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估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一)体重
体重(weight)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儿科临床给药量、输液量、热量的计算依据。
新生儿出生的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以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2005年九省市城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男婴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3kg±0.4kg,女婴为3.2kg±0.4kg。生后1周可有暂时性的生理性体重下降。
体重增长的速度与年龄有关。0~3个月婴儿体重平均每月增长600~1000g,6个月平均体重是7.26kg,是生长发育的第一个高峰。7~12个月体重增长减缓,每月平均增长300~400g。3~5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1岁约为出生时的3倍,2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2岁以后至青春期前增长速度减慢,并趋于稳定,一般每年增加2~3kg,直至青春期。为了便于应用,推算公式如下: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 ×0.7
7~12 个月:体重(kg)=6(kg)+ 月龄 ×0.25
2 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 年龄 ×2+7(或 8)(kg)
进入青春期,体重增长较快,不能用上述公式计算。评估儿童的发育状况时,应连续定期监测其体重,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测量方法:空腹、排大小便后,脱去衣裤、鞋袜后进行称量。小婴儿用盘式杠杆秤测量,精确读数到10g;1~3岁幼儿用坐式杠杆秤测量,精确读数到50g;3岁以上儿童用站式杠杆秤测量,精确读数到50g。称量时儿童不可摇晃或接触其他物体,计算时应准确减除衣物的重量。
(二)身高(长)
身高(height)为头、脊柱和下肢的总长度。3岁以下儿童应仰卧位测量,称 身长(length)。儿童出生时的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约25cm,1岁时达到75cm。2周岁增长速度减慢,平均为10cm,身长约为85cm。2岁以后身高(长)每年增长5~7.5cm。2岁至青春期前按下列公式推算身高(长)。
身高(长)(cm)=年龄×7+77(cm)
身高(长)由头、躯干和下肢的长度构成。三部分发育的速度并不一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临床上通过测量上部量和下部量,以判断头、脊柱、下肢所占身长的比例。上部量为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反映头和脊柱的长度的指标;下部量为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距离,反映下肢的长度的指标。新生儿的上部量占身长的60%,中点在脐上,2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移至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中点在耻骨联合上缘(图2-2)。
测量方法:3岁以下用量板卧位测身长,儿童脱帽、鞋袜及外衣,仰卧于量板中线上,头顶接触头板,测量者一手按直儿童的膝部,使两下肢紧贴底板,一手移动足板紧贴儿童足底,并与足底相互垂直,精确读数至0.1cm。3岁以上可采用身高计或固定在墙上的软尺进行测量,儿童脱帽、鞋,直立,两眼直视前方,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60°,臀部和两肩都接触立柱或墙壁,测量者移动身高计使头顶板与儿童的头顶接触,板呈水平位时,精确读数至0.1cm。
图2-2 胎儿至成人身体各部比例
相关链接

我国发布第五次全国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

2016年6月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举行了第五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报告发布会。
10年来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进一步提高。调查结果显示,7岁以下儿童的体格发育水平较10年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以5~5.5岁年龄组为例,2015年男童体重、身高分别为20.17kg、113.6cm,较10年前分别增长0.99kg、1.7cm;女童体重、身高分别为19.29kg、112.5cm,较10年前分别增长0.89kg和1.8cm。
40年间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变化显著。除出生组和1个月组外,其他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有明显增长,且男童、女童趋势一致。同时,城乡儿童身高体重差别也在逐渐缩小。城区儿童前3个10年体格发育水平呈快速增长趋势,近10年来逐渐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农村儿童前3个10年体格发育变化趋势与城区一致,第4个10年虽然增幅略有下降,但依然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儿童体格发育平均水平明显超过WHO标准。2015年我国九市城乡7岁以下各年龄组儿童体格发育平均水平均已明显超过了WHO颁布的儿童生长标准。其中,城区儿童体重超出0.1~1.2kg,身高超出0.5~2.1cm。农村儿童体重超出 0.3~0.9kg,身高超出 0.3~2.1cm。
(三)头围
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为自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的重要指标。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33~34cm。1岁时为46cm。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为54~58cm(接近成人)。测量头围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如头围过大常提示脑积水,头围过小常提示脑发育不良等。
测量方法:测量者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使软尺紧贴头皮绕枕骨最高点及另一侧眉弓上缘回零点,精确读数至0.1cm。
(四)胸围
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CC)为沿乳头下缘水平经肩胛骨角下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肺和胸廓的发育。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 +年龄 -1(cm)。
测量方法:取卧位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一手将软尺零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乳腺已发育的女孩,固定于胸骨线第4肋间),一手将软尺紧贴皮肤,经两肩胛骨下缘回至零点。取平静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值,精确读数至0.1cm。
(五)上臂围
上臂围(upper arm circumference,UAC)为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绕上臂一周的长度。反映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生后第1年内增长迅速,1~5岁期间增长缓慢。上臂围可用于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筛查。评估标准:>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测量方法:儿童两上肢自然平放或下垂,用软尺零点固定上臂外侧沿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回至零点,精确读数至0.1cm。
二、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一)骨骼的发育
1.颅骨的发育
根据头围的大小、骨缝和前、后囟闭合的迟早来评价颅骨的发育。前囟是由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在出生时为1.5~2cm(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2岁时96%的儿童前囟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则多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者。后囟由顶骨和枕骨构成,生后已闭合或生后6~8周闭合。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3~4个月闭合(图2-3)。
图2-3 颅骨骨缝、前囟与后囟
2.脊柱的发育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生后第一年快于四肢,以后四肢增长快于脊柱。脊柱在发育过程中会形成3个脊柱自然弯曲:新生儿出生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着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至6~7岁时3个脊柱自然弯曲才为韧带所固定。
3.长骨的发育
长骨干骺端的骨化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和部位有规律地出现。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及干骺端融合的情况,可判断骨骼发育年龄即骨龄。观察腕部骨化中心出现的顺序及数目,是评价骨龄的简单方法。采用左腕部X线摄片。出生时腕部无骨化中心,生后的出现顺序为:头状骨、钩骨(3~4个月);下桡骨骺(约 1岁);三角骨(2~2.5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3.5~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8岁);豆状骨(9~10岁)。10岁时出齐,共 10个(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约为其年龄加1)。骨龄落后,应考虑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骨龄超前可见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
(二)牙齿的发育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一般在儿童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平均为6个月,2~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儿童乳牙萌出顺序见图2-4。13个月龄后仍未萌牙称为萌牙延迟。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开始,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12岁左右出现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又名智齿,但也有人终生不出。
出牙为生理现象,会伴有一些不适,如低热、短暂的睡眠不安、流涎、过分吮指、喜咬硬物等。
三、生殖系统的发育
生殖系统在青春期才开始迅速发育。青春期一般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青春期前期:女孩9~11岁,男孩11~13岁,体格生长明显加速,第二性征出现,此期历经2~3年;②青春成熟期:体格生长开始减速,第二性征全部出现,性器官在解剖和生理上已成熟,出现初潮、首次遗精,此期历经3~4年;③青春期后期:生殖系统完全成熟,生长发育停止,第二性征发育完成,此期历经3~4年。青春期的开始和持续的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较大。
图2-4 儿童乳牙的出牙顺序
(一)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女孩自出生时卵巢发育已较完善,但其卵泡处于原始状态。进入青春期后,在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卵巢内滤泡发育,乳房出现硬结,随着卵巢的不断增长,雌激素水平不断升高,女孩第二性征出现较早。9~10岁骨盆开始加宽,乳头发育,子宫体随年龄而增大,10岁以后增长加快,15岁左右达到成人大小。12岁后臀部变丰满,外生殖器增大,阴道上皮角化,分泌物变酸,随之乳房迅速增大发育,出现腋毛、阴毛、月经初潮。
(二)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
男孩自出生时睾丸大多数已降至阴囊,约有10%尚未下降,一般1岁内都下降至阴囊,但到成人仍有0.2%未降,称隐睾。自出生到10岁前这一段时间性器官发育较慢,到青春期开始进一步发育,分泌的雄激素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10~11岁阴茎开始增大,12~13岁时出现阴毛,13~16岁时出现腋毛,声音变粗,开始长胡须、痤疮和喉结。
四、体格生长的评估
为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准确地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客观和正确地评价个体或群体儿童生长发育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选择一个合适的正常儿童体格标准参考值作为比较,并采用适当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现有的儿童体格生长标准是依据2005年中国九大城市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调查的数据为参照值,以此制订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和比较儿童的营养、生长状况。
(一)体格生长评估常用方法
1.均值离差法
适用于正态分布状况。以均值( )为基值,标准差( SD)为离散距,一般认为在均值±两个标准差(含95%的受检总体)的范围内儿童为正常。
2.中位数、百分位法
适用于正态和非正态分布状况。以第50百分位( P 50)为中位数,与均值离差法的均值( )相当,其余的百分数为离散距,常用 P 3P 10P 25P 50P 75P 90P 97。一般以 P 3P 97百分位(包含 94%的总体)范围内的儿童为正常。
3.指数法
根据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制定出特定的指数来评价生长发育。常用的有 BMI指数(body mass index):体重(kg)/身高 2(m 2),实际含义是单位面积中所含的体重数。BMI是判断肥胖的常用指标。
4.生长曲线图评价法
将儿童的各项指标按不同性别、年龄绘成生长曲线图(均值离差法或百分位数法),将定期连续测量的数据每月或每年标记于图上作比较,能直观快速地了解儿童生长情况、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干预(图2-5)。
图2-5 生长曲线
(二)体格生长评估内容
1.生长水平
包括各单项体格生长发育指标,如体重、身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将某一年龄时的单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即可得知该儿童生长的现实水平,并能预示其生长趋势。
2.生长速度
定期连续地监测儿童某一年龄时的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即可得知该儿童在该年龄的生长速度。可发现个体儿童自身的“生长轨迹”,预示其生长趋势,与参照人群值比较,可及时发现生长偏离。以生长曲线图观察儿童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建议常规测量的时间和频率为:6个月内的婴儿每月1次,6~12个月每2月1次,1~2岁每3月1次,3~6岁每半年1次,6岁以上每年1次。高危儿适当增加观察次数。
3.匀称程度
评估体格生长发育各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体型、身材是否匀称等。
(三)体格生长评估注意事项
1.采用规范的测量工具及正确的测量方法,获取准确的体格指标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根据不同的个体儿童,选用合适的正常儿童体格生长标准参照值进行比较。
3.要了解儿童的生长发展趋势,必须定期连续的详细纵向观察,不可单凭一次检查结果就下结论。
4.对早产儿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胎龄至40周(足月)后再评价。一般头围至18月龄、体重至24月龄、身长至40月龄不再矫正。
5.采用多种指标综合评价,以防单一指标评价的局限性。
6.体格测量的评价结果应结合全面体格检查、实验室数据、生活状况及健康史综合分析。
(四)体格生长评估流程
儿童体格生长评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临床问题。按照2015年《中国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建议》的评估流程为:①体格生长测量;②采用参数生长水平评估;③发现高危儿童;④生长速度与匀称度评估、临床资料(病史和体格检查);⑤初步诊断;⑥选择实验室检查或转诊(图2-6)。
图2-6 儿童体格生长评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