长期禁食或进食量小。
(2)丢失过多:
消化道丢失,如呕吐、腹泻,长期应用脱水、利尿剂等。
(3)异常分布:
碱中毒、胰岛素治疗时钾向细胞内转移等原因。
2.临床表现
(1)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表现为骨骼肌、平滑肌及心肌功能的改变,如肌肉软弱无力,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胃扩张、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2)心脏损害:
表现为心肌兴奋性增高,如心率增快,心律失常,心电图改变。
(3)肾脏损害:
长期缺钾可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还可并发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伴有反常性酸性尿。
3.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钾的进一步丢失。轻症多食入含钾丰富的食物,必要时口服氯化钾,每日 3~4mmol/kg(22~30mg/kg)。重症需静脉补钾,每日剂量为 4~6mmol/kg(30~45mg/kg),浓度≤40mmol/L(0.3%),静脉补钾时间不短于8小时。见尿补钾,一般补钾需持续4~6天,能经口进食时,将静脉补钾改为口服补钾。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监测血清钾水平,有条件者给予心电监护。
(三)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
是儿童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主要是由于细胞外液中H +增加或 丢失所致。
(1)病因
1)碱性物质从消化道或肾脏丢失:儿童腹泻、小肠和胆管引流或瘘管、肾小管酸中毒等。
2)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进食不足所致的饥饿性酮症等。
3)摄入的酸性物质过多:如氯化钙、氯化镁等。
(2)临床表现:
根据 测定结果不同,将酸中毒分为轻度(18~13mmol/L)、中度(13~9mmol/L)及重度(<9mmol/L)。轻度酸中毒症状不明显,仅有呼吸稍快,多通过血气分析发现并作出诊断。典型酸中毒表现为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深长、口唇樱桃红色、恶心、呕吐、昏睡或昏迷等。若血pH值在7.20以下时,可导致血压偏低,心力衰竭,甚至出现室颤。新生儿及小婴儿因呼吸代偿功能较差,常可仅出现精神萎靡、拒奶、面色苍白等,而呼吸改变并不明显。
(3)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采用碳酸氢钠和乳酸钠等碱性药物增加碱储备,中和H +。当pH值<7.3时即可使用碱性液,首选碳酸氢钠。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用剩余碱(BE)值按公式计算或根据CO 2结合力(CO 2CP)检测结果计算,一般将5%的碳酸氢钠稀释成1.4%溶液,11.2%的乳酸钠稀释成1.87%溶液,先给予计算量的1/2,再根据病情变化、复查血气分析的结果、治疗后的反应等调整剂量。在纠酸的同时注意补钾、补钙。
2.代谢性碱中毒
由于体内H +减少或 增高所致。
(1)病因
1)消化道损失过多的酸性物质,如长期呕吐、胃液引流。
2) 重吸收增加:低血钾、呼吸性酸中毒等可增加 重吸收。
3)应用碱性药物过多,使体内 增多。
(2)临床表现:
轻症表现不明显,严重时呼吸慢而浅,头晕,躁动,继发血中游离钙减少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出现手足搐搦,甚至喉痉挛,血pH及CO 2CP值均升高。低血钾是碱中毒常伴有的症状。
(3)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碱性药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轻症静脉滴注生理盐水,重症者给予氯化铵滴注,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呼吸性酸中毒时禁用。
3.呼吸性酸中毒
由于CO 2排出障碍使体内CO 2滞留及H 2CO 3增高所致。
(1)病因:
呼吸道阻塞,肺部和胸腔疾患,呼吸肌麻痹或痉挛及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机使用不当等。
(2)临床表现:
因原发病而异,常伴有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血管扩张,颅内血流增加,导致头痛及颅内压增高,严重高碳酸血症可出现中枢抑制、血pH值降低。
(3)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解除呼吸道阻塞。重症患儿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辅助呼吸。
4.呼吸性碱中毒
由于通气过度使体内CO 2大量排出,H 2CO 3下降所致。
(1)病因:
过度通气、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水杨酸制剂中毒、CO中毒等。
(2)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呼吸深快,其他症状与代谢性碱中毒相似。
(3)治疗原则:
针对原发病改善呼吸功能,碱中毒可随呼吸改善而逐渐恢复。
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
1.非电解质溶液
常用5%葡萄糖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其中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溶液。但葡萄糖输入体内后,被迅速氧化代谢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提供能量或转变为糖原储存,不能维持渗透压,因此葡萄糖溶液被视为无张力溶液,主要用于补充水分和提供能量。
2.电解质溶液
主要用于补充液体、电解质和纠正酸碱失衡。
(1)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为等渗液,3%氯化钠溶液为高渗液。
(2)碳酸氢钠溶液:用于纠正酸中毒。1.4%碳酸氢钠溶液为等渗液,5%碳酸氢钠溶液为高渗液。
(3)乳酸钠溶液:用于纠正酸中毒,缺氧、休克及新生儿等不宜用。1.87%乳酸钠溶液为等渗液,11.2%乳酸钠溶液为高渗液。
(4)10%氯化钾和15%氯化钾溶液:为高渗液,用于补充钾盐,均不能直接应用,需稀释成0.2%~0.3%溶液静脉点滴,禁忌静脉注射。
3.混合溶液
为适应不同情况液体疗法的需要,将各种溶液按不同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常用混合溶液的配制见表5-5。
表5-5 几种常用混合溶液的配制方法
注:临床操作中为了配制简便,加入的各液量均为整数,配成的是近似的溶液
4.口服补液盐溶液
简称ORS液,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口服溶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无严重呕吐的患儿口服补液。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 +-葡萄糖偶联转运吸收机制,即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 +-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 +-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 +-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运转,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目前有多种ORS配方。WHO 2002年推荐的低渗透压口服补液盐配方与传统的配方比较效果基本相同,但更为安全。该配方为氯化钠2.6g,枸橼酸钠2.9g,氯化钾1.5g,葡萄糖13.5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总渗透压为245mOSm/L。
四、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是通过补充不同种类的液体,以达到纠正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方法。液体疗法具体方案的制定要根据病情、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输液前要确定补液的量、性质、速度及步骤,输液中遵循“三定”(定量、定性、定速)、“三先”(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及两补(见尿补钾、见惊补钙)的原则,以保证液体疗法的顺利实施。第一天补液总量应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三部分。
(一)口服补液
适用于腹泻时的预防及轻、中度脱水的治疗,选用口服补液盐(ORS)。一般轻度脱水口服补液量50~80ml/kg,中度脱水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将余量用等量水稀释后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密切观察病情,如果患儿眼睑出现水肿,应停止服用ORS液,改用温开水或母乳。新生儿、心肾功能不全、休克及明显呕吐、腹胀者不宜应用ORS液。在口服补液过程中,如呕吐频繁或腹泻、脱水加重,应改为静脉补液。
(二)静脉补液
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重或腹胀的患儿。
1.第一天补液
(1)补充累积损失量:
补充自发病以来水、电解质的损失量。
1)补液量:
根据脱水程度决定。轻度脱水 30~50ml/kg,中度脱水 50~100ml/kg,重度脱水 100~120ml/kg。
2)输液种类:
根据脱水的性质决定。通常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如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待检验得出结果,再行调整。
3)补液速度:
取决于脱水程度。累积损失量常在8~12小时内完成,每小时约为8~10ml/kg,但对伴有循环不良和休克的重度脱水患儿,应迅速输入等渗含钠液(生理盐水或2∶1液),按20ml/kg于30~60分钟快速静脉输入,总量不超过300ml,余量按常规速度滴注,排尿后及时补钾。低渗性脱水输液速度可稍快,高渗性脱水为防止发生脑细胞水肿,输液速度应适当减慢,严重酸中毒需补给碱性溶液。
(2)补充继续丢失量:
指进行液体治疗过程中,因呕吐、腹泻等继续丢失的液体量。按实际损失量及性质予以补充。
1)补液量:
应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进行补充。腹泻患儿一般按每天10~40ml/kg计算。
2)补液种类:
常用1/3~1/2张含钠液,同时注意补钾。
(3)补充生理需要量:
指要满足基础代谢需求的液体量。
1)补液量:
婴幼儿每日 60~80ml/kg。
2)补液种类:
尽量口服,不能口服或口服量不足者可以静脉滴注1/4~1/5张含钠液,同时给予生理需要量的钾。
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在累积损失量液体滴注完成后的12~16小时内均匀输入,每小时需滴注约5ml/kg。
实际补液中,应对上述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混合使用。腹泻引起的脱水第一天的补液量,一般按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婴幼儿给予计算量的2/3,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给予3/4。
2.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
根据病情轻重估计情况来决定,一般只需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三)补液的护理
1.补液前准备阶段
(1)全面评估病情:
全面了解患儿病情、输液的目的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及配制方法:
根据患儿脱水情况准备各种溶液、用物等。
(3)解释治疗目的:
向患儿和(或)家长解释补液目的,以取得合作;对年长儿给予鼓励,对不合作的患儿可以给予适当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2.补液阶段
(1)严格掌握输液量和速度:遵医嘱安排24小时液体量,有条件最好使用输液泵控制入量。保证静脉输液通畅,防止液体外渗。
(2)密切观察病情
1)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状态,若发生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2)观察脱水情况: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口渴、皮肤黏膜、眼窝、前囟、尿量、呕吐及大便次数及量等,尤其要注意观察和记录输液后首次排尿的时间和量。动态观察补液前后脱水症状是否改善,作为补液方案是否调整的依据。如补液合理,一般于补液后3~4小时内排尿,说明血容量恢复。补液后24小时皮肤弹性恢复,眼窝凹陷消失,口舌湿润、饮水正常、无口渴,则表明脱水已被纠正。补液后眼睑出现水肿,可能是输入钠盐过多;补液后尿多而脱水未纠正,则可能是葡萄糖液补入过多,宜调整溶液中电解质比例。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与医生联系。
3)观察酸中毒表现: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改变,小婴儿有无精神萎靡、抽搐。特别是酸中毒纠正后,如出现抽搐,应考虑低钙血症,如果补钙后抽搐仍不能缓解,应考虑是否有低镁血症。
4)观察低血钾表现: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及肌张力,有无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等。
(3)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高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