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草药毒副作用产生的原因

中药毒副作用产生的机理虽然很复杂,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药物本身的特性 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的毒副作用是由于中药本身既含有能治病的成分,又含有使人使用后感到不适或者损伤人体组织或脏器功能的成分。

2.药物的加工炮制、使用方法及储存不当 因为很多药物的化学特性是可以通过采收和加工炮制环节来改变的,也就是说,有些毒副作用是因为药物采收环节没控制好或是加工炮制不到位引起的。从医师层面来讲,要减少中药毒副作用的产生,了解每一味中药的特性和它的加工炮制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如雄黄煅后成砒霜,乌头类内服要熟制和久煎等。另一方面,药物储存不当,发霉变质也是造成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3.用量或配伍不当 医师对药性了解不够,盲目地加大剂量(有些中药小剂量和大剂量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厚朴,小剂量可解除平滑肌痉挛,加速肠道运动,大剂量会使横纹肌松弛)可造成中毒。配伍不当是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一新生儿因患“鹅口疮”涂敷冰硼散,每日2次,7天后出现消化道和皮肤出血,最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这是一个用量不当的案例。有关配伍不当的案例将在注意配伍禁忌中叙述。

此外,若长时间服用某一药物,有可能加重肝、肾功能的负担,某些中药甚至还会造成蓄积性中毒。如一男性患者因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治疗痤疮,时间竟达两年余,结果导致慢性肾功能损害。即使是一些作用平和不含毒性成分的中药,长期服用也会有副作用。如常有人误认为胖大海是润喉利咽的保健品而长期泡水饮用,结果导致大便稀薄、饮食减少、胸闷不舒等一系列副作用。又如人参,长期服用可出现烦躁、易激惹、失眠等副作用。

4.辨证有误 如“实实虚虚”或“热病热之”“寒病寒之”是产生毒副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一个不辨证,滥用中成药的后果。

在民间常有滥开药方的现象,经常造成不应发生的毒副作用。有些病人自己购药吃药,也常出现类似问题。曾有阴虚体质的病人因服用与体质不合的红参,结果血尿不止,直至医生发现,令其停服红参,血尿方止。又如每年冬令进补之际,常有不少脾虚湿盛或气滞纳呆者,盲目服用滋阴补肾的滋补膏,结果壅中滞气,舌苔厚腻,越补湿越重,气越滞,肠胃功能越差。

滥用“偏方”“验方”也是不注重辨证的典型例子,常造成中毒。如有患者因膝关节肿痛,服用马钱子浸泡的药酒,因剂量太大,导致马钱子中毒,以致四肢抽搐,不省人事,最后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有些慢性肾病患者听信偏方、秘方,服用一些对肾脏有毒性的草药,反使病情加重。还有人认为鱼胆清肝明目而吞服,结果导致中毒。自1965年国内首次报道鱼胆中毒以来,鱼胆中毒案例逐年增多,初步估计已达数百例。鱼胆毒性很大,生吃或熟食皆可中毒,严重者可以致死。还有患者因服用菊叶三七,造成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顽固性腹水。

5.剂型改变 不同剂型的中药,如汤、丸、散、酊等,所显示的总体毒性也有所不同。如生品乌头类中药,在汤剂中先煎,可使其有剧毒的乌头碱水煎煮时被水解,毒性大大减弱,而不经水煮的散剂或酊剂(泡酒),内含的乌头碱未被水解,故毒性较强。

有的中成药虽然处方相同,但如果用药途径不同,其不良反应也有差异。如有些中成药以口服为用药途径时,很少有不良反应,但制成注射液后,不良反应就明显增多。一般而言,中药注射比口服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而且程度也较重,如柴胡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等。

6.患者的个体因素 有些毒副作用产生与服药人有关。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不同的人对同一味药物在相同剂量下的感受和反应能力有时是有差别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因素常常会出现多数人服用后无不良反应的药物,在少数人身上却会出现副作用。由于人体的复杂性,特别是老年人,经常同时出现多种情况,经验不足的医师经常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掌握攻与补的平衡,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7.伪劣产品 一些不法商贩将伪品充当正品出售,如将草木王充当冬虫夏草出售,也是造成不良反应或中毒的原因之一。