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神经系统检查法

神经系统检查是临床医师获取疾病信息的基本手段,是神经外科疾病诊断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全面而准确的查体对于疾病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外科医师常备的检查工具应包括便携式手电筒、叩诊锤、棉签、大头针、压舌板,以及检眼镜、音叉等。

神经系统检查通常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依次是高级神经活动、脑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共济运动、反射与病理反射等。

一、高级神经活动

高级神经活动的检查包括意识状态、语言与皮质高级智能的检查。

(一)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一般指的是正常人在清醒时的觉醒状态的精神活动,正常的意识状态应包括对自我和环境的正确感知,以及高级精神活动的正确建立。一般来说,正常的觉醒状态依靠功能完整的上行网状结构激活系统维持,而正常的意识内容则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健全的功能。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上述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而引起的意识觉醒水平和意识内容的改变则称为意识障碍(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

正常的意识状态通常描述为意识清晰。以意识水平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依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意识浑浊(confusion)、嗜睡(lethargy)、昏睡(stupor)和昏迷(coma)。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一般可以有谵妄(delirium)和痴呆(dementia)等。

意识浑浊(confusion):指患者的意识状态轻度抑制,出现抽象思维和信息处理的缓慢,提示相对较轻但比较广泛的脑功能障碍,可以出现于脑炎或较重的头部外伤患者。

嗜睡(lethargy):指患者经常处于病理性的睡眠状态,可以被唤醒,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和完成指令动作,但对复杂问题理解能力明显下降,计算力、定向力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表现为淡漠状态。

昏睡(stupor):指患者处于昏睡状态,与周围环境无交流,痛刺激时可以躲避或定位,但对语言无反应且仅能发出无意义的声音,痛刺激消失后立即再次陷入沉睡。

昏迷(coma):指意识完全丧失,对痛觉刺激无反应,无自主的言语反应及运动。根据昏迷程度的不同、生理反射存在与否,以及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昏迷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昏迷。

对于昏迷的评价,临床上常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the Glasgow coma scale)来进行相对精确的量化判定,由于其观察者之间误差小、客观性高,目前在神经外科领域已广泛应用。该评分主要包括意识状态的3个方面:睁眼、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各项最高分数总计为15分,其中8分以下一般认定为昏迷状态(表2-1)。

谵妄(delirium):一般指患者在意识水平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逼真的幻觉,致使患者出现惊恐、紧张、兴奋及冲动,言语行为失当,多数情况下可以有昼轻夜重的规律。这种意识状态改变多见于感染、中毒或脑代谢性疾病。

痴呆(dementia):一般仅指智力的丧失,放在此处应注意与上述不同类型的意识抑制状态相区别。痴呆早期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进展后因智力能力低下而逐渐丧失与外界环境交流的能力。

表2-1 Glasgow昏迷评分
(二)言语

在患者意识状态相对清楚的情况下,与患者进行言语交流,以了解其言语状态,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由于病变累及特殊部位而产生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失语(aphasia)和构音障碍(dysarthria)。

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表现为对口头或书写的语言有理解力,但自主语言的表达能力差,不能整句表达、朗读、复述,发音含糊且无节律。提示病变累及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

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表现为患者本身发音清晰、表达流利,但内容空洞,用词错乱,同时患者不能听懂或无法理解相对复杂抽象的词语和句子。提示病变累及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

混合性失语(半球性失语):病变同时累及Broca区和Wernicke区,患者的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时受损,提示病变位置广泛,有时还同时伴对侧偏瘫、偏盲。

命名性失语(遗忘性失语):表现为极易遗忘和不能称呼十分熟悉的物体和人物的名称,却能准确地描述其用途或特征。一般提示病变累及颞叶后部的角回区域。

构音障碍:指言语表达流畅、语句内容丰满,但因中枢或周围神经性的损害使言语运动肌群和呼吸肌运动障碍,导致呼吸、发音、共鸣等困难而产生语言表达不清。根据其累及的肌群及累及程度的不同一般可有以下几种:累及脑神经或支配呼吸肌的脊神经而产生的迟缓性构音障碍;累及双侧皮质延髓束而产生的痉挛性构音障碍;上下运动性神经元同时受累的混合性构音障碍;由锥体外系疾病引起的运动亢进性构音障碍;由基底核部位病变引起的运动低下性构音障碍;由小脑病变引起的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

(三)皮质高级智能的检查

定向力:指患者神志清楚的状态下,对时间、空间、人物等主要因素的辨认能力。通过向患者询问当前日期、就诊或家庭住所及周围亲属等方式判断定向力情况。

计算力:通过让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快速的简单运算来判断其计算能力,一般临床上多采用100连续减7的方法,注意计算速度并观察至少5个以上计算结果。

记忆力:记忆力的判断一般分为即时记忆、近期记忆和远期记忆。通过让患者记忆并短时间内重复当前时刻的某个信息来考查其即时记忆情况。通过询问近期生活内容如饮食、新闻等,考查其近期记忆情况。通过询问患者数日或数年前发生的事情来考查其远期记忆情况。

二、脑 神 经

脑神经的检查是神经系统查体的重要部分,是所有神经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查体应遵循从嗅觉开始到舌部运动结束的顺序,依相关内容顺次检查,可避免遗漏重要的临床体征,亦利于患者的配合。

(一)嗅神经

嗅神经为第Ⅰ对脑神经,为特殊感觉神经,其主要功能为嗅觉辨认。

检查方法为嘱患者闭目,指压一侧鼻孔,使用香料、食用醋等非刺激性柔和气味的物品置于患者另一侧鼻下,请患者描述闻到的气味,之后换另一侧检查。

临床意义:一侧嗅觉减退有意义,见于颅底骨折、颅底脑膜炎、额叶底部肿瘤等;嗅幻觉多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等。

(二)视神经

视神经是第Ⅱ对脑神经,同嗅神经一样是两条不经脑干而直接与大脑皮质相连的神经,其主要功能为视觉感知。

视神经的检查内容包括4部分:视力、视野、色觉和眼底。

视力检查:一般使用标准视力表或近视力表测试,粗测可采用让患者在一定距离阅读文字的方法。对于视力的描述包括标准视力表读数、眼前几米处数指、眼前几米处指动、有无光感等。

视野检查:正常人单眼眼球保持固定时,眼睛所见范围大约为内侧60°,外侧90°~100°,向上50°~60°,向下60°~75°。对视野的检查一般包括手试法和视野计法。手试法简便,临床较多采用,但较粗糙,只能发现大的缺损。患者与检查者对面而坐,相距约1m,双方各遮一眼,检查者以手指在两人中间分别从上、下、内、外的周围向中央移动。嘱患者一见手指即说出。一眼测试完,再测另一眼。检查者根据自己的正常视野与患者进行比较。精确的视野测定用视野计检查。

色觉检查:色觉检查一般采用专用的色盲检查图。色觉障碍多为眼科先天异常,但视觉通路有病变或失认症时,也可出现对颜色辨别的困难。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一般采用专业检眼镜进行检查,神经科医师多数采用在不散瞳的情况下通过瞳孔观察视盘的形态、色泽、隆起等,而临床上对视盘和眼底血管的改变也更加重视。正常的视盘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1.5mm,边缘清晰,中央有生理凹陷;正常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比例应为2∶3左右。颅内高压的典型改变多为视盘水肿,边缘模糊,视盘充血变红,动静脉管径比例可变化为2∶4或2∶5。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

动眼、滑车和展神经共同参与支配眼球活动,通常被共称为眼球运动神经。临床上对这3对神经的检查包括瞳孔、眼睑裂和眼球运动。

眼睑裂检查:正常人睁眼时上眼睑一般可覆盖角膜上方1~2mm,如出现双侧眼睑裂不对称,则一般提示有病变存在。一侧眼睑下垂多见于动眼神经麻痹,同时可伴瞳孔扩大和对光反射消失。另外,如有出现用力仍可上抬的“假性眼睑下垂”时,应考虑Horner综合征等疾病。在检查眼睑裂的同时,应注意眼球的突出度,如双眼突出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单侧突眼则应重点注意是否有眶颅交通的肿瘤,若同时可见搏动性突眼,则应考虑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瞳孔检查:瞳孔的检查一般应包括瞳孔大小、形状和位置以及反射。正常人光亮环境下瞳孔大小一般为3~4mm,< 2mm者为瞳孔缩小,常见于全麻未醒、吗啡中毒或脑桥病变等,急性脑干病变还可出现针尖样瞳孔;> 5mm者为瞳孔散大,常见于中脑病变、脑疝、深昏迷或临终濒死状态等。正常的瞳孔形状为圆形,边缘整齐,若瞳孔形状发生变化,则提示有眼部或脑干部位的病变或损伤。瞳孔反射也是神经科查体的另一个重点,对光反射的检查为使用手电光照射一侧瞳孔,被照射的瞳孔迅速缩小称之为瞳孔的直接对光反射,而对侧的瞳孔缩小称为瞳孔的间接对光反射。调节和辐辏反射的检查为请患者平视前方,当物体由远及近时瞳孔随之缩小,同时两侧眼球出现内收汇聚。

眼球运动检查:检查眼球运动时应请患者先注视前方,观察瞳孔位置有无偏斜,有无复视,然后跟随检查者手指依次向上下左右方向移动,观察眼球的运动情况。眼球向颞侧注视受限提示由展神经损伤引起的外直肌活动受限;眼球向颞下方注视受限提示由滑车神经损伤引起的上斜肌麻痹;其余眼外肌的麻痹则均为动眼神经损伤。若两眼同时向一个方向的运动受限则称为凝视麻痹,一般提示大脑额中回功能区或与脑桥间的联系通路受损。

(四)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是同时含感觉和运动成分的混合神经,因此查体时应分别检查感觉、运动和反射功能。

感觉功能:三叉神经的3个分支在体表分界的标志为眼角和口角,检查时应充分使用棉签、大头针以及冷热试管检查各区域的触觉及痛温觉。三叉神经感觉成分受损产生的周围性感觉障碍一般不会超越中线,因此为能充分鉴别是否有感觉障碍,一般采用两侧对照的方法。如果检查时发现面部有明显的敏感部位,存在触发扳机点,则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表现。

运动功能:三叉神经的运动神经主要支配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咀嚼肌。检查时应首先观察患者颞肌和咬肌是否有萎缩,接下来配合牙关紧闭时,触摸颞肌和咬肌是否松弛,有时可以让患者用一侧咬住压舌板,通过尝试拔出来判断咬肌肌力。

反射功能:三叉神经的反射检查一般包括角膜反射(corneal reflex)检查和下颌反射(mandibular reflex)检查。角膜反射的传入神经是三叉神经的感觉支,传出神经为面神经,反射中枢在脑桥。检查时,医师持头端捻成细束的棉签,请患者注视对侧,将棉签轻触角膜外侧份(勿接触瞳孔),反射正常时双眼同时出现瞬目,经损伤则角膜感觉丧失,双眼瞬目均消失,对侧可正常引出。下颌反射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均为三叉神经,中枢在脑桥部。检查时患者口微张,检查者将手指置于下颏中部,并以叩诊锤叩击手指,反射正常时则出现咀嚼肌的收缩而使口轻度闭合。皮质延髓束受损时,下颌反射会出现亢进表现。

(五)面神经

面神经是第Ⅶ对脑神经,支配面部各表情肌,同时兼司舌前2/3味觉,并支配泪腺、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面神经的检查包括运动、味觉、反射和分泌。

运动功能:检查面神经运动功能时通常采用让患者做扬眉、闭目、呲牙、鼓腮或吹口哨等动作,注意额纹、眼裂和鼻唇沟的变化以及双侧的对称情况。临床上应注意区分中枢性面瘫或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同侧的额纹减少,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露齿时口角偏向健侧;而中枢性面瘫(核上瘫)时,上半部面肌几乎不受影响,仅出现对侧下半部面肌瘫痪。

味觉功能:患者伸舌,检查时用棉签蘸少许有味道的溶液如醋、盐、糖等,涂于舌的前部,然后描述或写出感受到的味道。

反射:包括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反射,参考前述角膜反射和下颌反射的内容。

分泌功能:主要包括唾液和泪液的分泌功能,本部分检查多依靠病史。

(六)听神经

听神经的检查内容包括蜗神经的听力检查和前庭神经的平衡检查。

1.蜗神经

蜗神经的检查主要包括听力测试和音叉检查两部分内容。

粗测的听力检查方法为要求患者堵住一侧耳朵,用另一侧耳朵仔细辨认检查者在一定距离外的声音或说话。

音叉测试:音叉测试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如下3种:

骨气导比较试验(Rinne试验):将震动的音叉先放在耳后乳突上测试骨导,不能听到声音后立即移动至同侧外耳道1cm处,直至震动声无法听到。正常状态下气导应比骨导时间长约一倍左右,感音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气导也长于骨导,但时间缩短,而传导性耳聋骨导大于气导。

两侧骨导比较试验(Weber试验):将震动的音叉放在额顶或颅顶正中,观察两侧震动是否相同。传导性耳聋病侧较响,而感音神经性耳聋则健侧较响。

骨导敏感比较试验(Schwabach试验):将震动的音叉分别放在患者和检查者的乳突上,比较患者与检查者的骨导持续时间。

2.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涉及躯体平衡、眼球运动、肌张力和体位等,主导头与躯干的空间定位和平衡。前庭神经的检查内容包括眼震、闭目难立征试验和运动偏离试验。

眼震检查:眼震是眼球一种不自主的节律性的往返运动,根据其往返速度和运动方向的不同而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检查时嘱患者注视检查者上下左右移动手指,观察眼震的方向、幅度和速度。迷路性眼震常为水平眼震,同时伴有眩晕、听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中枢性眼震则常为旋转性、垂直性或多向性眼震,不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的症状,往往提示后颅窝病变。有时临床亦需要采用诱发刺激的方法检查眼震,常见的刺激方法包括温度刺激、加速刺激以及电刺激。

闭目难立征试验(Romberg试验):检查方法为让患者首先睁眼,双脚并拢并保持直立姿势后,嘱患者闭眼,继续维持此体位。如果患者睁眼时可以保持平衡而闭眼之后出现明显的摇晃或站立不稳,则称为罗姆伯格征(Romberg sign)。

运动偏离试验:检查时嘱患者将上臂伸直,示指放在检查者的示指上,随后嘱患者闭目,抬高上臂后再用示指回到原位找检查者的示指位置,反复多次,观察定位是否准确。

(七)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在临床上常在一起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发音、说话、吞咽及软腭运动功能。检查内容包括运动、感觉和反射。

运动功能:让患者张嘴发“啊”音,观察软腭上抬是否对称,悬雍垂是否居中,患者大声讲话时是否出现声音嘶哑,饮水有无呛咳。

感觉功能:主要检查舌后部1/3的味觉检查。

反射功能:包括咽反射和软腭反射。咽反射的检查方法为:用压舌板将舌压下,使用棉棒轻触两侧咽喉壁,正常时各侧咽部肌肉出现收缩和舌部后缩。软腭反射的检查方法为:用压舌板将舌压下,使用棉棒轻触软腭和悬雍垂,正常时会引起两侧软腭的提高和悬雍垂后缩。

(八)副神经

副神经本身为运动神经,包括颅根和脊根,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负责完成转颈和耸肩等动作。

检查方法:胸锁乳突肌的检查方法为在患者头部向两侧旋转和低头屈颈的时候施加阻力,注意收缩中的肌肉轮廓和坚硬程度。斜方肌的检查方法为用力下压患者耸肩动作。

由于副神经受双侧皮质来支配,因此该神经功能障碍多数为周围性障碍。

(九)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为单纯运动神经,支配舌肌收缩使舌向前伸出。

检查方法:嘱患者做张口伸舌运动,观察张口时舌在口腔内的位置,并让患者做舌尖上下左右运动,伸舌观察舌尖有无偏斜。

三、运 动 系 统
(一)肌力

肌力(muscle power)主要是肌肉运动时的收缩力量,临床上对肌力进行分级评价,一般以两侧比较来判断。肌力检查通常采用近、远端关节和每块肌肉分别来进行。

肌力的分级标准为(6级):0级,无肌肉收缩,完全瘫痪;1级,可见或者触摸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使关节发生运动;2级:肢体关节可以水平运动,但不能抵抗重力;3级,肢体关节能够抵抗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关节能够抵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5级,正常肌力。

(二)肌张力

肌张力(muscle tone)是指肌肉在完全松弛和无自主收缩运动状态下保持的肌紧张度。检查方法为检查者双手握住患者一侧肢体,以不同的速度和幅度反复做被动的屈伸和旋转动作,所感到的阻力即为肢体的肌张力,通常以两侧相互比较来判断。

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弛,被动运动阻力较小,关节运动范围大,常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或脊髓休克等。肌张力增高时,肌肉坚硬,被动运动阻力很大,关节运动范围小。如锥体束受损时出现的痉挛性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受损时出现的铅管样强直或伴有震颤的齿轮样强直。

(三)肌肉容积

一般通过观察、触摸和测量的方法检查是否有肌萎缩和肌肥大。如通过对比两侧对应部位肌肉在放松和收缩状态下的形态和丰满程度,或于肢体固定部位用软尺或条带测量肌肉的周径。应当注意的是记录时应同时注明测量标志点如“鹰嘴上方10cm”等。

(四)步态

步态是直观而快速的运动系统检查方法之一,因其正常状态的维持需要多个神经通路与肌肉组织的协调,因此,对不同步态的检查有助于病灶的定位。

步态的检查方法很简单,主要是让患者离开座椅正常行走,观察包括姿势、头颈、摆臂、步幅等,必要时可以要求患者做闭目直行、脚跟对脚尖行走、单腿跳跃等动作。

临床常见的病理性步态包括:

1.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患者对自己的肢体位置定位困难,因此行走时动作笨拙不协调,常需要眼睛注视双脚和地面才可以走稳,如果让患者闭目行走则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2.痉挛步态

行走时双下肢自髋部以下极度外展,膝部屈曲,交叉前行似剪刀状,又称为“剪刀步态”,常见于双侧性的下肢痉挛性瘫痪。

3.偏瘫步态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强直,行走时对侧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外展,先自外向内划圈前行,多见于脑血管病后患者。

(五)共济运动

肌肉运动的协调是神经系统功能整合的结果,为完成准确、精细动作而涉及的各个肌群的协调运动称之为共济运动,其功能主要由小脑及其联络纤维完成。临床常见的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指鼻试验

患者坐位或站直,双肩保持水平,手臂外展,以一手示指指点自己鼻尖,再回到原始位置,反复多次,不同速度,分别睁眼闭眼。观察动作是否连贯、自然、准确。辨距不良时在接近鼻尖时往往出现动作缓慢或手指颤抖。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在闭眼时指鼻试验不准确更为明显。

2.鼻-指-鼻试验

基本同指鼻试验,患者在指点自己鼻尖后再指点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的手指应变换位置,观察动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3.跟膝胫试验

患者仰卧,一侧下肢抬起,脚踝背屈,足跟放在对侧膝盖上,然后沿对侧胫骨下滑至趾,最后将足跟放在起始部位。反复多次,观察动作的连续性和流畅程度。

4.反跳试验

检查者一手护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握住患者屈曲上肢的腕部,嘱其用力对抗,之后突然松开患者手腕,患者在突然松手后不能控制停止屈臂而击中肩部者为阳性。

5.轮替动作试验

嘱患者双手快速连续做翻转手腕动作,观察动作的速度与平稳程度。

四、感 觉 系 统

感觉系统的检查包括特殊感觉和一般感觉,其中特殊感觉在脑神经检查过程中已做了相应的介绍,这里讨论一般感觉的检查方法。

(一)浅感觉

包括轻触觉、浅痛觉和温度觉。

1.轻触觉

嘱患者闭目,用小棉絮或细毛轻轻划过皮肤,让患者说明有无和部位,或点击皮肤,让患者计数碰触次数。

2.浅痛觉

用大头针按一定顺序轻刺患者皮肤,嘱其在感觉有明显异常和减退时立即告知,并画出感觉异常区域,检查时应注意两侧对比检查,必要时还可用大头针尖端和钝端轻刺,判断其反应。在检查感觉异常区域时,应注意从正常感觉区域到病变区域检查,反复多次做到尽量准确。

3.温度觉

选用玻璃试管分别装入冷水(5~10℃)和热水(30~40℃)交替接触患者皮肤,并让其说出冷热感受。

(二)深感觉

深感觉又被称为本体感觉,一般指来自于肌肉、肌腱、韧带、骨和关节等深层结构的感觉,临床的检查包括振动觉、运动觉和位置觉、深痛觉。

1.振动觉

以震动的低频音叉放在患者骨突出部位,让其说出有无震动感。通常情况下,下肢的震动阈值要高于上肢。

2.运动觉与位置觉

包括关节的位置与运动,一般同时进行。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手捏住患者手指或足趾两侧,上下晃动后停止,让患者说出肢体所在的位置。为避免患者根据用力猜测位置,检查者检查时手指应放在肢体两侧。

3.深痛觉

挤压患者的肌肉或者肌腱,询问是否有疼痛感觉。

(三)皮质感觉

检查内容包括图形觉、形体辨识觉和两点辨别觉。

1.图形觉

让患者闭目,用钝物在患者皮肤上画出简单的图形或字母、数字等,让其辨认。

2.形体辨识觉

嘱患者闭目,用单手触摸钥匙,书本,茶杯或圆球等物体,让患者说出形状。

3.两点辨别觉

使用钝角圆规的两尖碰触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询问患者是一点还是两点,记录患者不能分辨两点的最大距离。正常人身体各部位辨别能力并不一致,如指尖2~4mm,背部4~5cm。

五、反射与病理反射

机体在外界刺激之后表现的反应称为反射。反射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反射,而生理性反射又有浅反射和深反射之分。

临床上将反射的强度作了以下分级:

(-):反射消失;(+):反射存在,但减弱;(++):反射正常;(+++):反射增强;(++++):反射明显亢进或阵挛。

(一)深反射

刺激机体深部结构引起的反应称为深反射,临床常见的深反射包括以下几类:

1.肱二头肌反射(C5~C6,肌皮神经传导)

患者坐位,肘部半屈,检查者以左手托住其上臂,前部和手自然交叉置于腹部,检查者拇指放在肱二头肌肌腱上,以叩诊锤叩击位于肌腱上的手指。引起肱二头肌的收缩,肘关节迅速屈曲及微转。

2.桡反射(C5~C6,桡神经传导)

肘部半屈,检查者以叩诊锤敲击患者桡骨茎突,引起肱桡肌收缩,肘关节屈曲侧转。

3.肱三头肌反射(C6~C8节,桡神经传导)

检查时上臂体位与肱二头肌检查时相同,检查者以叩诊锤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引起肱三头肌收缩,肘关节伸直。

4.膝反射(L2~L4,股神经传导)

患者取坐位,双腿放松置于地面,或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曲并放松。检查者以叩诊锤轻叩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肌腱,引起小腿前伸动作。

5.踝反射(L5~S2,胫神经传导)

患者取坐位,大腿呈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检查者一手使患者足部背屈,与小腿约成直角,另一手执锤叩击跟腱,引发腓肠肌收缩,足部跖屈。

(二)浅反射

常见的包括以下反射检查项目:

1.腹壁反射

以钝针从外侧向脐轻划腹壁皮肤,可见腹壁肌肉的收缩。以脐为标记,脐上为上腹壁反射,脐旁为中腹壁反射,脐下为下腹壁反射。

2.提睾反射

钝针或棉签轻划大腿内侧皮肤,可见同侧睾丸轻度上提。

3.肛门反射

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可见肛门收缩。

(三)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仅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出现,根据受累的传导束和部位不同,一般病理反射包括肢体病理反射(皮质脊髓束受损)、皮质脑干病理反射(皮质延髓束受损)和额叶释放反射。

1.肢体病理反射

表现形式可以为伸肌的病理反射和屈肌的病理反射。主要包括以下5种:

(1)Babinski征:

这是最重要的病理反射,是锥体束受损的特征性反射。检查方法为嘱患者放松平躺,检查者以稍尖锐的器械在患者足底从足跟开始沿脚底外侧划向小趾再转向趾。反射正常时,应出现足趾跖屈,而病理情况下,趾向足背方向过伸,其他足趾如扇形外展。

(2)Chaddock征:

用钝针沿脚背外侧自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趾,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3)Oppenheim征:

检查者以拇指和示指自上而下用力在患者的胫骨前内侧划下。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4)Gordon征:

检查者用力挤压患者的腓肠肌。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5)Hoffmann征:

检查时患者腕部略伸直,手指微屈,检查者用手指夹住患者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指甲,阳性反应为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内收。

2.皮质脑干病理反射

临床常见的皮质脑干病理反射有以下2种:

(1)掌颏反射:

轻划患者一侧手掌鱼际皮肤,患者下颌跳动样上抬为阳性。

(2)下颌反射:

详细参见三叉神经查体内容。

3.额叶释放反射

额叶释放反射指的是弥漫性皮质病变时,额叶运动通路受累的表现,临床常见的有以下2种:

(1)吸吮反射:

检查者用压舌板自外侧向中间轻划患者的嘴唇,可见嘴唇有吸吮动作。

(2)握持反射:

检查者用手指在患者的手掌从掌根向手指方向轻划,可见患者不自主地握持检查者手指的动作。

六、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常见于脑膜炎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包括颈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

1.颈强直

患者仰卧位,检查者用手掌从枕部托起患者头部,被动做屈颈动作,可以感受到患者颈部的阻力。正常状态下阻力很小,当脑膜受累时,阻力强大,甚至严重时各方向运动均受限。

2.Kernig征

患者仰卧,检查者将患者一侧髋部先屈曲至90°,再被动伸直,大小腿夹角不足135°即有疼痛时称为Kernig征阳性。本查体应注意与Lasegue征鉴别。

3.Brudzinski征

患者仰卧,检查者用手从患者枕部托起头部,做屈颈运动。正常人在屈颈时仍能保持下肢伸直状态,如出现双下肢不自主屈曲时提示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